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17)
2023(15080)
2022(12324)
2021(11281)
2020(9588)
2019(21260)
2018(21037)
2017(40821)
2016(22066)
2015(23907)
2014(23502)
2013(22607)
2012(20352)
2011(17865)
2010(17440)
2009(15888)
2008(15244)
2007(13509)
2006(11505)
2005(10039)
作者
(61534)
(51457)
(51427)
(48765)
(32876)
(24896)
(23210)
(20236)
(19723)
(17999)
(17625)
(17360)
(16422)
(16158)
(16055)
(15758)
(15465)
(15298)
(14935)
(14769)
(12736)
(12502)
(12501)
(11878)
(11781)
(11546)
(11225)
(11126)
(10270)
(10255)
学科
(86002)
经济(85885)
(62394)
管理(59305)
(47365)
企业(47365)
方法(39991)
数学(35270)
数学方法(34832)
(28800)
中国(25170)
(22570)
农业(20296)
业经(19916)
(17675)
(16760)
贸易(16755)
(16349)
(15490)
地方(15332)
(13561)
财务(13510)
财务管理(13482)
技术(13407)
理论(13210)
(12976)
金融(12973)
(12905)
企业财务(12857)
银行(12855)
机构
大学(304301)
学院(302086)
(124364)
经济(122176)
管理(116216)
理学(101630)
理学院(100525)
研究(100422)
管理学(98625)
管理学院(98071)
中国(73385)
科学(62796)
(62091)
(55661)
(55527)
(50124)
业大(48503)
中心(46687)
研究所(46261)
财经(45772)
农业(43835)
(43383)
(41918)
(40218)
师范(39693)
经济学(39539)
北京(37921)
(35903)
经济学院(35900)
财经大学(34335)
基金
项目(214887)
科学(169780)
基金(158314)
研究(152509)
(141318)
国家(139825)
科学基金(119286)
社会(100002)
社会科(94804)
社会科学(94778)
基金项目(83852)
(83335)
自然(77663)
自然科(75936)
自然科学(75914)
自然科学基金(74566)
(70964)
教育(70411)
资助(63249)
编号(59408)
重点(48799)
(47588)
成果(47312)
(46025)
(45205)
国家社会(42793)
创新(42340)
科研(41970)
课题(40924)
教育部(40890)
期刊
(127399)
经济(127399)
研究(82744)
中国(54684)
学报(54519)
(50887)
科学(47463)
(42951)
大学(41341)
管理(41324)
学学(39233)
农业(34526)
教育(30028)
技术(24656)
(24377)
金融(24377)
财经(23217)
业经(21556)
经济研究(20809)
(19983)
(18495)
问题(18081)
(16406)
科技(14567)
业大(13988)
图书(13711)
技术经济(13638)
(13588)
统计(13319)
商业(13131)
共检索到4274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沈煜  丁守海  
自2004年以来,我国多个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民工荒现象,并且至今仍在延续,这与国内曾近乎拥有无限劳动力供给的情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本文结合宏观背景提出假设,试图考察随着居民家庭贫富状况的改善,工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有所弱化这一命题。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就业问题是社会稳定的根基,因此这一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相较于家庭相对贫穷的劳动者群体,工资对家庭相对富裕的劳动者的刺激作用有所减弱。其一,在总体样本中,面对工资激励,家庭相对贫穷的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供给约为家庭相对富裕的劳动者的20倍;其二,在中部地区,前者约为后者的7倍。其三,在东部地区,工资对家庭相对富裕的劳动群体甚至存在负向的激励作用。因此,政府与企业应该根据劳动者的贫富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与政策提高劳动参与率,以缓解就业压力,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沈煜  丁守海  
自2004年以来,我国多个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民工荒现象,并且至今仍在延续,这与国内曾近乎拥有无限劳动力供给的情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本文结合宏观背景提出假设,试图考察随着居民家庭贫富状况的改善,工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有所弱化这一命题。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就业问题是社会稳定的根基,因此这一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相较于家庭相对贫穷的劳动者群体,工资对家庭相对富裕的劳动者的刺激作用有所减弱。其一,在总体样本中,面对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祖辉  杨进  彭超  陈志刚  
