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862)
2022(1793)
2021(1768)
2020(1488)
2019(3442)
2018(3343)
2017(6121)
2016(3785)
2015(4753)
2014(4995)
2013(4621)
2012(4308)
2011(4057)
2010(4346)
2009(3965)
2008(3966)
2007(3809)
2006(3357)
2005(3059)
2004(2871)
作者
(11042)
(9307)
(8996)
(8715)
(5767)
(4446)
(4278)
(3653)
(3478)
(3453)
(3113)
(3054)
(3004)
(2979)
(2947)
(2928)
(2728)
(2653)
(2633)
(2577)
(2573)
(2332)
(2326)
(2228)
(2151)
(2138)
(2085)
(2080)
(1898)
(1894)
学科
(14356)
经济(14339)
管理(10027)
教学(9416)
(9061)
(8594)
企业(8594)
理论(7531)
方法(6902)
学法(5792)
教学法(5792)
数学(5494)
数学方法(5311)
教育(5219)
(4236)
学理(3986)
学理论(3986)
中国(3880)
(3635)
(2822)
业经(2820)
(2707)
(2417)
地方(2390)
组织(2382)
(2367)
贸易(2366)
(2356)
(2263)
(2235)
机构
大学(61466)
学院(61279)
(18685)
经济(18121)
研究(17825)
管理(17370)
理学(14672)
理学院(14404)
管理学(13869)
管理学院(13761)
(13330)
师范(13217)
(12763)
中国(11576)
科学(11460)
(10584)
师范大学(10566)
教育(10441)
(10232)
(9689)
技术(8719)
研究所(8664)
(8654)
职业(8589)
财经(8524)
北京(8333)
(7582)
中心(7365)
(6866)
业大(6535)
基金
项目(32635)
研究(27284)
科学(24260)
基金(20234)
教育(16840)
(16823)
国家(16601)
社会(14454)
(13936)
科学基金(13841)
社会科(13489)
社会科学(13484)
编号(12575)
成果(11918)
(11453)
基金项目(10549)
课题(10433)
(9309)
资助(8626)
自然(8292)
自然科(8114)
自然科学(8112)
自然科学基金(7982)
重点(7758)
大学(7601)
(7559)
规划(7531)
项目编号(7318)
(7316)
教育部(6945)
期刊
(23878)
经济(23878)
教育(23404)
研究(21976)
中国(15860)
学报(9697)
(9622)
技术(8642)
科学(8034)
管理(7918)
大学(7762)
学学(6710)
职业(6638)
财经(6058)
(5433)
(5292)
技术教育(4333)
职业技术(4333)
职业技术教育(4333)
(4037)
论坛(4037)
图书(3676)
(3630)
金融(3630)
农业(3537)
问题(3328)
经济研究(3274)
业经(3074)
(3009)
(2980)
共检索到964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廖哲勋  
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不是"谁包含谁"的关系,两学科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均需拥有各自的子学科群。因此,应深入研究和准确理解两学科的横向联系,透视两学科在各个横向联结处所展示的一致性和差异性,避免两者之间不必要的重复,以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不断增进两学科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姜俊和  郝世文  
本文通过对当代主要课程流派的介绍性的分析,力图把握当代课程理论总体的特征,探索当代课程理论对原有课程理论的超越与创新之处,同时这种创新也奠定了课程理论未来发展的趋势,最后以当代课程改革实践的取向为着眼点,进一步说明当代课程论的深刻影响。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郭华  
教学认识论揭示了现代课程教学以传递和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核心的本质特征。现代课程教学虽然有许多缺陷,但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以健全理性来改进、改善现代课程教学,而不是以非理性的态度颠覆它。课程教学论应开展多样化的研究,追求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提升课程教学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试析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刘要悟课程的质量,即课程编制的科学性、现代性及方向性,制约着学校教育活动的质量,影响着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计划的落实与执行,最终影响到教育目的能否实现。课程的重要性,决定了课程论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课程在教育事业...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马海涛  
课程研究由"课程开发范式"走向"课程理解范式"的过程蕴含着知识观的变化:知识不再是普适的、客观的、价值中立的,而是情境性的、文化的、价值负载的。本文先择要叙述新教育社会学课程论者、批判课程论者、后现代课程论者的知识观,然后总结其共有的知识理念:突出知识的价值性和情境性,最后分析知识观的变革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扬光  
英国现代课程论研究述评陈扬光英国课程理论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形成发展的。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英国课程研究领域更多的是学习美国课程理论研究的成果,对其理论原理进行开发应用,并通过当时的学校课程与考试委员会(SCCE)组织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实验。但从...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喻春兰  
