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848)
- 2022(755)
- 2019(1385)
- 2018(1375)
- 2017(2540)
- 2016(1493)
- 2015(1722)
- 2014(1722)
- 2013(1743)
- 2012(1681)
- 2011(1734)
- 2010(1871)
- 2009(1916)
- 2008(2070)
- 2007(2040)
- 2006(1937)
- 2005(1863)
- 2004(1825)
- 2003(1995)
- 2002(2074)
- 学科
- 济(7205)
- 经济(7194)
- 业(6404)
- 企(6363)
- 企业(6363)
- 管理(5595)
- 制(2952)
- 理论(2775)
- 学(2610)
- 财(2490)
- 体(2476)
- 方法(2434)
- 教育(2331)
- 中国(2295)
- 体制(2134)
- 业经(2037)
- 和(1647)
- 策(1594)
- 务(1561)
- 财务(1554)
- 财务管理(1551)
- 企业财务(1507)
- 融(1429)
- 金融(1428)
- 农(1426)
- 法(1419)
- 银(1394)
- 银行(1394)
- 行(1339)
- 数学(1264)
- 机构
- 大学(30883)
- 学院(28953)
- 济(10385)
- 经济(10130)
- 研究(9052)
- 管理(9006)
- 理学(7062)
- 理学院(6946)
- 财(6916)
- 管理学(6852)
- 中国(6832)
- 管理学院(6778)
- 京(6501)
- 范(5825)
- 师范(5817)
- 财经(5318)
- 科学(5203)
- 江(5146)
- 所(4818)
- 师范大学(4699)
- 经(4676)
- 州(4290)
- 北京(4250)
- 研究所(4160)
- 系(4028)
- 财经大学(3776)
- 教育(3754)
- 中心(3539)
- 经济学(3498)
- 商学(3014)
共检索到495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吕佳琪
女性成长是张翎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她笔下的女性书写展现出了女性心灵成长的内在发展路径,写出了年少懵懂的女性在他者境遇中的困惑与挣扎,将女性置于逃离的空间位移之中,展现女性在挫折中的反抗与成长。但是张翎笔下的女性成长并没有囿于两性视域之中,而是在普遍人性的立场上书写女性的觉“心”与回归,探求女性成长的日常生活空间与生存价值。
关键词:
张翎 女性 成长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夏茹
路翎作为“七月派”的中坚作家,在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独树一帜,其小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作家的生命体验为我们理解文本生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童年创伤、情感创伤以及大时代下的战争环境都成为路翎小说创作的底色,这种内在机制深刻影响着小说的风格与内蕴。从这个角度出发,对路翎童年记忆的追溯与战争背景下漂泊生命体验的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
精神创伤 路翎 流浪汉形象 创伤叙事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薇薇
在儿童视角小说中,复调叙事是一个重要特征,它不仅揭示了儿童与成人视角之间难以分割的联系,还指出了其中隐藏的对成人世界的反思,并最终指向对人性的关怀。儿童与成人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二者的观察视角呈现融合与背离的特点。视角的差异使得叙事话语呈现“复调性”特征,成人的内心世界以儿童的话语予以展现,使得成人的真我以一种近乎反叛的方式呈现。在这种复调叙事中,对个体伤痛的揭露,也引导着人们反思与关怀人性。
关键词:
儿童视角 成人视角 复调叙事 人性关怀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晋海学
清末小说中乌托邦叙事的大量出现与小说家们的现实关怀有关,更是他们基于忧患意识而关于国家未来想象的种种回应,因乌托邦想象内容的不同形成了多样的叙事形态。在治疗国人"疾病"的乌托邦叙事中,小说家构想出各种离奇古怪且又让人眼花缭乱的治疗之术,表现出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改造国民的坚定之心;在想象未来中国的乌托邦叙事中,小说家虚构出理想的政治形态,表现出了既要借助于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却又不能仅仅地停留在体系化知识的层面上使用的两难境地;在想象文明国家的乌托邦叙事中,小说家虚拟出一个天马行空的艺术世界,展现了既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宁
孙犁小说中的抗战书写与晋察冀妇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此类叙事中,作者聚焦晋察冀妇女,不仅以文学的方式表现她们为抗战做出的贡献,而且注重揭示时代感召下妇女精神内涵的更新。孙犁对特定历史背景下妇女民族意识的觉醒、婚恋情感的自觉、家庭身份的新变及其命运沉浮的呈现,渗透着他将抗战小说视为"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的创作理念。其文学书写具有从妇女解放的角度反观抗战的意蕴,在20世纪40年代的抗战文学中有着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
孙犁小说 抗战 晋察冀边区 妇女叙事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王靖
印度现代印地语女性作家曼奴·彭达莉在其代表作《班迪》中展现了女性主义思考和成熟的女性叙事策略。她通过孩童的新颖视角,挖掘女性的内心世界并将其客观地呈现给大众。印度知识女性在传统男权社会中是处于边缘化的群体,曼奴·彭达莉巧妙地运用策略使"雪恭"这个印度知识女性的符号从社会边缘上升为小说文本的主体。她将自己对女性的关注和深刻的认识蕴藏在表层化的儿童视角中,既关注了离异家庭中儿童的遭遇,又对印度知识女性群体表现出了极大的人文关怀。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钱亚玲
