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60)
2023(6313)
2022(5277)
2021(4899)
2020(3954)
2019(8816)
2018(8849)
2017(17474)
2016(9696)
2015(10938)
2014(10872)
2013(10907)
2012(10257)
2011(9600)
2010(9809)
2009(9496)
2008(9297)
2007(8704)
2006(8057)
2005(7327)
作者
(29452)
(24475)
(24270)
(23195)
(15351)
(11578)
(11149)
(9188)
(9121)
(8628)
(8270)
(8014)
(7822)
(7755)
(7465)
(7433)
(7168)
(7092)
(7056)
(6992)
(6268)
(5928)
(5899)
(5664)
(5503)
(5392)
(5366)
(5360)
(4839)
(4761)
学科
(41859)
经济(41823)
(25783)
管理(25628)
方法(18289)
(17972)
企业(17972)
数学(16156)
数学方法(16031)
中国(14629)
(14330)
(10264)
业经(9760)
农业(9298)
(9276)
贸易(9269)
(9129)
(9077)
(8609)
银行(8589)
(8318)
(7867)
(7020)
金融(7018)
教育(6749)
(6542)
理论(6512)
地方(6486)
环境(6365)
(6150)
机构
大学(152203)
学院(151945)
(64733)
经济(63421)
管理(53716)
研究(51340)
理学(45379)
理学院(44856)
管理学(44225)
管理学院(43927)
中国(39918)
(32389)
(32355)
科学(29786)
(26298)
财经(25456)
(25192)
研究所(23483)
(23384)
(22901)
中心(22497)
(21475)
业大(21410)
师范(21301)
北京(20824)
经济学(20735)
农业(19835)
经济学院(18840)
(18707)
财经大学(18689)
基金
项目(90648)
科学(70765)
研究(69866)
基金(64257)
(55424)
国家(54905)
科学基金(45630)
社会(44812)
社会科(42491)
社会科学(42478)
(35582)
基金项目(33401)
教育(32731)
(30160)
编号(29418)
自然(26519)
资助(26028)
自然科(25838)
自然科学(25831)
自然科学基金(25386)
成果(25294)
课题(20845)
(20824)
(20738)
重点(20660)
(18767)
国家社会(18499)
(18049)
教育部(17915)
项目编号(17644)
期刊
(75874)
经济(75874)
研究(50653)
中国(28679)
学报(23672)
(23631)
(23088)
科学(20882)
教育(19978)
管理(19823)
大学(18310)
学学(17082)
(16332)
金融(16332)
农业(16049)
财经(13861)
业经(13063)
技术(12888)
经济研究(12368)
(12044)
问题(11323)
(9810)
理论(8191)
技术经济(8057)
商业(7644)
国际(7590)
(7475)
图书(7400)
实践(7341)
(7341)
共检索到2333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楠玉  袁富华  张平  
供给侧改革是针对原有工业化模式所累积的结构和效率问题进行的根本性调整。欧美老牌工业化国家和再工业化之后的日本迅速完成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变的增长活力主要源于消费主导过程和经济服务化过程。近年来,中国经济开始出现结构性减速,这一方面意味着城市化新阶段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再平衡大规模工业化时期的高物质资本积累和产出规模,发展重点要向社会开发适度倾斜;另一方面,以服务业、消费和公共品为主线的城市化也是不同于以往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确立以广义人力资本(科教文卫)积累为基础、以消费结构升级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支撑、以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是当前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取向。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楠玉  袁富华  张平  
供给侧改革是针对原有工业化模式所累积的结构和效率问题进行的根本性调整。欧美老牌工业化国家和再工业化之后的日本迅速完成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变的增长活力主要源于消费主导过程和经济服务化过程。近年来,中国经济开始出现结构性减速,这一方面意味着城市化新阶段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再平衡大规模工业化时期的高物质资本积累和产出规模,发展重点要向社会开发适度倾斜;另一方面,以服务业、消费和公共品为主线的城市化也是不同于以往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确立以广义人力资本(科教文卫)积累为基础、以消费结构升级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支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马海燕  
在全国流通架构体系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长期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严重依赖外部支持。在新的发展时期,西部各省应及时将提升流通业竞争力作为战略任务。本文通过对西部各省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评及特征分析,探讨西部省际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本质和路径。研究表明:西部省际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内部梯队分异明显,西部流通业整体在全国流通体系中的地位没有发生本质改变。文章认为西部省际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深层内涵在于面向全球化的自主流通能力的提高,应从加快培育一批本土流通领军连锁企业、持续强化西部各大都市圈的流通业集聚质量、加快培养本土流通人才、提高本土流通创新能力及各省应加强协同规划西部整体流通体系架构四个方面,推动流通业竞争力的提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马宇博  裴桂芬  
通过构建五投入两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测评指标体系,并基于京津冀13个城市2002-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评,分别从空间差异与时序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升4.2%,主要依靠技术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动,技术效率贡献较小;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时空差异,13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逐渐增长态势,但京津两地优于河北省多数城市,河北省内各城市也存在明显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提出提升京津冀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构建京津冀区域创新格局的发展对策。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董岩辉  
文章以中小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金融资源错配对中小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带来的影响,并结合数字金融的特点,从直接驱动和间接驱动两个视角,探讨了数字金融驱动中小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路径。在直接驱动方面,主要表现为数字金融纠正金融资源错配进而驱动中小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间接驱动方面,主要表现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驱动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缓解融资约束,进而推动中小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淑英   刘雅静  
基于“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以我国216个地级市的经济数据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组态视角下数字经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复杂路径,并剖析不同城市类型下组态路径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单一或少数因素难以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生影响;存在三种数字经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驱动路径,包括“技术主导—均衡型”“组织主导—均衡型”和“技术—环境共同主导型”;各组态间的前因条件存在潜在替代关系;数字经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组态路径具有明显的区位异质性、规模异质性。研究结论从系统协同视角揭示了数字经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黑箱”,为各类城市借助数字化驱动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龚斌磊   张启正  
