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08)
2023(6406)
2022(4775)
2021(4256)
2020(3484)
2019(7715)
2018(7946)
2017(15400)
2016(8807)
2015(10195)
2014(10443)
2013(10098)
2012(9395)
2011(8265)
2010(8395)
2009(8145)
2008(8417)
2007(8041)
2006(7366)
2005(7044)
作者
(26368)
(22247)
(21762)
(21083)
(14015)
(10578)
(9940)
(8532)
(8486)
(8079)
(7696)
(7472)
(7284)
(7093)
(7053)
(6854)
(6562)
(6493)
(6449)
(6282)
(5787)
(5443)
(5376)
(5134)
(5083)
(5033)
(4920)
(4902)
(4458)
(4424)
学科
(39370)
经济(39322)
(24918)
管理(23936)
(17536)
企业(17536)
方法(15107)
(14428)
中国(14127)
数学(12435)
数学方法(12237)
(11535)
农业(10229)
业经(9786)
(8934)
收入(8124)
(7987)
理论(7539)
地方(6985)
(6325)
银行(6310)
(6302)
(6251)
劳动(6233)
(6173)
贸易(6167)
(6007)
(6001)
金融(6000)
(5989)
机构
大学(136031)
学院(133471)
(55596)
经济(54445)
研究(46675)
管理(45214)
理学(37820)
理学院(37392)
管理学(36467)
管理学院(36247)
中国(36064)
(29456)
科学(28360)
(27067)
(24501)
(22139)
(21936)
研究所(21839)
财经(21182)
中心(20812)
(20033)
师范(19841)
(19177)
北京(18748)
经济学(18522)
业大(18340)
(17315)
农业(17045)
经济学院(16566)
(16153)
基金
项目(80294)
科学(63062)
研究(59548)
基金(58397)
(50743)
国家(50263)
科学基金(42596)
社会(39063)
社会科(36903)
社会科学(36892)
(30211)
基金项目(29577)
教育(27741)
自然(25545)
(25499)
自然科(25022)
自然科学(25017)
自然科学基金(24555)
编号(24399)
资助(24257)
成果(21817)
重点(18116)
(17785)
课题(17193)
(17084)
国家社会(16874)
(15484)
教育部(15468)
(15371)
大学(15221)
期刊
(68271)
经济(68271)
研究(44356)
中国(31030)
学报(23454)
(22080)
(21893)
科学(20484)
管理(18768)
教育(18490)
大学(18358)
学学(16998)
农业(14443)
(13250)
金融(13250)
财经(12460)
技术(12020)
(10920)
经济研究(10539)
业经(10220)
问题(9617)
图书(8133)
(7522)
(7300)
(7206)
技术经济(7121)
统计(6624)
世界(6578)
现代(6442)
国际(6329)
共检索到2156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郭继强  蔡媛媛  林平  
文章使用完整工业化阶段划分和可比统计口径,考察了18世纪中后期至21世纪初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的劳动收入份额演进状况,并对以往学界提出的"下降说"、"稳定说"、"U形说"和"三次说"之间的差异或矛盾进行解释。研究发现:(1)工业化过程中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轨迹形如"羹匙曲线":在工业化初期经历下降,工业化中期显著回升,工业化后期相对稳定,后工业化阶段则呈现小幅回落;(2)倘若将劳动收入份额视为劳动者的"奶酪",则工业化初期失去的"奶酪"可以在中后期复得;(3)对当前中国而言,及时把握工业化中后期处于压缩的劳动收入份额提升"机会窗口"更为重要和紧迫。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焦音学  柏培文  
劳动收入份额作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市场化改革以来与产业结构变迁、数字经济兴起等诸多现象交相呼应,需要从产业层面深入探索。研究发现:(1)三大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且二、三产业是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变化格局的主要动力。(2)第一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特征主要形成于市场化建设初期,第二产业主要形成于市场化建设后期,第三产业则是整个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3)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对二、三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具有积极影响,但对第一产业影响不明显。未来随着经济深化发展,我国需要从产业针对性发展、加快数字经济建设和完善地区分配制度等方面改善劳资收入分配格局。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范从来  张中锦  
基于收入法GDP和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数据,本文在探讨劳动收入份额构成、波动性并进行结构分解的基础上,研究了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稳步提升中的结构优化问题。在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过程中,在保持产业(部门)结构相对稳定时要重视产业(部门)内部劳动收入份额的结构优化,在维持产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相对稳定时要重视不同产业(部门)增加值比重提高过程中的产业(部门)结构优化;还要重视产业(部门)内部效应和产业(部门)结构效应的协同对稳步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综合效应。在优化结构时稳定维持第一产业(企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和努力增加第三产业(住户部门)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对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至关重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钱晓烨  迟巍  
中国近20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被誉为"中国奇迹",但劳动者对这一经济成果的分享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近年来,GDP中劳动报酬占比的逐年下降引起了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作为幅员辽阔的国家,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经济结构都不尽相同。劳动收入份额的地区差异成为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采用1997~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本文首先描述了劳动收入份额及其演变的地区差异,发现平均劳动报酬较高的地区有着较低的劳动收入份额;其后,建立劳动收入份额决定模型,对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估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的经济结构和所有制构成。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支持劳动收入...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周信君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收入份额长期偏低已经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当前阶段,提升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不仅有利于总需求的扩张,还能减轻投资压力,进而缓解地方债务问题和产能过剩问题,是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重要手段。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振华  
收入分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严重影响收入分配公平性。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来源生产,因此劳动收入份额的高低与产业结构紧密相连。选取产业视角构建初次分配的产业及地区总福利系数,通过人均劳动收入系数、要素利用结构、就业和税收效应对全国及三大区域初次分配福利系数进行效应分解。最后,从产业福利角度给出提升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吴雨桐   路先锋   李军  
基于1994—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门槛效应模型,从产业结构视角考察了人口老龄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呈现由负到正的非线性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调节作用,当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值超过0.871时,人口老龄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由负转正;在负向影响阶段,人口老龄化通过劳动资本的“相对价格”渠道与“相对数量”渠道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在正向影响阶段,“相对数量”渠道的作用不再显著,人口老龄化主要通过“相对价格”渠道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异质性检验发现,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由负转正的影响越显著。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黄逵友,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增福,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潘南佩,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倪江崴,广州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本文考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我们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并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与加强内部控制两条路径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的异质性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是对数字经济时代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的新发现,拓展了数字化转型与劳动收入份额两支文献的研究,也意味着在政策层面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罗明津  铁瑛  
