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90)
2023(9307)
2022(7618)
2021(6948)
2020(5546)
2019(12379)
2018(12044)
2017(22794)
2016(12270)
2015(13834)
2014(13852)
2013(13237)
2012(12320)
2011(11142)
2010(11398)
2009(11009)
2008(11256)
2007(10834)
2006(9838)
2005(9112)
作者
(34318)
(28677)
(28427)
(27293)
(18370)
(13642)
(12985)
(11031)
(10553)
(10447)
(9939)
(9760)
(9395)
(9300)
(9182)
(8755)
(8395)
(8245)
(8195)
(8037)
(7315)
(7070)
(6813)
(6583)
(6580)
(6527)
(6461)
(6402)
(5612)
(5547)
学科
(44533)
经济(44444)
管理(38925)
(33941)
(29192)
企业(29192)
(22136)
(19793)
银行(19648)
(18369)
中国(15876)
(14567)
(14339)
方法(13986)
(13179)
金融(13175)
业经(12961)
(12730)
制度(12727)
(11418)
数学(10795)
数学方法(10671)
业务(10128)
体制(9676)
地方(9081)
农业(9079)
理论(8982)
(8892)
银行制(8744)
(8057)
机构
大学(175457)
学院(173912)
(70832)
经济(69114)
管理(62181)
研究(59169)
中国(52035)
理学(50796)
理学院(50220)
管理学(49546)
管理学院(49188)
(40248)
(37568)
科学(31997)
财经(30087)
(29672)
(28660)
中心(28194)
(27086)
(25248)
研究所(25137)
(24209)
师范(24030)
北京(23988)
(23843)
(23517)
经济学(22950)
银行(22571)
财经大学(22240)
(21280)
基金
项目(105761)
研究(84607)
科学(83409)
基金(75475)
(64494)
国家(63444)
社会(54424)
科学基金(54129)
社会科(51359)
社会科学(51343)
(41405)
教育(39779)
基金项目(38684)
编号(34960)
(34418)
成果(31334)
自然(31102)
自然科(30285)
自然科学(30278)
资助(29815)
自然科学基金(29745)
(26845)
课题(25721)
(24218)
重点(24208)
(23130)
(22906)
国家社会(22564)
(22537)
项目编号(21660)
期刊
(89433)
经济(89433)
研究(62431)
中国(43859)
(33495)
(32968)
金融(32968)
教育(26777)
管理(25805)
(25558)
学报(24791)
科学(22685)
大学(20195)
学学(18428)
财经(17117)
技术(15223)
农业(15124)
(14665)
业经(13754)
经济研究(12661)
问题(11545)
图书(9776)
(9437)
论坛(9437)
(9082)
理论(8912)
(8664)
国际(8631)
职业(8286)
现代(8282)
共检索到2953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吴遵民  
建设学分银行是加快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推动教育再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但学分银行的性质、管理体系等还亟待明确和完善。而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则是确保学分银行权威性与公信力,并作为终身教育"立交桥"发挥功能的重要保障。本文从建设国家学分银行的必要性、体制机制建设的顶层设计、国际经验的比较与借鉴、基本条件与构建主体的考量等维度,对我国建设国家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以弥补当前各地学分银行在匮乏完善理论指导、缺失严格规范制度及统一框架体系情况下仓促上马所带来的种种缺陷。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春娟  李嘉林  
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一个重大事项。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在必然性上,其能够满足学习者自我成长的价值需求、满足学习者技能提升的工具需求、满足学习者应对变革的过程需求。而当前我国的学分银行主要类型为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及其联盟学分银行,企业学分银行、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等,在运行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法无所依、相互割裂、体系性欠缺等缺陷,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建设学分银行,国家要充分授权资质并成立专门运行机构,统一制定标准体系,扩大学习成果的认证范围并保证学习成果的兑换,建立完善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黄庆平  
教育领域横向阻断与纵向割裂的信息壁垒是我国发展开放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最大障碍,因此打破教育机构之间各行其是的封闭困境应是国家学分银行确定的使命。区块链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底层框架技术,具有安全、透明、信息不可篡改的核心特征,能够为国家学分银行诸如信息查询与共享、数据分布式存储、学习过程轨迹记录、安全性管理、学习成果认证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满足国家学分银行开放与公信的时代诉求。未来,该技术在国家学分银行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学习过程管理、学习成果管理等领域都存有较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值得去研究和实践。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黄庆平  巩利芳  
将全社会每一位学习者在各个人生阶段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等学习成果予以认证、累积与转换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赋予国家学分银行的职责。既能够服务于学习者间断、流动的学习需求,也能够认可和接纳学习者的非正式学习成果是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与国家学分银行共有的时代特质。当前由各级开放大学(省级电大)运营多年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已经成为服务于社会全体成员学习成果认证、累积与转换的平台,能为国家学分银行的筹建提供诸多先验成果的借鉴。未来获得政府充分授权的国家学分银行仍需在统一制定标准体系、强化对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发力,如此才会彰显其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立交桥"属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朱敏  
学分银行是终身教育背景下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创新,对于构筑灵活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综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相关要求及国内外实践经验与学理研究,本文提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既给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也弥补了学分银行顶层制度缺位,同时为《方案》其它相关改革举措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应围绕质量和沟通两大基本功能,着重在法律政策、组织机构、认定规则、质量保障四个核心方面加快建设。在推进路径上可遵照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基本原则分三步实施:做实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成果沟通,兼顾与国内其它学分银行的协调,参与相关的国际教育框架建设。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黄欣  吴遵民  蒋侯玲  
