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57)
2023(2780)
2022(2006)
2021(1863)
2020(1476)
2019(3215)
2018(3232)
2017(6489)
2016(3609)
2015(4014)
2014(3955)
2013(3891)
2012(3579)
2011(3398)
2010(3474)
2009(3469)
2008(3438)
2007(3553)
2006(3375)
2005(2941)
作者
(9769)
(8184)
(7771)
(7688)
(5079)
(3889)
(3706)
(3176)
(3022)
(2982)
(2857)
(2743)
(2724)
(2646)
(2468)
(2397)
(2357)
(2338)
(2288)
(2150)
(2114)
(2055)
(1926)
(1904)
(1876)
(1868)
(1842)
(1687)
(1604)
(1570)
学科
(16258)
经济(16124)
管理(10233)
(9571)
(9547)
企业(9547)
业经(6660)
理论(6447)
中国(6032)
方法(5750)
(5387)
(4945)
教育(4566)
(4448)
社会(4004)
(3982)
(3887)
经济理论(3673)
企业经济(3621)
农业(2977)
地方(2947)
(2729)
工作(2501)
(2490)
(2445)
银行(2445)
(2343)
产业(2296)
(2222)
金融(2220)
机构
大学(57925)
学院(55925)
(21456)
经济(20973)
研究(18996)
管理(18883)
理学(15586)
理学院(15359)
管理学(15108)
管理学院(14970)
中国(13591)
(12347)
(12161)
(10874)
师范(10862)
科学(10558)
财经(9482)
(9451)
(9427)
师范大学(8796)
(8383)
研究所(8212)
中心(7929)
北京(7749)
(7580)
社会(7335)
教育(7285)
经济学(6892)
财经大学(6743)
(6150)
基金
项目(30870)
研究(26247)
科学(24999)
基金(22194)
社会(19399)
(18116)
国家(17876)
社会科(16976)
社会科学(16962)
科学基金(15438)
教育(12768)
(11612)
编号(11298)
成果(11218)
基金项目(11200)
(9977)
资助(8109)
课题(8104)
自然(7598)
(7435)
国家社会(7413)
自然科(7412)
自然科学(7412)
自然科学基金(7304)
(7249)
项目编号(7120)
重点(6955)
(6896)
教育部(6886)
规划(6829)
期刊
(30008)
经济(30008)
研究(22123)
中国(12806)
教育(12122)
(11015)
学报(9015)
科学(8030)
管理(7644)
大学(7370)
财经(6640)
学学(6535)
(6346)
(5793)
(4878)
金融(4878)
经济研究(4371)
图书(4287)
业经(4253)
问题(3993)
技术(3921)
农业(3837)
社会(3725)
(3442)
书馆(3419)
图书馆(3419)
(3012)
论坛(3012)
改革(3009)
(3009)
共检索到927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伟言  
市民社会是国家政治生活领域之外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自主性社会领域,它表征的是国家与社会的二分。市民社会的生成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与德育改革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一方面,变革德育的精英化取向,使德育能够获得相对的独立性,是市民社会发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中国市民社会萌生的特点和它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也使这一转型具有可能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樊红敏  
私人道德和公共伦理在市民社会中,犹如政治国家中的法律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起到规约的作用。私人道德得到普遍认同后上升为公共伦理,公共伦理又可以通过交往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二者从内在、外在两个方面制约人们的道德行为,成为市民社会的稳定剂。因此,二者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必要精神准备,当然随着公共领域的不断扩大,某种公共伦理逐渐覆盖全社会,这两者都将成为历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百亮  
平等优位于自由的传统,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问题的凸显,决定了当代中国必须构建公平正义的市民社会。公平正义的市民社会是民主、自由、和谐等价值实现的社会根基。构建公平正义的市民社会的基本方略是:规范政府行为,建立服务型政府,提升政策的公共性;培育公民文化,发挥公共媒体和知识分子在多元利益表达中的积极作用;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推行针对弱势群体的"差别化"的教育政策;明晰权力与市场的边界,限制市场垄断,塑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拓宽社会保障范围,建立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底线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动弱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丁宏  
韩国作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的代表性国家,在短短的20年间,继令人瞩目的经济腾飞之后,实现了从威权主义政治向政治民主化的转型,其中韩国市民社会发展和民主化运动的高涨被认为是政治社会转型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对韩国政治转型与市民社会变迁之互动过程进行考察与分析,探究市民运动作用于政治转型的作用模式和途径,揭示其在民主化进程中为其他国家提供的经验和借鉴。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岩冰  
黑格尔市民社会思想是西方市民社会思想演进历程中的一块里程碑,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本文力图从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思想的前提、内涵、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区别与联系及对其评价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上述分析,探讨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相关阐述同近代契约论思想家的有关思想之间的差异所在,梳理总结黑格尔市民社会思想的特征,进而实现对这一理论体系的总体把握。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黎  
