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96)
- 2023(6504)
- 2022(5362)
- 2021(4885)
- 2020(4115)
- 2019(9126)
- 2018(9230)
- 2017(16443)
- 2016(9294)
- 2015(10634)
- 2014(11217)
- 2013(10728)
- 2012(10093)
- 2011(9363)
- 2010(9704)
- 2009(8987)
- 2008(8927)
- 2007(8754)
- 2006(7833)
- 2005(6860)
- 学科
- 济(36589)
- 经济(36552)
- 管理(29698)
- 业(25420)
- 企(21560)
- 企业(21560)
- 技术(12896)
- 方法(12583)
- 中国(11541)
- 学(11284)
- 农(11199)
- 数学(9887)
- 数学方法(9715)
- 地方(9176)
- 制(8795)
- 理论(8758)
- 业经(8753)
- 财(8168)
- 教育(7490)
- 农业(7394)
- 体(7195)
- 和(6978)
- 技术管理(6508)
- 环境(6483)
- 银(6013)
- 银行(5984)
- 融(5916)
- 金融(5908)
- 行(5769)
- 发(5638)
- 机构
- 大学(140454)
- 学院(140158)
- 研究(52861)
- 济(48912)
- 管理(48321)
- 经济(47433)
- 理学(39341)
- 理学院(38830)
- 中国(38532)
- 管理学(37979)
- 管理学院(37725)
- 科学(35599)
- 京(32766)
- 农(28824)
- 所(28819)
- 研究所(26086)
- 江(25083)
- 财(23781)
- 业大(23687)
- 中心(23461)
- 农业(22692)
- 范(21881)
- 师范(21615)
- 北京(20817)
- 技术(20409)
- 省(19934)
- 州(19662)
- 院(19543)
- 财经(17607)
- 师范大学(17055)
- 基金
- 项目(89863)
- 科学(68064)
- 研究(66869)
- 基金(59546)
- 家(53721)
- 国家(53242)
- 科学基金(43226)
- 社会(38587)
- 省(38103)
- 社会科(36297)
- 社会科学(36281)
- 划(31973)
- 教育(31278)
- 基金项目(30869)
- 编号(28482)
- 自然(27327)
- 自然科(26614)
- 自然科学(26601)
- 自然科学基金(26050)
- 成果(24516)
- 资助(23887)
- 课题(21980)
- 重点(21224)
- 发(20124)
- 部(18938)
- 创(18765)
- 创新(17718)
- 计划(17501)
- 年(17367)
- 科技(16904)
共检索到2312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林坚 张沛 刘诗毅
研究目的:总结分析中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和关键问题。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论:(1)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是指通过降低建设用地消耗、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主要属于经济领域讨论的问题;(2)中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技术体系包括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和潜力测算三大部分;(3)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和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都涉及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的工作,定量评价方法是以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为主,指标体系设置将因评价目的、对象不同而存在差异,其间用地的承载功能不可忽视。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威
推行节约集约用地,必须有一个评价体系。然而,当前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土地调查的开展。因此,研究构建符合现实需要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制度迫在眉睫。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层次构成笔者按照用地评价对象及工作目标的差异,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分为两层次三大部分,即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简称"区域用地状况评价")、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简称"城市用地状况评价")以及城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楠 朱道林
为探索有效的节地措施,采用统计评价法和案例分析法,建立村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自然效果评价的方法体系,并选取四川省金堂县竹篙镇和凤凰村为示范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竹篙镇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凤凰村建设用地利用现状的节地效果综合评价分值分别为87.29%、61.84%和44.45%,依次为优、较好和较差。分析单项评价结果,影响竹篙镇节地效果的主要因素有综合建筑容积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议规划期内要防止过度开发住宅商品房,进行建设用地内涵挖潜,优化用地结构;影响凤凰村的主要因素有户均宅基地面积、综合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和多个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指标;建议缩减人均用地面积和改善...