概念重构学派和后现代课程范式是在对现代课程理论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分析近年来发生在以概念重构学派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学者和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现代课程理论学者之间的激烈论争,可以看出现代课程与后现代课程范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有优点也各有其局限性,两种课程研究范式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因而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岳刚德  
针对现代课程的封闭性、内容的确定性和基于知识逻辑的线性设计,后现代课程学者立足于系统的开放性,从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和多种可能性倡导对课程文本的多重阐释和课程意义的创造与转化,表达对课程理解的不同声音。为了实现课程意义的转变,主张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和耗散性,并使之成为学生活生生的经历与体验。本文通过对后现代课程学者小威廉姆 E·多尔提出的课程丰富性(Rich,4R 之一)的诠释和论证,表达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如何建设和保护课程生态的未来课程愿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传燧  石雷  
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既指外来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理论体系中国化,也指中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的现代适切性改造与转化。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包括传统的现代化、外来的中国化、实践的理论化和范式的本土化。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的策略主要有:继承与创造性转化传统(原有)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借鉴与创造性转化国外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实验并对其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与提升;推进和实现中国当代课程与教学论从理论基础、概念范畴、理论体系到建构方法的整体创新和原创性探索。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晓玲  
课程与教学整合是我国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观念和变革实施的重要途径,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上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识和经验。然而随着变革的推进,浅表整合的理论局限和实践困惑日益显露。课程与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整合各有自己的发展逻辑。理论深度整合的观照视角应由学科逻辑转向文化视角,寻找到课程与教学理论赖以产生的文化逻辑和语境;实践深度整合的视角应转向生活世界,观照决定生活世界根本样态的实践者的生存视野、内在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基础。理论、实践深度整合的价值诉求殊途同归。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本文探讨了后现代课程理论的三位代表性学者的课程思想。这三位学者关注的焦点尽管有所不同,但都认为后现代课程迥然不同于现代课程,它应当更为开放、复杂、丰富和多元;课程设计要摆脱学科取向的支配,从目标模式转向过程模式。当然,我们不应当把后现代主义的课程思想视为一种教条,它不过是建议性的、开放文本式的新观点而已。后现代课程论的许多观念与概念仍然有待建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希尔伯特·迈尔  任平  卡罗拉·尤汉娜斯  
德语国家(德国、奥地利以及瑞士)普通教学论历史悠久,对整个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意义重大。普通教学论作为系统性、普遍性的教学理论,强调自身理论的主体性、师生对话的意义建构、教师清晰的指导与管理、教学的反思性实践。新的时代背景下,德语国家普通教学论的发展既坚守传统,又积极转向,系统分析其优劣特质可以发现:相关理论一方面具有整体性、独特性、指导性、反思性、规范性等特征;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诸如学科地位下滑、缺乏实证研究支撑、自身理论发展缓慢、缺乏课程研究支持等问题。为应对信息技术时代学校教育的异质性、融合教育、移民教育、健康教育、数字化教育等新兴教学情境,相关研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转向“技术支持下团队合作”、“多主体协同建构”、“制定数字化教学新标准”。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丁邦平  
教学(理)论与课程论均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但它们分别来自西方两种不同的教育文化传统——教学论植根于欧洲、尤其是德国的教育文化传统,而课程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理论)则来自美国及英国的教育文化传统。我国教学论与课程论学者长期误读了源自西方两种不同的教育文化传统,致使关于教学论和课程论关系的争论陷入了误区与僵局。走出这一误区和打破这一僵局需要从这两门教育学科所赖以产生的不同的教育文化传统来重新认识它们,比较它们和研究它们,并在理解它们各自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文化传统和教育实践,建构具有中国教育文化特色的教学论和课程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赵志群  
"课程与教学论"是关于教与学的科学,研究课程和教学的一般性规律,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很多教师对其学科内容和结构不一定有深入的了解,但在教学工作中却受其规律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