在市民社会语境下审视农民市民化问题,旨在突破"农民市民化"思维局限,着力于农民整体实现自己的市民社会。通过研究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及探究市民化语境渊源,发现我国的"农民市民化"仅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平等待遇问题,而更广泛的农民群体境遇的普遍提高仰仗于在市民社会中得以享有自主权利,分享全部的文明红利。研究认为,中国存在市民社会,农民与城里人同为市民,二者应当共同享受无差别的公共服务,当前农民市民化程度却相对较低。农民应当共建生活空间,自主争取权利,整合国家、各类社会群体、农民自身等各界力量共同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宝刚  刘占虎  
公民社会的生成是现代社会政治体系趋于合理化的重要路径,也是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考量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进度,不仅要看相关民间组织(NGOs)的数量和增长态势,而且重在考察公民个体及其社会意识在促进政治体系良性发展方面的实际作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王权主义视界中的权力本位、臣民意识、民本思想、崇圣观念等传统因素则是现代公民主体以及公民意识生成的内在蔽障。这就要求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克制传统王权主义对公民社会生成的消解,由权力本位转向权利本位、臣民意识转向公民意识、民本观念通向民主观念,逐步实现公民主体重塑和公民社会的生成。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海东  董经政  
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新一轮的政治转型和社会转型随着俄罗斯的经济崛起而开展起来。在俄罗斯国内初步发展起来的市民社会,正是俄罗斯市场经济发展的印证。因此,研究俄罗斯市民社会的发展和未来,分析制约俄罗斯市民社会发展的各种历史和现实因素,对于理顺俄罗斯社会转型中影响其现代化的各种因素,预测俄罗斯未来的发展走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椿  周礼红  袁冰  
市民社会治理的路径是从参与政治起始走向社会自主管理。要以法制化为前提,以市民政治素质提高为基础,建立社会市民组织单位,实现市民社会的良性治理。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市民社会与政府治理提供动力。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子廓  郭淑新  
儒家道德发端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其社会化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儒家道德在社会化过程中,呈现出不同形态,并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且系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为儒家达至“天下归仁”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道德基石。在追溯儒家道德创生及延展轨迹、凝练儒家道德原典精神的基础上,总结儒家道德社会化路径的历史经验,追问儒家道德社会化何以可能之缘由,探究儒家道德社会化路径当代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样式,对于当今社会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廖忠明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职业教育诞生以来,其价值取向总是跟随历史的变动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着,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进行历史回顾和不断的总结,从而为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基础,是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结合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与中国的具体现实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以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作为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浩斌  
日益脱离政治国家获得自主、独立的市民社会,因它过分理性化、个体化、差异化以及市场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契约性”社会自治功能的发挥是极为有限的;要实现对其自治功能限度的超越,不在于重新恢复传统政治国家的统治,而在于建立与市民社会良性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治生态。因而,从政治生态的理论视野出发,理性分析“契约性”社会自治的限度及其可能的超越途径,这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深远的现实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肖祥  
道德想象作为一种“创造性地发掘情境”和“移情投射”的道德心理活动,在道德行为选择、道德思维形成、道德信念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的实质性追求是实现对主体的德性教化,而传统道德认知模式的缺陷影响着德性教化的实效性,并阻滞德性教化的目标实现。改变积累式道德教化对道德知识的拘囿、伦理律法主义对规范或条文的执迷,需要在道德教育中激发创造想象的力量。发挥道德想象的积极能动作用是实现德性教化由“转知为智”、“转智为德”向“转德为美”跃升的重要途径。在道德教育中培育主体之德性,就是要使之拥有观照“人是目的”与“和谐秩序”的主动性,在德—善—美的再生循环中追求“美好”,从而实现德性教化“转德为美”的目标升华。道德想象启示德性教化的审美转向,经由美的定向——道德意义的形而上学建构,美的追寻——在道德想象中实现价值生成与创造,美的体验——在道德想象中开启价值体验的“心灵旅程”,臻入美境——在道德想象中敞开德性教化的道德关怀,从而指示着德性教化的审美实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