关键词:
村镇建设用地 节约集约用地 效果评价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叶艳妹 罗姮 董玛力 邱滋璐
研究目的:探索构建系统化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治理体系,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治理体系是在现代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理念下,通过多主体共同参与,依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运用行政、经济、法制和技术等有效手段,在互动机制下实现土地资源科学化、协同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的综合系统。(2)实践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治理面临治理理念与实践之间的错位、治理主体关系协调难、精细化治理制度供给不足、治理手段亟需创新转型等挑战。(3)建立健全科学化、协同化、精细化、智能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治理体系需要推动现代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念的落地,优化多主体协同治理,完善精细化的治理制度体系,提升智能化治理能力。研究结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需要以现代治理思维深入推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助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治理实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勇 徐文海 韩啸 唐铁
以湖南湘江新区建设的核心区——长沙梅溪湖国际新城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基础上,从影响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角度出发,选择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投入状况、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益4个因素层,建立指标体系对梅溪湖新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梅溪湖新城建设用地利用水平分值为85.93分,土地利用基本实现了节约集约,但仍存在提升的空间。最后文章结合地区实际以及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提出了优化土地利用的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周克昊 刘艳芳 谭荣辉 周鹏
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能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广,及指标理想值确定提供相关技术借鉴和指导,采用目标值法、极值法、平均值法、发展趋势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确定了武汉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各指标理想值,研究表明:武汉市2011年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建设用地地均固定投资、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7 468人/km2,29 156.79万元/km2,38 129.86万元/km2时,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度达到最优状态;此外,在把握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有利于减少主观因素对理想值确定产生的干扰。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聂正标
一、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背景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2001年我国城镇化率为37.66%,此后12年以平均每年增加1.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到2013年达到53.73%。全国城镇人口从2001年的4.81亿人,以平均每年0.21亿人的速度增长,到2013年达到7.31亿人。短短12年的城镇化发展,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进入以城镇人口为主的发展阶段。1980年~2011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0.5万平方公里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正红 叶剑平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这是由我国基本的土地国情国策和严峻的土地利用现实所决定的。对我国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实背景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进一步探讨了促进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发展路径,提出既要注意把握好战略和重点,又要采取好策略和措施,二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 节约 集约 路径选择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胡业翠 郑新奇
核心提示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土地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在当前土地供需矛盾仍然突出的背景下,节约集约用地是提高资源承载力的重要途径,重新审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的内涵和工作重点很有必要。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伟 李文君 李军
如何处理好城市化进程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关系到城市化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否顺利进行。研究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一、集约用地的特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应理解为: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用地的合理布局,结构的优化完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前提,缺乏上述条件,土地集约利用的不断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就要落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重点应放在已建城区现有土地的再开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业侨
研究目的: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出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方法,建立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资料综合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明确节约和集约用地指标选取原则,完善节约和集约用地的评价指标结构层,特别是农用地和农村宅基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评价指标,提出区域和土地利用分区的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体系。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燕新程
政府主导统一储备开发模式,有利于调控土地市场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新认识:节约集约用地是一项系统工程47号文件是继《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文)后,对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落实和细化,也是对全国国土资源部门加强节约集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本刊评论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部署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利用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推动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取得积极成效。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涉及种类很多,包括土地、水、森林、草原、矿产、光热、能源、海域海岛等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其既可提供如食物、木材、淡水等产品,也可提供如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空气净化等服务,还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物质空间等,具有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重价值。
关键词:
低效用地 集约利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柴铎 周小平 谷晓坤
郊野建设用地的优化利用对中国摆脱"高速低效"城镇化路径依赖,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有战略意义。基于实践和政策、研究的文本分析,可将新时期节约集约用地内涵解构为"5Q控制性框架+5E功能内涵"。运用上海98个郊野乡镇2010—2015年数据,基于5Q+5E框架构建评价模型进行实证评价。结果表明,郊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度圈层分布、区域极化明显,而5Q指数和5E标准,可较好识别用地问题,并可作为用地指标分配、调整城市开发边界、用地审批、控制考核指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柴铎 周小平 谷晓坤
郊野建设用地的优化利用对中国摆脱"高速低效"城镇化路径依赖,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有战略意义。基于实践和政策、研究的文本分析,可将新时期节约集约用地内涵解构为"5Q控制性框架+5E功能内涵"。运用上海98个郊野乡镇2010—2015年数据,基于5Q+5E框架构建评价模型进行实证评价。结果表明,郊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度圈层分布、区域极化明显,而5Q指数和5E标准,可较好识别用地问题,并可作为用地指标分配、调整城市开发边界、用地审批、控制考核指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