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81)
- 2023(4737)
- 2022(4094)
- 2021(3833)
- 2020(3200)
- 2019(7247)
- 2018(7161)
- 2017(13752)
- 2016(7781)
- 2015(8589)
- 2014(8618)
- 2013(8726)
- 2012(8253)
- 2011(7675)
- 2010(7834)
- 2009(7326)
- 2008(7464)
- 2007(6868)
- 2006(6134)
- 2005(5765)
- 学科
- 济(35927)
- 经济(35886)
- 业(24462)
- 管理(24190)
- 企(20662)
- 企业(20662)
- 方法(17255)
- 数学(14541)
- 数学方法(14394)
- 学(9908)
- 财(9844)
- 中国(9213)
- 农(8494)
- 制(7535)
- 业经(7357)
- 理论(6960)
- 教育(6575)
- 务(6145)
- 财务(6135)
- 财务管理(6120)
- 银(6053)
- 银行(6039)
- 融(6037)
- 金融(6036)
- 企业财务(5952)
- 地方(5901)
- 行(5772)
- 农业(5766)
- 技术(5686)
- 贸(5651)
- 机构
- 大学(124897)
- 学院(121211)
- 济(49580)
- 经济(48532)
- 研究(43191)
- 管理(42655)
- 理学(36543)
- 理学院(36039)
- 管理学(35258)
- 管理学院(35025)
- 中国(32096)
- 科学(27188)
- 京(26479)
- 财(25317)
- 所(23348)
- 农(22576)
- 研究所(21097)
- 财经(20046)
- 江(19171)
- 中心(18356)
- 业大(18295)
- 经(18181)
- 农业(17762)
- 范(17621)
- 师范(17463)
- 北京(16628)
- 经济学(15920)
- 州(15288)
- 财经大学(14964)
- 院(14700)
- 基金
- 项目(75960)
- 科学(60073)
- 基金(56599)
- 研究(53235)
- 家(50641)
- 国家(50196)
- 科学基金(42200)
- 社会(35215)
- 社会科(33330)
- 社会科学(33318)
- 基金项目(29130)
- 省(28638)
- 自然(27608)
- 自然科(27025)
- 自然科学(27018)
- 自然科学基金(26593)
- 教育(25268)
- 划(24748)
- 资助(23726)
- 编号(19626)
- 部(17549)
- 重点(17310)
- 成果(17296)
- 性(15601)
- 创(15503)
- 发(15382)
- 教育部(15048)
- 国家社会(14939)
- 科研(14573)
- 创新(14515)
共检索到1883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覃采萍 左亚文
张闻天晚年针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片面地把生产关系等同于所有关系的现象,对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进行了追根溯源的理论梳理,从中得出了生产关系不仅有体现所有关系的属性,同时还有直接体现生产力的另一重属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他还具体论证了生产关系两重性的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补充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张闻天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的思想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空间,而且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
张闻天 生产关系 两重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家镐
张闻天同志写于1963年的遗作:《论生产关系的两重性》一文(发表于《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是有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统一的论文中,最阐明事物本质的文章,其思维的深邃、理论的洞察、逻辑的辩证、论证的严密是前所未见的。它解决了许多理论上的困惑,并且指导着我国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的未来。在以往许多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论述中,的确带给我们若干片面的、不确切的、没有揭示事物本质的理解。例如:(1)以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外在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不是内在于生产关系的矛盾。(2)生产关系内部是没有结构的,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关系。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等价于生产力与所有制的矛盾...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崔朝栋
经济体制及机制是经济制度与生产力的连接点或中介环节。正像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基础与经济制度最终由生产力决定并不矛盾一样,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及机制的社会性质与经济体制及机制构成经济制度的准生产力基础并决定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也是不矛盾的。探讨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关系及其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有利于分析和解释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一些不易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运动规律。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曾楚宏 林丹明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企业边界的研究视角始终放在企业的规模上,难以对企业边界的复杂变动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企业的边界具有两重属性,一是由土地、劳动、资本等有形资源决定的规模边界,二是由知识、技术等无形资源决定的能力边界。能力边界是企业边界的核心属性,它的变动决定了规模边界的变动方向。借助这一新的分析思路,本文对当前企业边界的多样化变动趋势进行了讨论,试图给出更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
