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01)
2023(2287)
2022(1974)
2021(1853)
2020(1524)
2019(3117)
2018(3040)
2017(5281)
2016(2905)
2015(3104)
2014(3013)
2013(2961)
2012(2825)
2011(2671)
2010(2818)
2009(2705)
2008(2723)
2007(2697)
2006(2430)
2005(2253)
作者
(9447)
(8011)
(7752)
(7465)
(5035)
(3840)
(3538)
(3078)
(2925)
(2885)
(2821)
(2791)
(2753)
(2598)
(2491)
(2366)
(2335)
(2319)
(2305)
(2235)
(2099)
(1978)
(1866)
(1842)
(1840)
(1783)
(1751)
(1709)
(1572)
(1569)
学科
(10419)
经济(10406)
管理(7218)
(6409)
(5279)
企业(5279)
(5181)
中国(3571)
(3558)
理论(3525)
业经(3252)
教育(2927)
(2888)
贸易(2887)
(2789)
方法(2622)
(2547)
(2443)
(2350)
农业(2347)
(2005)
(1976)
金融(1975)
地方(1939)
(1915)
银行(1905)
关系(1843)
(1837)
环境(1722)
(1648)
机构
大学(47740)
学院(47477)
研究(16881)
(14864)
经济(14455)
管理(12915)
中国(12154)
科学(11729)
(10763)
理学(10156)
理学院(9976)
管理学(9693)
管理学院(9598)
(9292)
(8806)
师范(8750)
研究所(8377)
(8339)
(8267)
(8187)
业大(7144)
北京(7012)
师范大学(6943)
中心(6848)
(6805)
财经(6397)
农业(6209)
(5956)
(5653)
(5568)
基金
项目(27005)
科学(20076)
研究(20075)
基金(17857)
(15883)
国家(15721)
科学基金(12617)
社会(11450)
(10991)
社会科(10730)
社会科学(10726)
教育(9590)
(9259)
基金项目(9098)
编号(8576)
自然(8000)
成果(7790)
自然科(7764)
自然科学(7759)
自然科学基金(7615)
资助(7058)
课题(6596)
重点(6475)
(5934)
(5812)
(5342)
(5314)
项目编号(5177)
科研(5108)
(5065)
期刊
(22226)
经济(22226)
研究(16507)
学报(11147)
中国(9081)
大学(8528)
科学(8516)
教育(8384)
(8171)
学学(7913)
(7230)
农业(5439)
管理(5067)
财经(4452)
图书(3943)
(3885)
业经(3818)
(3686)
金融(3686)
技术(3674)
(3496)
书馆(3214)
图书馆(3214)
经济研究(3147)
(2997)
问题(2990)
林业(2632)
业大(2631)
(2610)
国际(2553)
共检索到772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凌逾  
分析徐志摩诗歌景物描写的创新意识,论述徐志摩自然观的中西文化根源及其景物诗的现代诗美特征:表现强烈的自我存在,取景造境富于绘画感和音乐感,诗歌风格富于现代的灵动感。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保菊  
诗人对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虔诚与顶礼膜拜,徐志摩在自然中显得逍遥而拘谨,体现出一种乐观式的悲观情思,而雪莱在自然中显得沉静而放达,渗透着一种悲观式的乐观情怀。他们通过诗歌在一种独特的体验下建立属于他们各自的自然意象群落,并且都带上了强烈的主体意识色彩,其艺术表现方式由此也各具特色。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小琪  
与中国古代文论相比,中国新诗理论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它对现代性的追求。而毫无疑问,这种追求是在西方诗学的巨大影响下进行的。西方诗学,始终是中国新诗理论视野中的重要理论资源,是构成中国诗歌批评由古典走向现代建构的重要知识背景。在西方诗学的影响下,中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许琳瑶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作为与传统诗词截然不同的现代诗歌类别,新诗的历史、流派和理论体系,都有着相当高的研究价值。尽管到了当代,诗歌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然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陈子宏  陈国辉  靳珍珍  
审计组抽查某事业单位会计凭证时,发现部分疑似虚假的购货发票收款人同为"徐志摩"。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互联网信息研判、内查外调、现场发票鉴证等技术方法,最终查证了一起百万假发票案。审计组分析该案的起因主要是由于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松散、内控薄弱和部分人员缺乏财经法纪意识。本文建议加强审计与财政、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的交流协作,推进建立重要信息的交叉比对和信息共享机制,并不断完善审计风险评价体系。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雨茜  