发表于1943年4月的短篇小说《两条鱼》是苏青于文学体例和小说题材双重探索的结果。小说有关战时都市"底层"市民生活的叙述,既演绎了苏青小说不易察觉的技巧,也折射出苏青小说的思想力度——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国民性和海派市民性格的反思。苏青"底层"叙事的探路,为现代女性写作如何叙述城市生活提供了两点启示:既要重视如何将有限的现实经验植入文学世界成为自身创作的"专属物",也要重视塑造富有地域色彩和人性深度的鲜活人物。
关键词:
苏青小说 底层叙事 社会批判 国民性反思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彦杰
范小青的短篇小说叙事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委婉多讽的笔调写尽人生百态,平淡冷峻的语调中透露出对世俗人生的关怀。范小青短篇小说叙事的反讽手法突出,通过言语反讽来表现乡下人进城难以融入城市生活,身份迷失的生存困境;通过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来分析范小青的短篇小说现代人存在感低下,人被异化的精神困境,从而体现范小青对底层人民生活关怀和悲悯的创作主题。
关键词:
反讽 日常生活 生存困境 精神困境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赵紫薇 方维保
作家魏微的小说具有独特的叙述特征和伦理表达方式。在她的小说中常有固定的关系模式——老夫少妻或姐弟模式,而透过这两种不对称的两性关系,作家细致地表现了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和消费社会对浪漫主义时代之良善的道德品质的侵蚀和消磨。在情节营构上,魏微总是习惯于在叙述中设置“重逢”的桥段,包括与故人重逢、与故乡重逢两种形式。这些重逢故事通过小说主人公对待重逢的前后不同的心态和感受,消解了浪漫主义时代对故人、故乡的乌托邦想象。当“重逢”叙述被作家置于故事的高潮或收尾的时候,人物最终能够在素净平淡的情感基调中完成对日常的言说,生发出宁静悠远的美感。
关键词:
魏微 主题模式 重逢叙述 情感张力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诗越
中国现代市镇小说作品中有大量属于左翼文学范畴的作品。中国现代市镇小说的左翼叙事是时局与使命的遇合下的书写,是在政治和时代潮流的共同影响下的必然性选择,是文学的时代性与作家使命感的重要表现。中国现代市镇小说的左翼叙事呈现出了鲜明的特色与丰富的内涵,获得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市镇小说 左翼叙事 时局 使命感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温静
动物小说英雄叙事模式在动物小说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动物形象建构的重要方式。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动物小说既继承了英雄叙事传统,也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和社会思考,展示了动物英雄的独特存在、情感互通和悲剧命运。动物英雄叙事具有价值尊重、文化反思和生态建构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动物小说 英雄叙事 民族崇拜 文化图腾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迎军
方方的小说以作者独特的女性视角以及其对叙事策略的自觉,将个体家庭里的人伦关系置于社会转型的时代大视野下审视,通过对底层女性形象的塑造,探讨当代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而反思女性自身所存在的某种文化缺憾或道德病痛,深刻表达了当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悲剧宿命。对作家叙事技巧的探究,既有利于揭示其文本内涵,兼得管窥作者对传统婚恋观、两性观、女性道德观等的思考。
关键词:
方方 女性主义 叙事策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焱
新闻特稿借鉴了小说的故事形式 ,两者同属广义的叙事作品范畴。特稿作为新闻的真实性与小说作为文学的虚构性 ,造成了两种体裁的叙事主体在叙事活动中权利大小程度的差异 ,其结果表现为 :新闻特稿中叙事主体与叙事文本实现了最大程度的统一 ;小说中叙事主体与叙事文本并非总是统一的
关键词:
特稿 小说 新闻 文学 事实 虚构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华珉朗
严歌苓的小说注重动作描摹。论文以《扶桑》《人寰》和《床畔》为例,论析她小说中的动作叙事。严歌苓能够精准地刻画出人物一系列的连续动作,达到影视般的传神效果;善于从最细微处入笔,铺叙人物知觉感受;她同样精于赋予一个动作深刻的意蕴,将动作与人物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动作描写,不仅承担描画外观、表征心理、揭示性格的浅层功能,而且直接与小说的主题、与文本的结构等等更为深层的表达意图发生关系,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叙事功能。此外,综观这三部小说,也可以看出严歌苓小说在动作叙事上审美衍变的轨迹。论文最后论析了动作叙事的成
关键词:
严歌苓 动作叙事 《床畔》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张楚楚
鲁迅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多重的感官叙事技巧,除了大量的视觉叙事之外,对听觉叙事的灵活运用也十分值得关注。这不仅拓展了作品的表意空间,更折射出作家本人的思维特性和写作态度。鲁迅小说文本中的听觉叙事在传达作品的象征意蕴、营构作品的典型情境、深化作品的心理特写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极其重要的意义。综合把握鲁迅笔下听觉叙事的特质,发掘其在音景色彩、词语选择、结构形态等诸多层面的艺术考量,有助于呈现鲁迅小说文本广阔的探讨研究空间。
关键词:
听觉叙事 象征 情境 心理特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