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00)
2023(4698)
2022(3839)
2021(3880)
2020(3139)
2019(7137)
2018(7338)
2017(12023)
2016(7893)
2015(9024)
2014(9281)
2013(8414)
2012(8091)
2011(7716)
2010(8191)
2009(7576)
2008(7850)
2007(7588)
2006(6914)
2005(6509)
作者
(21630)
(17775)
(17683)
(17048)
(11412)
(8610)
(8278)
(7011)
(6899)
(6651)
(6237)
(5990)
(5722)
(5720)
(5611)
(5513)
(5475)
(5346)
(5286)
(5183)
(4983)
(4509)
(4275)
(4247)
(4212)
(4108)
(4035)
(3870)
(3722)
(3656)
学科
(22061)
经济(22032)
管理(21078)
教育(20164)
(17424)
(16802)
企业(16802)
中国(12644)
理论(11033)
(10646)
方法(8777)
教学(7282)
(6847)
技术(6263)
业经(5913)
数学(5689)
数学方法(5483)
(5406)
(5295)
(5214)
(5106)
(4929)
研究(4614)
发展(4514)
(4390)
(4340)
财务(4324)
财务管理(4311)
思想(4098)
企业财务(4074)
机构
大学(118649)
学院(111069)
研究(40623)
管理(34008)
(32213)
经济(31068)
教育(30117)
理学(28128)
理学院(27664)
(27582)
(27537)
师范(27456)
管理学(26896)
管理学院(26648)
科学(24608)
中国(24594)
师范大学(22619)
(20961)
(19891)
研究所(18745)
北京(18368)
(18048)
中心(16982)
技术(16129)
(15745)
职业(14471)
(13964)
(13867)
财经(13788)
业大(12992)
基金
项目(62033)
研究(53491)
科学(49758)
基金(41000)
(34663)
国家(34154)
教育(33447)
社会(30434)
社会科(28350)
社会科学(28342)
科学基金(28221)
成果(25596)
编号(25386)
(25053)
(23412)
课题(20455)
基金项目(20332)
(17832)
资助(16403)
自然(16273)
项目编号(16116)
自然科(15885)
自然科学(15881)
自然科学基金(15599)
(15368)
重点(15319)
规划(15076)
(14405)
教育部(13982)
研究成果(13654)
期刊
教育(51095)
研究(46067)
(42027)
经济(42027)
中国(33803)
学报(18370)
(16214)
科学(15452)
大学(15002)
技术(13724)
管理(13531)
(12666)
学学(12122)
职业(11927)
图书(9710)
财经(8730)
农业(8379)
(7787)
论坛(7787)
(7633)
技术教育(7616)
职业技术(7616)
职业技术教育(7616)
书馆(7089)
图书馆(7089)
(6955)
金融(6955)
(6122)
(6032)
高等(5998)
共检索到1889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谭维智  
以儒家为主导的学校道德教育传统非常重视知识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道德知识传授,庄子持有与儒家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知识并不能作为道德存在的根据,知识也不能被应用于道德的领域,知识不仅无益于道德问题的解决,在道德教育中进行道德知识教化对道德的养成还是有害的,人的道德所依赖的并不是"已知"而是"未知",因此必须将其从道德的领域予以彻底的清除,同时要彻底改变人的知识论的道德思维方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晓静  朱小蔓  
道德是有理性相伴随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理性认知与选择的基础上,我们正是对人、物、事及其关系有所认知才形成特定的态度和情感,并采取相应的行为。知识是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要以知识教学为基础。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知识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晟  
庄子心学是道教心性论的核心义理。清中叶浙江高道闵一得立足于庄子"忘精神而超生"之旨,以其独树一帜的"顿悟顿修"式内丹心性论阐释蕴含其间的道教真精神。其本然还虚之内涵与真行还虚之原则,可为当代社会公民人格培育、中国文化建设与道教社会化提供理论助力。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贾义保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人类现代文明离不开自然界生态文明,我国的生态道德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投入较大,但是收效却不理想。针对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多管齐下,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雪雁  
《庄子·内篇》名篇方式非常独特,三字题突破了线性结构的意义稳定性,实现了立体结构的意义流变性。断读方式的多样性与意义侧重点的多变性显现了意义结构的立体性和多层性。《庄子》解读因此歧见纷呈,然而歧见并不意味言说的矛盾,反而昭示意义自身的多重性。歧见以多层意见叠加的方式指向《庄子》本义。《庄子·内篇》这种独特的结构和意义关系,正是《庄子》特有的"卮言"式言说方式的体现,也是庄子语用观的实践成果。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曾海娟  
