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59)
2023(2933)
2022(2558)
2021(2472)
2020(2034)
2019(4469)
2018(4390)
2017(8099)
2016(4690)
2015(5245)
2014(5221)
2013(5035)
2012(4998)
2011(4649)
2010(4918)
2009(4830)
2008(5126)
2007(5046)
2006(4613)
2005(4210)
作者
(15672)
(13267)
(13063)
(12610)
(8483)
(6573)
(5864)
(5098)
(5046)
(4754)
(4638)
(4545)
(4365)
(4235)
(4222)
(4136)
(3894)
(3888)
(3858)
(3745)
(3484)
(3310)
(3227)
(3081)
(2998)
(2997)
(2960)
(2908)
(2686)
(2644)
学科
(18994)
经济(18968)
管理(12748)
(10455)
(9108)
企业(9108)
(6942)
方法(6883)
中国(5842)
理论(5087)
数学(4960)
数学方法(4791)
(4566)
地方(4428)
(4250)
(4172)
教育(4104)
业经(4070)
(3399)
(3134)
金融(3132)
(3094)
银行(3085)
(3044)
(3037)
贸易(3032)
(2953)
(2863)
农业(2823)
(2812)
机构
大学(78510)
学院(75359)
研究(28032)
(24640)
经济(23826)
管理(22331)
中国(20278)
科学(19626)
理学(18240)
(18034)
理学院(17868)
管理学(17249)
管理学院(17113)
(15406)
(14040)
师范(13903)
研究所(13838)
(13749)
(13344)
(13095)
中心(12329)
北京(11419)
师范大学(11408)
业大(11313)
农业(10881)
(10773)
财经(10337)
(9678)
(9419)
(9180)
基金
项目(44490)
科学(34169)
基金(31769)
研究(30506)
(28678)
国家(28431)
科学基金(23369)
社会(18724)
社会科(17644)
社会科学(17636)
(17149)
基金项目(16813)
自然(15620)
自然科(15288)
自然科学(15285)
自然科学基金(14978)
(14934)
教育(14672)
资助(12852)
编号(12106)
成果(11465)
重点(10294)
(9402)
课题(9141)
(8964)
计划(8342)
科研(8234)
(8193)
大学(8074)
教育部(7779)
期刊
(34164)
经济(34164)
研究(25909)
学报(17234)
中国(16909)
科学(13967)
(13085)
大学(12526)
教育(12340)
学学(11576)
(11439)
管理(9076)
农业(8613)
财经(6720)
技术(5972)
图书(5884)
(5861)
(5840)
金融(5840)
(5235)
问题(4759)
(4635)
书馆(4572)
图书馆(4572)
经济研究(4330)
业大(4202)
业经(4133)
(3947)
(3939)
现代(3705)
共检索到1230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沁怡  
小说《繁花》被视为海派文学的后续,为我们塑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的上海,用独具腔调的语言把琐屑的日常生活写得淋漓尽致。文章从物质空间出发,分析时代背景之下上海的物质空间变化及其反映出的人物性格特点和社会历史变迁。对上海物质空间的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上海形象,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卓今  
由于写作内部分工以及目标读者分类的需要,当代长篇小说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文学要素相同、叙事模式一致的类型化写作特点。文学的进步往往从反类型化开始,近几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繁花》《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西南边》三部作品,以其丰腴的肌理、丰富复杂的人物群像、丰润充盈的生命观、丰硕的知识创新、丰饶的艺术表现力,创造了引人入胜的丰赡之美。这类作品包含丰富的能量,可阐释性强,给读者快适、美、善三种不同层次的阅读感受,其思想价值、知识创新、艺术表现的高度原创具有不可复制性。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静  
~~
关键词: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杨珊  王媛  许鑫  冯学钢  
文学旅游是具有鲜明文旅融合特征的旅游类型,但很少有研究探讨文学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本文以上海张爱玲文学为例,从作家生平、文学作品等角度,运用扎根理论识别可供利用的文学旅游吸引物的类型,使用文本挖掘技术,根据网络游记分析文学旅游者需求偏好,共同构建主题性文学旅游线路设计模型。文学旅游线路设计模型包含地名景点、园林建筑、文化艺术、市井生活、文学旅游动机、旅游设施及成本7个维度。文章利用该模型,设计了“张瑛求学记”“梦回半生缘”“文艺大上海”三条以张爱玲为主题的文学旅游线路。研究结果可以丰富和拓宽文学旅游的研究视角,可以为文旅融合模式提供新型的应用方案。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彦和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崔荣胜   罗伟文  