企业 能力边界 规模边界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宝森
战后,跨国公司从事跨国经营的客观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殖民体系瓦解前的跨国公司有相当差异。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使跨国公司具有两重性。发展中国家只有在正确认识跨国公司两重性的基础上,制定实施符合本国国情的正确政策,才能加速其经济发展。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黄世纯 石义荣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农业经济体制和生产结构的调整,广大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变化,农民收入有了增加,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一部分农民开始富裕起来;反映在银行、信用社工作上,农村社员储蓄存款有了大幅度增长,开创了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农村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自由借贷也比较频繁,这同样是农村经济发展、资金趋向活跃的迹象。对农村自由借贷,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态度,是提倡,是限制,还是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其消极作用?这是广大农金人员和基层干部都深切关注的问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曙霄 郭沛
在环境恶化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焦点的今天,美国等一些国家提出要征收"碳关税",这一方面迎合了国际社会对保护环境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贸易保护色彩。基于此,本文从"碳关税"提出的背景、产生的影响和我国的应对策略几个方面阐述了碳关税的两重性,认为我国既要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范发达国家以碳关税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也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树立贸易大国和环境大国的形象,为全球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碳关税 两重性 环境保护 绿色壁垒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蒲先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周新城
经常有人主张经济研究不要问姓“社”姓“资”,仿佛过问姓“社”姓“资”,就是“左”,就是僵化保守。但是,分配方式要通过分配的具体制度和做法体现出来,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实现形式。笔者认为,那种只研究现象、不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不问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研究方法,是会陷入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泥坑、误导经济学的研究的。
关键词:
经济关系 二重性 片面性 经济学研究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倪荫林
事物普遍具有两重性特性,据此剖析网络舆论,可知其具有信息内容的客观实在性和强烈的主体倾向性、信息传布的受控性和自主性、舆论关注点的散布性和聚敛性、信息传布动因上的社会进步性和与民众诉求的不同步性。由这种两重性可得到调控网络舆论的若干有益启示,这对推进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工作和社会改革大有裨益。
关键词:
网络舆论 两重性 比较分析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武桂馥
从历史传统上看,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历来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两个基本要素。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是这两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走向是谋求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平衡。但是,美国长期的外交实践表明,这两个要素既有联系而又互相区别,它们各自的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廖力平
本文运用马克思商品两因素的原理分析外贸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认为使用价值的运动能增加效用,价值的运动不创造价值并妨碍使用价值效用的发挥,并提出了应该在使用价值的运动、价值的运动和生产专业化方面尽量获取外贸利益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赵仁康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孟繁华 李清
随着转基因农业的研究与全球商业化种植,关于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涉及生态、社会和伦理等问题,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争论。在欧美发达国家,欧盟是保守严格,美国是积极宽松,呈现冰火两重性。本文通过全球转基因农业现状概析,比较研究两种代表性的认知态度和政策取向,结合中国转基因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提供导向性的借鉴启示。
关键词:
欧美 转基因农业 两重性 启示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尚卫平
(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假定一台价值10,000镑的机器执行职能的期间是10年,原来预付在这台机器中的价值的周转时间也就是10年。在这10年内,它不需要更新,而以它的实物形式继续发生作用。在这个期间,它的价值一部分一部分地,作为不断生产出的商品的一部分价值而流通,这样逐渐转化为一台机器,也就是完成它的周转。在这个再生产时间到来之前,它的价值先以货币准备的形式逐渐累起来。……以便在资本需要以实物形式进行再生产时来补偿资本。”①据此足见,固定资产折旧提取的唯一目的是补偿不变资本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