文章利用中国5个省的农户数据分析了农户家庭2004~2008年的劳动供给情况。结果发现,农户家庭随时间变化减少了农业生产与本村非农就业的劳动时间,增加了外出打工时间。其中,黑龙江和山东省农户家庭的劳动供给结构随时间变化较小,依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而其他三省农户家庭的劳动供给结构随时间变化较大,且大部分时间用于外出非农就业。文章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利用局部均衡研究方法分析了家庭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和雇工工资对农户家庭劳动供给的影响,然后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家庭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和工资水平对农户家庭的农业生产、本村非农就业和外出打工的劳动供给结构产生了稳健的显著影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赵燕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出现"劳动力供给不足"与"工资不断上涨"并存的悖反现象。以刘易斯为代表的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模型在解释这一现象时失效。此外,这些理论都没有考虑农户家庭有一定的财富基础,这与经济现实不符。文章用农户家庭具有财富基础这一假设条件,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构建Logi t计量经济模型,用安徽等五省数据进行了横截面检验,试图说明家庭财富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赵燕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出现"劳动力供给不足"与"工资不断上涨"并存的悖反现象。以刘易斯为代表的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模型在解释这一现象时失效。此外,这些理论都没有考虑农户家庭有一定的财富基础,这与经济现实不符。文章用农户家庭具有财富基础这一假设条件,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构建Logi t计量经济模型,用安徽等五省数据进行了横截面检验,试图说明家庭财富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弓秀云  秦富  
本文利用1990—2001年我国四川省沐川县、安徽省金寨县480户农户的数据,采用Translog函数和C-D生产函数对样本林业主产区农户在林业、种植业、畜牧业和非农业的影子工资进行估算,并利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了影子工资、影子收入、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负担等因素对农户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林业主产区农户的影子工资与劳动供给时间存在负向关系,闲暇对于农户家庭中男性和女性来说是劣质品;农户家庭劳动供给的联合决策特征非常明显;农户家庭劳动力存在主次之分,该结论对于说明农户家庭内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裴劲松  矫萌  
文章基于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运用BP神经网络和A-F方法测度中国不同地区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状况,进而运用PSM方法与Logit模型评估劳动供给广度、深度、类型对家庭轻度、深度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劳动参与显著减轻全国各地区农户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减贫效应尤其作用在资产状况、发展机会维度;(2)超时劳动不利于全国各地区的多维相对贫困减贫,主要抑制资产的积累和可行能力的提升;(3)自雇型非农劳动有利于增强农村劳动者与社会的互动,提升人力资本与可行能力,改善自身及其家庭在教育、健康、物质等方面的贫困状态。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艾静怡   彭希哲  
老龄化程度加深对劳动力数量与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带来挑战,而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有助于缓解上述挑战。本文基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经验,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考察长护险对失能人群家庭成员劳动供给的外溢性影响。结果发现,长护险会使失能老人子代的劳动参与率显著提升7.9个百分点,同住比例显著下降7.1个百分点,且该影响主要体现在子代女性中,而对失能老人配偶的劳动参与率无显著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失能老人子代更易受替代效应影响,而失能老人配偶更易受收入效应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长护险改善了失能老人配偶在闲暇和健康方面的福利;还从多个方面增强了代际之间联系,弥补了同住比例下降带来的陪伴缺失。本文为全面评估长护险的总体效果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弓秀云  秦富  
非农劳动供给在家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利用四川和安徽12年12乡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影响家庭非农劳动供给的因素做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轻、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高、家庭初始经济能力有利于家庭非农劳动供给决策和非农劳动时间的增加;家庭中男女劳动力的比例对非农劳动供给时间具有不同的影响,土地资源匮乏是家庭从事非农劳动供给的重要原因。文章认为,政府应当在教育培训、信贷支持、通讯设施建设方面加以完善,以增加农户家庭的非农劳动供给。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胜旗  廖前豪  