胡适及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自不必说,胡适主张新诗"诗体大解放""作诗如作文""口语入诗",并穷毕生之力创作和实践白话新诗。文章拟从胡适诗歌中的叙事性因素探究胡适新诗的思想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黎明  
关系词是诗文意脉的重要载体。在中国诗体发达史上,关系词在诗中的出没呈现出“显—隐—显”的U字形轨迹,具体表现为古体中尚不忌讳,近体中基本消失,词曲中逐渐增多,而在新诗中则被广泛使用。新诗中关系词的这种“散文化”用法,不仅为中国诗体带来了从意合到形合、由混指到确指、由断续到连续等方面的重大改变,还牵涉出中国诗歌古今中外关系以及文野高下程度等诗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文体价值和文化价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丽  
周作人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之一,在新诗理论和创作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周作人为新诗划定了界限,认为诗歌的专职在抒情,要求诗人应真诚而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注重诗歌的散文化,指出了新诗深受中外诗歌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指出了道路,并深刻地认识到:新诗的根基不稳,新诗革命是不彻底的。
[期刊] 求索  [作者] 颜同林  
在1950年代共和国文学体制之下,诗人毛泽东设想在古典与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的计划具有不可替代的规约和实践品格。新诗走向民族化、大众化、歌谣化,从语言到思想层面均得到社会与诗人们的普遍认同与推行,新民歌运动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在"诗人毛泽东"影响下的新诗发展道路,是特殊时代与文化下的产物,呈现新诗道路曲折向前的内在规律,具有巨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侯富芳  
从《明诗综》中摘出的《静志居诗话》单行本至少有卢文?的二十二卷本、周中孚的二十二卷本和扶荔山房姚祖恩二十四卷本三个版本;目前的记载表明扶荔山房大约刻印过四部著名的书。扶荔山房的姚祖恩不是《史记菁华录》的作者姚苧田;姚祖恩辑出单行的《静志居诗话》并不完全等同于《明诗综》中所附"静志居诗话"或"诗话"。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桂凯丽  
<正>由巴拉兹·贝拉著,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电影美学》一书,通过电影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及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探讨了电影的艺术本性,还论述了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的经验总结、功过是非、艺术特点等,至今仍然对研究电影美学和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电影《日瓦戈医生》对主题、人物、音乐、景色等方面的塑造和演绎是电影美学中不可多得的成功之作。电影《日瓦戈医生》采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方式,通过主人公日瓦戈医生一生的命运和与其有关的人物折射出俄国恢弘壮阔的历史,主题深刻。电影中出现的人物并不多,地点辗转在莫斯科、西伯利亚、乌拉尔山等为数不多的地域,但却深刻刻画了俄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中人民群众的生活实况,尤其表现了在连绵的战争中俄国人民饱受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的战争灾难。
关键词: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静  
南宋后期诗人方岳有论诗诗数十首,这些论诗诗依托日常吟咏、题书题画、次韵往复的形式表达诗学主张。其论诗诗的主要内容体现在3个方面:一为本体论,即诗之淡雅、诗之奇、诗出本意等诗歌问题;二为作家论,即谈论杜甫、方干、林逋等人的诗歌,从而体现方岳诗兼有唐音宋调的诗歌特征;三为作品论,即从谈论《离骚》追溯方岳田园诗中出世与入世的内在矛盾。从论诗诗"体"与"义"的二律背反而言,方岳的论诗诗诗性更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柳士军  
美国诗人朗费罗在锡德尼的《为诗一辨》基础上,针对美国的主流教育,政治、日常生活现状,提出了诗歌的重要性,诗歌的创作源泉,诗歌的功能,诗歌与历史的关系,诗歌的创作方法,诗歌的解读,诗歌需要原创性、民族性等内容。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佳  
古典诗歌与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非常接近:诗画相通,引诗入画,画面诗化。影视导演要用诗人超越现实、超越生活的“诗人之笔”,拍出“诗化”的画面。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郑韵扬  
宋代咏物诗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即对"缺席之物"的赋咏。其所咏之物于当下并不存在,或者未正常、直接地显现。这在诗中具体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物尚未出现或出现后消失,体现了宋代咏物诗择物眼光的深细化。二是在某种特定时节,通常会存在的事物意外地并未出现,与诗歌日常化密切相关。三是诗人在与物的互动中发现其缺席,表现出对诗境的主动构建。对"缺席之物"的赋咏,反映了宋人对自然、物与我的认识的转变,展现了宋代咏物诗独特的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