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92)
2023(9671)
2022(7956)
2021(6998)
2020(5812)
2019(12930)
2018(12796)
2017(23855)
2016(12832)
2015(14531)
2014(14642)
2013(14429)
2012(13708)
2011(12852)
2010(13378)
2009(12917)
2008(12684)
2007(11996)
2006(11078)
2005(10173)
作者
(38507)
(32275)
(32257)
(30739)
(20628)
(15212)
(14474)
(12291)
(12289)
(11643)
(11444)
(10823)
(10649)
(10470)
(10283)
(9935)
(9311)
(9303)
(9281)
(8884)
(8457)
(7902)
(7753)
(7554)
(7335)
(7318)
(7208)
(6898)
(6512)
(6288)
学科
(74822)
经济(74741)
管理(44601)
(33106)
(28355)
企业(28355)
方法(20856)
地方(20027)
中国(18003)
数学(17243)
数学方法(17097)
业经(15909)
(15724)
(15538)
(15181)
(14989)
环境(14516)
地方经济(13089)
(11869)
(10919)
金融(10916)
(10459)
(10304)
银行(10294)
(9937)
(9933)
理论(9852)
农业(9783)
(9320)
经济学(9010)
机构
大学(199454)
学院(198838)
(91214)
经济(89361)
研究(72353)
管理(70369)
理学(58404)
理学院(57691)
管理学(56838)
管理学院(56445)
中国(55060)
(44722)
(42315)
科学(40619)
(36125)
财经(33961)
(32749)
研究所(31975)
中心(31899)
(30392)
经济学(29775)
(27271)
北京(27236)
师范(27089)
(26640)
经济学院(26171)
(26030)
(25483)
财经大学(24674)
业大(24108)
基金
项目(121039)
科学(95591)
研究(92881)
基金(87149)
(74680)
国家(74042)
科学基金(63244)
社会(61849)
社会科(58548)
社会科学(58533)
(47260)
基金项目(45270)
教育(42144)
(38921)
自然(36927)
编号(36487)
自然科(35878)
自然科学(35871)
自然科学基金(35216)
资助(34845)
成果(31516)
重点(28163)
(28155)
(27575)
课题(27265)
(27178)
国家社会(26128)
(24572)
(23860)
教育部(23818)
期刊
(119148)
经济(119148)
研究(68977)
中国(45401)
(36196)
管理(29700)
学报(27923)
科学(26333)
(25504)
教育(23232)
大学(22268)
学学(20713)
(20275)
金融(20275)
财经(19531)
经济研究(18592)
技术(18325)
(17003)
业经(16623)
农业(16519)
问题(15076)
技术经济(11030)
(10833)
世界(10111)
经济问题(9544)
国际(9436)
现代(9398)
改革(9306)
(9306)
图书(9068)
共检索到3270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红贵  汪成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夯实制度基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既包括制度的建立,也包括制度的完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能适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和最佳结合的生态经济制度;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法律法规制度。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沈洪涛  廖菁华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离不开会计与会计信息,同时也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政府层面,排放权交易、环境税和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都需要借助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作为计价基础。在企业层面,环境会计正在转向生态会计,以计量和管理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社会层面,政府与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有助于建立起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的对话合作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施生旭  曹瑞阳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而且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和重要目标。文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审视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运用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从环境产权制度、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环境监管制度、公众生态意识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建议对策,以期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有效解决有所裨益。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赵黛青  
我们分析广东省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2005年广东省的排放总量到了4.1亿吨,有两大块非常显眼,一是工业行业,一是火电。我们没有把外购电计算在碳排放里面。外购电是计在产地,还是计在使用地,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现在我们是没有计,不然排放得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文斌  袁承蔚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事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其建设速度,必须从根本上以民为本,依靠人民大众,创新机制体制,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这就需要充分体现出生态资源管理制度的人与自然之协同发展性;要不断增强生态资源市场化机制对人民基本需要的满足性;要不断加强对人民大众生态与经济损失的补偿准确度和力度;要加快加强责任追究和赔偿机制对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维护力度;要加快加强考核评价机制对人民大众及后代之根本利益与永恒利益的坚持性。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关键是人民大众的积极参与。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丽红  
党的十八大报告详细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并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全面深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需要我们积极探索相关制度性确立问题。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周  