随着我国步入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与返贫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和2017年数据,从相对贫困角度研究我国已婚女性参与劳动能否降低家庭贫困脆弱性问题。研究发现,已婚女性参与劳动能显著降低家庭贫困脆弱性,农村地区女性参与劳动对家庭贫困脆弱性影响程度大于城镇地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已婚女性参与劳动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负向影响仍具有稳健性。实证结果表明:西部家庭已婚女性参与劳动对脆弱性的降低幅度显著高于东中部家庭,其中西部农村家庭女性参与劳动对脆弱性影响最强,各收入层级上农村女性参与劳动对脆弱性影响均强于城镇家庭,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达到大学及以上时参与劳动对脆弱性的影响最大,同时调节效应表明已婚女性参与劳动对家庭有“雪中送炭”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已婚女性参与劳动能够通过提高家庭保险参与、促进家庭创业以及提升家庭储蓄率,改善家庭状况,降低家庭贫困脆弱性,本文根据研究结论分别从短期和长期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慈勤英  宁雯雯  
文章利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研究"课题组2015年的调查数据,通过控制个人、社会特征变量,考察家庭代际支持和国家福利对于贫困老年人口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按照城乡分组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家庭代际支持对贫困老年人口经济状况有显著改善作用,同住能改善农村贫困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同样对贫困老年人口经济状况有积极效应,但对健康状况无显著影响。家庭代际支持和国家福利并未显著提升贫困老年人口生活满意度。基于此,文章提出:(1)在制度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贫困老年人口的特殊性,并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适当增加救助金额,完善贫困老年人口的医疗救助政策;(2)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制度,支持贫困老年人口家庭养老;(3)将老年扶贫纳入区域扶贫综合治理。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卿石松  田艳芳  
家务劳动和儿童照料往往是女性的"罪责",她们也因此而受到低工资收入的惩罚,这被普遍认为是妇女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弱势地位的重要原因。然而,文章基于1997—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追踪调查数据,在控制个体能力异质性并修正家庭劳动时间的内生性问题后,家庭无酬劳动的工资惩罚效应并没有得到稳健一致的证据支持。仅购买食品和做饭这两项日常的"典型的女性"家务对男性工资有显著负作用,各项家务劳动和儿童照料对职业女性的工资没有显著影响。因为从时间投入看,尽管女性的家庭劳动时间远多于男性,但她们投入市场工作的精力并没有明显减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宋晓梧  高书生  
当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已不能全面反映财富占有差距 ,贫富悬殊的重心开始转向金融资产差距 ;小康家庭的财富占有规模偏小 ,并面临越来越大的支出压力 ;国有单位职工之间的利益差别很大。作者认为 ,从改善宏观经济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 ,调节贫富差距等方面考虑 ,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包括 :对国有单位职工按照“暗补变明补、补贴进工资”的原则 ,实行工资改革“一揽子”计划 ;用税收手段引导富人向社会转移财富 ;在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建立对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体系。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吕捷  林宇洁  
本文基于家庭需求的纳什博弈模型以及双驱动变量的断点回归模型,研究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家庭老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发现新农保养老金收入不仅减少了受益人自身的劳动供给,还会对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劳动供给产生间接影响。此外新农保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存在非对称的"性别效应",男性老人领取养老金将会减少自身的劳动供给而增加配偶的劳动供给,而女性老人领取养老金会同时减少自身和配偶的劳动供给。本研究有助于明晰我国农村地区家庭内部资源分配机制,为探究人们面对小额非劳动收入时的劳动供给平滑行为、提升新农保政策的执行效果等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邢星  
一、研究背景据民政部不完全预计,至2020年,按标准划定的中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2.43亿,人口老龄化使能够创造价值的劳动力减少,由于老年群体经济能力有限且养老需求具有刚性,因此解决劳动力供给问题,增进居民福利和降低失业率,是亟须考虑的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失业对家庭、企业、政府、社会均有不利影响,大量失业还会导致贫困问题出现,从而使居民家庭收入差距问题凸显,对社会的安定和谐造成影响。随着近年来牧区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支持,本文结合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