本文从企业金融化的角度解释了上市公司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虽然基准结果显示,企业金融化能够促进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但基于欧拉方程分解和中介变量法的验证发现,企业金融化一方面对工资水平产生正向溢出并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即表现出"盈利溢出"效应;另一方面,企业金融化却会抑制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改进,客观上造成劳动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上升进而带来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即表现出"技术抑制"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管的劳动收入份额获益幅度小于普通员工(私营企业中更明显),说明经典的"委托-代理"框架并不能有效地解释中国企业的金融化行为;与此同时,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和金融市场收益率具有强相关性,表明企业金融化的动力来自金融市场的收益激励。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企业金融化是企业在金融市场超额收益时期的"理性选择",伴随金融市场回归并运行在合理区间,企业金融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不仅不可持续,而且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持续损害,借助趋利性的企业金融化来获得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无异于"饮鸩止渴"。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回归本源,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丽媛   李繁荣  
人工智能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兼顾效率提升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问题。在理论上,人工智能既影响各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二者共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当且仅当服务业劳动收入份额高于第二产业,且工业智能化促使产业结构服务化时,人工智能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否则,工业智能化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实证结果显示,目前人工智能应用水平上升1%,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0.054个单位。人力资本水平高、经济发达地区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降低作用不显著,产业结构服务化在人工智能的分配效应中发挥反向调节作用,人工智能降低劳动收入份额,但目前产业结构服务化能提高总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黄玖立  张龙  
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及关税数据,本文采用倍差法(DID)考察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显著提高了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劳动报酬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显著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分所有制进行回归发现,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主要是由私营企业带动的。进一步研究揭示,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源于在位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及低劳动生产率企业的进入。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龚星宇  余进韬  
厘清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是新发展格局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基于中国上市企业2007-2020年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结论在利用“宽带中国”战略构建工具变量回归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技能结构效应、劳动生产效率效应、分配优化效应的渠道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分析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效应在非国有企业、数字经济核心行业和非省会城市更强。进一步分析还发现,伴随数字化转型,城市收入不平等和城乡收入差距得到有效的改善。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方向争议提供了新的微观证据,同时为数字时代兼顾增长效率与公平分配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参考。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希元  傅帆  陈明明  
以劳动收入份额作为衡量企业收入分配的指标,利用2007—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降低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抑制作用在非国企、服务业企业、高融资约束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产生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市场垄断效应以及内部控制强化效应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可见,企业数字化转型难以兼顾“效率”与“公平”,需优化再分配机制,避免因经济绩效的改善而导致收入分配恶化。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朱杰  
全球一体化趋势如何影响中国劳动收入分配格局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从“生产要素替代效应”与“生产要素互补效应”两个视角考察了国际化战略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国际化战略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支持了企业国际化战略背景下的“生产要素互补效应”假说。机制检验发现,实施国际化战略提高了企业实物资本投资水平、研发创新投资水平以及董事会国际化水平,强化了资本报酬与劳动报酬之间的互补关系,提高了企业高层次劳动需求,进而推动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异质性检验发现,对于资本密集型企业、高成本加成率企业以及所在年度国内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更加有利于生产要素发挥互补效应。经济后果检验发现,国际化经营企业通过提高劳动收入份额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并促使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同步提升。本文研究表明国际化战略是影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不可忽视因素,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收入分配制度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赵春明  班元浩  李宏兵  刘烨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的背景下,如何协同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是“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决策者和学术界关心的核心议题。文章基于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文本分析法刻画企业数字化水平,探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1)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影响效应分解显示,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平均工资的提升,而并未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3)机制分析显示,数字化转型与劳动力之间的互补效应占据主导地位,数字化主要通过劳动力配置效率渠道促进劳动收入份额提高。(4)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在议价能力高、信息透明度低、高技术行业以及制造业行业中的作用更加明显;数字化转型在提升雇员和高管薪酬的同时并没有显著扩大内部薪酬差距,并且还存在创新激励效应。文章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共同富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