一、生态保护建设理念的演进改革前党和国家就关注生态问题,但它的演进发生在改革后。1978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过去我们狠抓粮食生产是对的,但是忽视和损害了经济作物、林业、畜牧业、渔业,没有注意保持生态平衡,这是一个很大的教训。” 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指出: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爱国  郭胜川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主体以及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教育和文化等多领域的举国工程和全民行动,是一个至少包括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的整体性治理过程。而生态文明审计是其监督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制度保障,在本质上是一项责任审计制度、经济监督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生态文明审计应着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管理系统的健全性、适应性和有效性,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完备性、适应性和遵循性,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生态文明建设行为作业的价值性、规范性和生态性,生态文明建设业绩成效的效果性、公平性和生态性。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爱国  郭胜川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主体以及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教育和文化等多领域的举国工程和全民行动,是一个至少包括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的整体性治理过程。而生态文明审计是其监督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制度保障,在本质上是一项责任审计制度、经济监督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生态文明审计应着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管理系统的健全性、适应性和有效性,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完备性、适应性和遵循性,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生态文明建设行为作业的价值性、规范性和生态性,生态文明建设业绩成效的效果性、公平性和生态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自力  谢燕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态稀缺已经成为约束人类发展最严重的瓶颈。目前生态稀缺主要是由人类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造成的,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才是生态稀缺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建设生态制度文明是解决生态稀缺的根本之道。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宁  
欧洲许多国家都规定对大型建设项目产生的生态损失进行补偿。然而,大多数国家的补偿机制重点放在一般意义上的生态补偿,而忽视了未受保护的土地损失。德国的生态补偿实践不仅历史悠久、可操作性强,且考虑了对土地的生态补偿,其生态账户政策尤为引人瞩目。在德国,设立了生态账户管理局负责协调补偿事务。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包庆德  陈艺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中国国家治理历程的反思总结,形成体现系统思维、可持续要求和以人民为中心立场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思想原则,以及由指导性制度、约束性制度和激励性制度等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实践架构,并从文明发展和国家治理层面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贯彻转化为实质性政治纲领和制度安排,强调发挥制度刚性的约束力,通过严格完备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决策效率和执行能力,以此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强纲领和硬措施。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意义重大而深远。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登娟  黄勤  
瑞典环境经济手段依据环境质量目标体系而制定,全面贯穿并深刻融入到瑞典经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并通过多方位措施保障其实施,为瑞典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生态文明国家战略的实现需要制度建设,而中国生态文明制度面临目标体系单一、环境经济手段不完善、多元治理机制乏力等问题,需要借鉴瑞典经验来完善其制度。文章分析了瑞典环境经济手段作用机理,揭示其推广意义,总结中国环境经济手段的成绩与不足,阐述瑞典环境经济手段对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启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朱希刚  陈凡  
一、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 迄今为止,国内大多数人都同意“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这样的论点。这一结论是正确的,但尚不完整。严格地说,市场经济是配置的一种形式,但它首先是资源占有的一种形态。从静态的观点看,市场经济存在的本身就包含着这样的前提:人类社会发展到这样的阶段,生产已社会化,广泛存在着分工,资源或社会上已形成的财富(包括生产资料、产品与服务)为受到法律保护并由全社会承认的不同所有者所占有,这些所有者对于自身拥有的资源或财产具有处置权和收益权,他们作为经济主体(生产者与消费者)活动时的行为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从动态的观点看,正是在上述形态的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黄海峰  李慧颖  
当某种社会制度不能最合理地分配各类资源、不能充分激励系统要素的高效利用、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和协同发展时,就需要转而思考现行制度环境本身是否存在缺陷。目前,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应在国家宏观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分别就各个领域开展循环经济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政策标准和制定恰当的实施方案,使政策体系按照由高至低逐级推进的方式形成惠及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激励约束机制。最终形成激励、反馈双向互动的良性政策循环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