建设农业强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对实现乡村振兴整体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生产端,建设农业强国需要摆脱依赖要素投入增长维持农业产出的发展模式,而要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驱动农业增长。文章立足农业生产的视角,论述了农业强国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之间的关系及农业强国与乡村振兴的联系,并分析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的路径:在农业农村发展的局部维度,不断夯实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在城乡融合和区域发展的全局维度,提升县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以带动农业现代化,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推动城市先进要素回流农村,同时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实现欠发达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加速提升。为走好上述路径,需要建立各级政府涉农职能履行的“能力”和“意愿”体系,使其以实绩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依萍   宋京妮  
从组态视角,在采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交通运输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基础上,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交通投资、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污染治理和政府支持7个影响因素对交通运输GTFP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必要性检验表明单个变量不能构成交通运输GTFP变化的必要条件。②促进型组态结果显示存在3种交通运输GTFP提升路径:L1:交通投资-信息化支撑型路径,L2:经济主导-环境规制型路径,L3:社会经济-环境规制-政府支持型路径。③抑制型组态结果显示存在6条交通运输GTFP抑制路径。北京、天津和重庆可通过加强污染治理力度以避免进入低效发展路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子文  殷群  
文章从创新投入和信息通信技术(ICT,包括数据湖、区块链、云技术、窄带物联网等)能力两个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两者影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并研究提出我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肖宏伟  王庆华  
在考虑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将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纳入全要素生产率,运用数量经济模型测度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三大发动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别贡献30.2%、29.28%和40.52%,且可按时间分为3个阶段。在经济新常态下,亟须从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3个维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新旧动力转换。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肖宏伟  王庆华  
在考虑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将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纳入全要素生产率,运用数量经济模型测度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三大发动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别贡献30.2%、29.28%和40.52%,且可按时间分为3个阶段。在经济新常态下,亟须从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3个维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新旧动力转换。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克甝   徐宗文  
企业进行数字技术创新,不仅能够通过技术进步直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且可以通过赋能其他生产要素并改善要素配置来间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采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1—2022年的数据分析发现:企业的数字专利增加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能够显著提升其全要素生产率;数字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企业员工中高学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比例以及技术资产占比,同时还能降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管理费用和代理成本,表明数字技术创新可以通过优化要素结构和提升管理效率来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数字技术创新对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成长性较高企业、西部地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强的提升作用;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在技术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依次减弱。因此,应将数字技术创新作为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着力点,政府、企业与高校三方联合共建数字技术人才高地,依托数字技术拓展企业的治理边界,并将企业家精神融入公司治理及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昊伟  周升起  蒋萍  
现阶段中国OFDI对国内技术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否存在一定的正面效应,这些正面效应通过哪些途径进行传导,正成为我国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过程中的重要论题。本文利用1994~2008年统计数据实证检验中国OFDI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及影响传导途径。实证的结果表明:中国OFDI主要通过进口规模、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三种路径对TFP的提升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是国内就业结构;而出口规模则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起到了抑制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平  
生产率表征的是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而全要素生产率则是指所有可观测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以索洛增长模型和"索洛余值"为基础,衍生出乔根森增长核算框架,并成为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增长贡献的重要方法。以生产前沿面为基础的数据包络分析(DEA)和随机前沿分析(SFA)则从微观层面测度厂商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能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提升;它们与产业结构转换是提升宏全要素生产率的三大途径。在对三大途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基础上,从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助力企业提质增效、引导产业结构转换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向熠  叶言  缪甜甜  刘龙青  
[目的]测算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取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测算长江经济带38市2006年—2019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探究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其次运用fsQCA分析方法,探究5个前因条件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结果](1)显示自全面取消农业税以来,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持续性,技术进步呈现退化趋势,但效率改善明显,技术进步与效率内部出现波动性特征,且增长驱动模式具有地域性特性。(2)长江经济带具有2条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H1:财政支持—信息对称—结构合理驱动型,H2:财政支持—交通便捷驱动型,同时明确三条非提升路径,[结论]提出增强财政支农力度,重视农业劳动力外流现象,因地制宜制定农业发展政策以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