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77)
2023(6289)
2022(5096)
2021(4929)
2020(3837)
2019(8488)
2018(8501)
2017(16009)
2016(8729)
2015(9638)
2014(9601)
2013(9532)
2012(8986)
2011(8339)
2010(8745)
2009(8321)
2008(8193)
2007(8012)
2006(7392)
2005(6640)
作者
(24571)
(20943)
(20615)
(19589)
(12844)
(10179)
(9154)
(8053)
(7991)
(7481)
(7339)
(6896)
(6675)
(6454)
(6307)
(6169)
(6155)
(5963)
(5735)
(5646)
(5372)
(5219)
(5202)
(5072)
(4834)
(4824)
(4747)
(4526)
(4300)
(4202)
学科
(48134)
(41281)
经济(41136)
农业(32171)
(29892)
业经(18241)
管理(17053)
中国(12699)
农业经济(12337)
(11274)
企业(11274)
地方(10880)
方法(10329)
(10270)
(9486)
(9447)
农村(9430)
发展(8869)
(8844)
建设(8573)
理论(8163)
(7736)
土地(7686)
(7351)
教育(7346)
(7299)
劳动(7294)
(7063)
收入(7047)
(7033)
机构
学院(129121)
大学(124405)
(52426)
经济(51240)
管理(46255)
研究(44558)
(42943)
理学(38885)
理学院(38465)
管理学(37848)
管理学院(37605)
中国(35809)
农业(31957)
(26262)
科学(26215)
业大(25055)
(23474)
(22390)
(22344)
中心(21819)
(20329)
师范(20242)
研究所(19715)
农业大学(19513)
(17491)
(17455)
财经(17419)
北京(16096)
经济管理(15877)
(15628)
基金
项目(78201)
研究(64977)
科学(61203)
基金(54053)
(45625)
国家(44968)
社会(42905)
社会科(38858)
社会科学(38842)
科学基金(38004)
(32931)
编号(29927)
基金项目(28858)
教育(28539)
(26599)
(25605)
成果(25292)
自然(20436)
课题(20138)
自然科(19875)
自然科学(19874)
资助(19588)
自然科学基金(19524)
(18678)
(17757)
(17285)
重点(17149)
(16882)
国家社会(16736)
(16553)
期刊
(75962)
经济(75962)
(51889)
研究(40807)
中国(35356)
农业(35168)
学报(21290)
教育(20153)
科学(19643)
业经(19430)
大学(17840)
(17350)
学学(16452)
(14975)
(14750)
金融(14750)
农业经济(14453)
农村(13917)
(13917)
管理(12659)
问题(11276)
技术(11156)
(10233)
社会(9882)
财经(9604)
农村经济(9187)
世界(9163)
社会科(8848)
社会科学(8848)
经济问题(8751)
共检索到2139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辛德树  李中华  兰澄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宏艳  严旭阳  
在首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建设是一个有利的切入点。本文从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和实现农村多元化价值三个方面分析了农村环境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长赋  
本文首先分析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和强调的八个方面内容,包括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翁志勇  向一丹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鉴于我国农村的复杂性,新农村建设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实施方案,各地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农民减负增收、建设资金来源、农民素质提高等问题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以期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逐步实现。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曾康霖  王艳娇  
一、建设新农村的国别差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结合中国的实际,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2006年3月1日的《经济日报》报道了“韩国的二元经济转型之路”,介绍了韩国农村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情况,评价了韩国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文章认为,韩国农村建设成功的经验可以吸取,做法能够借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陆利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不仅是“新村庄建设”,而是一个全面的发展目标,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从农民最需要、最关心的问题着手,中心问题还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与城镇化建设、人口转移、“空壳村”整理、农业规模经营结合起来,必须以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作为动力,必须明确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的参与程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疆“十一五”期间的工作重点,也是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新疆的重要内容。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发展相对滞后,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一些较大的困难与问题。本文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分析,结合新疆的实际,提出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翠环  
1、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教育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姜长云  
本文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转型已经基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需要将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农村社会发展作为优先领域;将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农村发展的公共支撑体系、强化农民工就业发展的公共支撑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需要强化的支柱。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孔祥智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江文胜  
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大了支农力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农村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得机遇,未来经济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石山  
“中国农村象非洲”、“共产党还要我们穷多久”,这两种声音应该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到大农业发展模式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县级领导的作用与县域经济的现状,关系到能否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应将山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把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作为工作重点,要处理好农村工作中的点面关系,要把尊重自然规律摆到主导位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德元  
近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话题更热了,许多新闻界的记者朋友说,他们已经在安徽跑了些地方, 找到了些“房也漂亮、路也漂亮”的典型村庄,以为那就是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了。我想这样理解新农村建设可能会有麻烦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世录  
推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任务。本文根据中央有关方针、政策,结合金堂县的实际情况,对建设金堂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具体指标、措施和实施步骤。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怡男  刘鸿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决定于对其基本属性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不同理解将会导致建设模式、组织方式和结果的巨大差异。本文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历史视野中,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的多重公共属性。并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多重公共属性,认为其建设投资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在不同的目标体系中不同层级的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有区别的,在政策层面应该允许基层政府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的建设实践探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