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行为规范层面为研究视角,论证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校道德教育内容的内在契合点,探索职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的路径,以此增强职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勇健  
徐复观是从心学的角度来解读庄子的,所以他特别注重"心斋"概念,但心学诠释范式并不是"以庄解庄"的自然结果,而是"以儒解庄"造成的。新儒家的立场,造成了徐复观对庄子的误读。《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是寻找"心体"的一次努力,但庄子哲学的"心"在作用层,而不在本体层,心斋并不是要去寻找本心或真心,而是刳心、无心。《中国艺术精神》借用胡塞尔现象学的"纯粹意识"概念来解读心斋之心,也是不成立的。为了开出庄子思想的艺术哲学维度,较之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或许更为适用。总体上看,庄子哲学显然并不是心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武道房  
本文对庄子《逍遥游》的主题重新进行释读。司马迁评价庄子之学"其要归本归于老子之言",历来解庄者,对此阐发不明。《逍遥游》作为《庄子》首篇,开宗明义,实为"明道""颂道"之作,这个"道"即为老子之道。通过考察老子与巫史传统的关系,可以对老子的道论作出新的理解。老子之"道"实际上是从上古时期的"上帝""皇天"等宗教神衹转化而来的一种抽象存在,它虽已不再是人格神,但仍然作为造物主,成为产生和支配宇宙万有的决定性力量。《逍遥游》三节内容,从文脉上看,似全为庄子对惠子的"布道"之言。第一节,通过写小大之辨和万物的有待性,庄子意在描述道体的无大无小及其绝待性、永恒性;第二节,庄子意在说明"证道""见道"乃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追求;第三节以瓠、樗为喻,庄子说明道之大用在于实现人生的自由和逍遥。总之,《逍遥游》并非如传统所说仅是一种心灵无待的自由境界,而是围绕老子宗教性的终极之道而展开的象喻化的文学说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燕  李德民  
庄子《逍遥游》中的"游"对天地万物而言,既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又是一种运动的方式,而"逍遥"则是"游"的一种极致境界。这种境界的达成以归"一"为标志,"一"就是道家哲学中自然而然的本质存在—"道"。对物而言,"游"的本身就是"逍遥"或无所谓"逍遥";对人而言,必须凭借一定的条件和修养工夫才能达此境界。这个凭借的条件就是"知",这个修养工夫就是"觉"。借"知"以进"觉"的过程并非有意为之,而是通过自然无为的"化"。这样,一个世俗中的常人就可以通过大其心、觉其知、无为自化的方式,沿着"逝—远—反"的途径去接近"
[期刊] 求索  [作者] 傅秋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焦玉琴  
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实践中,如何使学生通过汉语言的学习而获得汉文化的熏陶是一个富有意义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庄子》成语的分析,认为其内涵的丰富深刻、形式的生动形象不仅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了宝贵的语言资源,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谭维智  
针对儒家的仁义道德教育,老庄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减法原理。他们认为,道德境界是不可以通过教来达到的:人们不能像传授自然知识那样,通过传授道德知识让一个人变得道德;在道德教育上,知识的积累是无效的,儒家的道德教育不仅没有使人变得更道德,反而造成了道德的进一步堕落。符合自然的道德教育,应该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即通过减损知识进而减损人的欲望,清除文明对于人的心灵的污染,复现人的素朴本性。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王东艳  张华伦  
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抑制目前会计信息大面积失真,改善会计领域的不道德行为,就必须加强对会计行为人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行为人的道德素质。本文在论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迫切性与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现阶段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与途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庞学光  
戚万学博士所著《活动道德教育论》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道德教育哲学著作。全书分四大部分,前后环环相扣,极富逻辑力量。作者首先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了历史的、现实的反省和批评(第一部分),继而提出“建立一种新的道德哲学”——主体性道德哲学(第二部分),接着又对“活动道德教育”的理论合理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作者系统地阐述了“活动道德教育的基本原理”(第四部分)。通观全书作者不仅在整体上有一个合乎逻辑的严密的思路,而且观点明确而新颖,语言流畅而优美。在中外教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符桂芹  
日本历来重视道德教育 ,这是其创造经济迅速发展奇迹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道德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 ,教育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我国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借鉴日本道德教育的经验 ,发展道德教育思想很有必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