"学分银行"(Cred it Bank)是一种模拟或借鉴银行储蓄功能及特点,以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决定学习时间、自愿选择学习地点的教育管理模式。"学分银行"制度的创建,不仅代表着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创建学习型社会和架构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对终身教育视野下学分银行制度内涵与特点的分析、学分银行运行规则与机制的探究、学分银行认证机构及建设的意义与目的的研究等,为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上海开放大学的建设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建议与对策。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郭冰  
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立交桥",也是破解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企业之间封闭困境的一项制度。本研究在分析区块链关键技术特性基础上,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对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的可行性;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的网络框架;就学分分发、积累和转换、组织机构网络连接、用户管理等提出了解决方案;针对"学分银行"对终身职业教育的影响,从分布式职业教育、需求驱动教育内容改革、价值链构建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素娟  
当前"学分银行"机制建设已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但大部分研究侧重于对"学分银行"机制的经验借鉴式的描述和实践性的探索,局限于"学分银行"的本体范围内。本文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借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从机制设计理论的视野进行"学分银行"机制研究,分析其运行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探索解决其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资源配置不充足、配置效率低下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南中  卢锦运  
建立学分银行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的"立交桥",成为教育系统的现实问题。文章从学分银行的现实任务入手,梳理了学分银行的国家发展、社会建设、教育机构内涵提升和学习者学习个性化发展等核心任务,形成了学分银行组织框架建设的逻辑基点。根据学分银行组织架构建设的元素及其相关关系分析,提出了学分银行组织框架建设的目标:纵向要形成学分银行生态层次链,横向要规范学分银行业务谱系,要素要实现多点互动的协同组织。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学分银行组织框架建设需要兼顾区域强化和条线任务强化,选择"矩阵式",使之既能与政府治理体系的层级紧密联系,又能强化关键业务的指导功能的矩阵结构,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组织框架的职权和条线任务。同时结合实践,设计了学分银行组织框架基础上的层次机制、形式机制和功能机制等运行机制,与组织框架相互支持。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吴南中  
学分银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终身教育体系效用发挥的关键。学分银行建设的根本在于机制建设,首先解决的是建设的动力机制问题。学分银行建设的动力源是动力机制构建的逻辑起点。本文通过揭示学分银行建设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与学习者诉求,分析了学分银行动力源及其为学分银行建设提供动力的方式。基于此,形成了学分银行建设动力发挥作用的层次机制、形式机制和功能机制等一体化动力机制。推动学分银行动力机制的构建,需要明确政府的构建主体角色,需要教育机构积极主动参与,行业积极配合。同时,充分认识学分银行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光凯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特征,建设和完善学分银行的运作机制,对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分银行内涵和建设困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找准课证融通与学分银行建设发展的契合点,分析梳理“课证融通”机制建立的若干模式,旨在解决学分银行建设中如何有效实现学习成果互认、学分认定与转换的难点,并提出了基于“课证融通”的学分银行建设实施的技术要点。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孙冬喆、吴遵民、赵华在《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撰文阐述了学分银行的概念、内涵和功能,探讨了其建设的基本条件和原则,并基于当下建设学分银行的可行性及自学考试制度的分析提出了建议。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孙冬喆  吴遵民  赵华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而连通各类教育形式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制度也随之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课题。值得注意的是,日前上海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已经上线试运行,国内其他城市、高校乃至民营机构也都在积极开展学分银行的实践探索,广播电视大学更是将学分银行列为其建设开放大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然一哄而起、跑马圈地式的发展态势,又将使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陷入无序与盲目发展的困境。因此,本文认为要做到公正、公平和具有公信力,学分银行的建设就必须满足三个基本原则和条件,即必须得到教育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授权、以第三方...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凤英   张岩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与运行嵌入多元化制度场域中,在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不同逻辑相互交织与作用下,产生了国家制度供需失衡与制度运行低效、地方政府在政绩追求下的“选择性执行”和尝试探索下的“多样形态”、学习者在发展逻辑与学历至上逻辑下对学分银行的低认可度等困境。在多重制度逻辑框架下,加强国家制度设计、强化地方政策执行、精准配套支持跟进、提升学分的效用度能够有效化解学分银行建设困境,从而发挥学分银行制度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中的作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厉毅  吕长生  琚向红  
多个区域学分银行基于一致的理念和目标,经过共同努力和协作,在区域合作背景下开展学习成果的存储、认定、转换与流动,将有效提升效能并发挥优势。区域学分银行一体化建设是学分银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诉求。要实现多个区域学分银行之间的互联互通,需要开展政策法规、互认联盟、组织机构、门户和接口以及系列标准的一体化建设,需要各个主体合力推进,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和制约机制。在明确总体目标的前提下,注重顶层设计引导,强化利益共享机制,构建高效组织运行体系,实现智慧化数据互联互通。在具体的实施层面,需要分步推进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建设进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