网络玄幻小说借助想象力创造出奇幻的世界,这种异质空间的创造契合福柯的异托邦理论。网络玄幻小说通过创造异于现实的异质空间来对现实进行抽象表征,又借助代入感实现对读者进入的控制,并在内容上对现实压抑进行有意解放,由此完成异托邦世界的建构,发挥异托邦所具有的补偿价值与认识价值。将异托邦理论引入对网络玄幻小说的研究中,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网络玄幻小说的认识,而且可为网络玄幻小说的创作与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胡忠青  
纳丁·戈迪默的长篇小说以反映南非本土的社会现实著称。《邂逅者》则以全球化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移民故事。成长于南非都市的富有白人女孩朱莉毅然跟随非法入境的黑人贫民阿卜杜远走他国,重建自己的梦想家园,而阿卜杜却不辞辛劳地要移民到别国去寻找自己心仪的生活。简单的故事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人与自然的关系疏远隔离,人类普遍失去了"在家感",精神生态处于失衡状态。只有与自然建立亲密的共生关系,人才能摆脱"无家可归感",最终达到精神生态平衡。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朱璇  
老舍小说《微神》中出现的重要色彩——绿、红黄、灰紫、浅粉各具深层的象征意蕴。呈现的色彩本质上是作者内心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通过分析这些色彩能够揣摩其创作背后的情感态度。丰富的色彩背后蕴藏着老舍对生命的关怀和理解。老舍强调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而不是从阶级关系的角度来剖析社会现实,悲悯情怀使其能站在更高的层级上思考人物悲剧命运的缘由。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韩晓峰  赵纯  
基于建筑师的立场,重点讨论了城市物质空间结构诠释和城市建筑分析与设计中的线元素。将线元素分为对城市空间起到完形作用的界面线,空间对景轴线两类.接着,以具体案例解析了线元素在城市建筑分析与设计过程中的作用。最后,揭示了线元素对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诠释与操作的双重作用,并指出其在"点-线-面"抽象系统中的位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韩晓峰  
本文基于建筑师的立场,提出点、线、面式解读当代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抽象性元素视角。接着,重点讨论了物质空间结构诠释和城市建筑分析与设计中的点元素。以具体的设计案例说明了点元素在城市建筑分析与设计过程中的作用。最终,揭示了点元素对物质空间结构的诠释与操作的双重作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韩晓峰  
基于建筑师立场,对大尺度的城市物质空间的诠释和操作提出分类。主要提出镶嵌状的面、元素层叠形成的面、地块-街区-街道形成的面三种面元素。面元素与点元素和线元素的主要区别在于,城市中的面自身占据较大尺度的空间面积,而点和线元素则是局部的空间构成要素。结合具体案例深入解析三种面的诠释视角对设计操作的影响。在结论中点明了提出"点-线-面"诠释和操作城市物质空间的意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建国  刘登望  李林  张昊  何翔  万书波  郭峰  李雨晴  
以大粒花生品种湘花2008为材料,设以下处理:A,地膜覆盖+打孔播种+遮阳;B,地膜覆盖+打孔播种;C,地膜覆盖+遮阳;D,地膜覆盖;E,露地播种+遮阳;以露地播种为对照(CK),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秋花生土壤温度、出苗率、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打孔播种+遮阳、露地播种+遮阳、CK的出苗率分别为81.9%,90.4%,85.7%,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播种至出苗期,地膜覆盖处理的温度高于露地处理;结荚期和饱果期地膜覆盖+打孔播种+遮阳处理垄面、土层深5、10 cm处的温度显著高于CK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何诗鸣  
《奔月》是鲁敏对"生存者与现代性焦虑"这一社会性关系的诠释和思考。文章通过文本将目光聚焦于眼下,关注社会现代性产生的焦虑,并重点使居于其间的人通过自救和他救的途径最终生成新的认识,达成与现代性的和解。从生存者与现代性焦虑达成和解的角度解读文本,揭示作家对当下现代性社会的反思以及对生存者的内在理性热烈而真挚的肯定意味。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张楚楚  
鲁迅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多重的感官叙事技巧,除了大量的视觉叙事之外,对听觉叙事的灵活运用也十分值得关注。这不仅拓展了作品的表意空间,更折射出作家本人的思维特性和写作态度。鲁迅小说文本中的听觉叙事在传达作品的象征意蕴、营构作品的典型情境、深化作品的心理特写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极其重要的意义。综合把握鲁迅笔下听觉叙事的特质,发掘其在音景色彩、词语选择、结构形态等诸多层面的艺术考量,有助于呈现鲁迅小说文本广阔的探讨研究空间。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天羽  
《西游记》中石猴对自我的认识与突破,及对其所处社会环境本质关系的探问都是一个"识破"的过程。这一"识破"模式同样存在于其他神魔小说中,以狐怪类小说为例,"识破"是故事叙事的转折点。对"识破"从叙事模式到意识观念的溯源,可以探知这一观念存在于《左传》《山海经》等书中,包涵着上古朴素唯物观和世界观,可以从新的角度理解神魔小说情节结构,把握小说的思想内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