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179)
2021(968)
2019(1827)
2018(1789)
2017(3167)
2016(1901)
2015(2116)
2014(2148)
2013(2224)
2012(2110)
2011(2101)
2010(2276)
2009(2455)
2008(2555)
2007(2503)
2006(2378)
2005(2318)
2004(2171)
2003(2420)
2002(2406)
作者
(6425)
(5397)
(5166)
(5094)
(3529)
(2609)
(2347)
(2182)
(1990)
(1944)
(1885)
(1864)
(1851)
(1837)
(1752)
(1659)
(1647)
(1603)
(1557)
(1492)
(1404)
(1396)
(1357)
(1280)
(1254)
(1204)
(1202)
(1146)
(1089)
(1078)
学科
(9275)
经济(9267)
(7293)
管理(5232)
(4591)
(4516)
企业(4516)
理论(4015)
教育(3484)
经济学(2808)
中国(2724)
方法(2374)
(2128)
(2122)
业经(2006)
(1972)
图书(1876)
书馆(1818)
图书馆(1818)
(1571)
金融(1570)
(1488)
(1487)
(1485)
银行(1480)
(1432)
教学(1404)
(1364)
经济理论(1325)
(1308)
机构
大学(38928)
学院(35343)
研究(12659)
(12545)
经济(12255)
管理(9832)
中国(8894)
(8417)
科学(8147)
(7597)
师范(7556)
(7452)
理学(7392)
理学院(7252)
管理学(7118)
管理学院(7026)
(7003)
(6330)
研究所(6209)
师范大学(6157)
财经(5748)
北京(5517)
教育(5347)
(5237)
(5047)
(5035)
中心(4878)
经济学(4717)
(4389)
财经大学(4044)
基金
项目(15987)
研究(13137)
科学(11907)
基金(10738)
(9043)
国家(8933)
社会(7940)
社会科(7365)
社会科学(7362)
科学基金(6937)
教育(6707)
成果(6545)
(6011)
编号(5691)
(5275)
基金项目(4948)
资助(4396)
课题(4253)
重点(3865)
(3719)
(3709)
项目编号(3690)
(3629)
(3476)
自然(3466)
自然科(3350)
自然科学(3349)
大学(3348)
(3337)
(3328)
期刊
(18621)
经济(18621)
研究(14695)
教育(8411)
学报(8112)
中国(7410)
(7230)
大学(5787)
科学(5709)
学学(4966)
图书(4919)
财经(4654)
(4052)
(4033)
书馆(3923)
图书馆(3923)
管理(3909)
问题(2575)
(2563)
金融(2563)
技术(2557)
农业(2497)
(2487)
经济研究(2474)
(2141)
论坛(2141)
社会(2025)
经济学(2019)
(1964)
情报(1871)
共检索到616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诗雨  
生而为人,应该怎样生活,又将如何面对死亡,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一直以来的重要议题。美国当代黑人作家恩尼斯特·盖恩斯的小说《我的灵魂永不下跪》,通过一个黑人男孩儿被无辜判罪剥夺生命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无知的灵魂在临刑前接受教育、认知自我,并最终实现人格重塑与精神超越的生命历程。这是一场黑人与白人的巅峰对决,是一次关乎生命尊严的灵魂洗涤。人是什么,何为人生,种族歧视下的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苦难与压迫该何去何从,是历史长河遗留给黑人种族的生存考量,也是值得人类这一生命践行者认真思量的问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王晖  
基于个体生命成长的视角,重新思考教学的教育性问题。教学工作乃是通过塑造个体的思想世界,帮助学生将原本狭窄的生活范围敞开为丰富、有序的生活世界。生命论的教学工作是"中介性"的,它有赖于个体生命的自我觉知和自我转换,旨在促进个体在实际生活中的自由思考与责任行动。教学基于欲望、兴趣和意志三种生命意向影响学生的生命,通过审美性教学、理智性教学和对话性教学三个历时性的阶段以及师生的生命交往,促进学生对世界的审美性描述,帮助学生养成多方面、均衡的认知和同情兴趣,形成坚定、有序的行动信念和道德性格,获得积极、开放的生命姿态。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石亚兵  葛孝亿  
伊壁鸠鲁是希腊化时期重要的教育家。为了救治希腊化时期大众的"灵魂的疾病",他创造了"灵魂救治"课程理论。通过研究发现,伊壁鸠鲁"灵魂救治"课程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希腊化时期哲学从追求集体生活到谋求个体幸福的认识论转向。"灵魂救治"课程理论在目标上表现为学生应该追求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宁静;在内容上表现为设计了"灵魂救治"的课程内容,包括关于神的课程、死亡的课程、欲望的课程;在课程实践方式上表现为明显的权威主义倾向。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位涛  
每个人都是差异化的独立个体,教育的展开究其本质就是要基于每个人的自然天赋而引导他自身走向整全的发展。好的教育始于健康的身体,身体作为教育的起点也就具有了本体性的意义。良好健全的身心状态使得个体能够拥有发达的对于外部事物的感知觉能力,这也是个体敞开自我身心,向着更广范围的探究事物,习得理智知识以及获致社会性的基础性条件。同时,个体成长的终极的目的还在于以发达的身体为基础走向灵魂的美善,以此获致幸福。柏拉图提出的个体成人路径也正是基于从身体到灵魂的整全发展的教育序列,而且哲学教育在从身体的健全到灵魂的美善之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华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学习异化"源自心理主义的学习本质观和功利主义的学习价值观。走出学习异化意味着超越对学习的"客观规律"的寻找,走向"学习哲学",追求学习意义。学习的技术化、工具化与学习的心理化一脉相承,追求意义的学习观意味着走出"技术崇拜"。我国悠久的学习文化传统是构建今日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观的宝贵资源。20世纪以来的学习哲学围绕"学会思维"和"学会生存"而展开,分别以杜威和海德格尔为代表。实现探究学习观与生存学习观的互补与整合是今日学习哲学的重大课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楚廷  
教育哲学不是教育学和哲学"加"出来的,而是交融出来的,"酿"出来的,是它自己"长"出来的。教育哲学诞生在19世纪上半叶,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教育是什么"进而对"人是什么"的回答。在教育领域里工作着的人,思考和研习教育哲学,决定了其教育自觉的状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戚万学  
教师的哲学是教师个体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个体性、反思性和实践性品格的哲学,是教师以一定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方法为基础,在个人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批判反思教育理论、研究教育问题、感悟教育真相而形成的属于个人的教育智慧、信念与信仰。教师的哲学是教师的为师之道,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哲学。教师的哲学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自我了解。教师哲学的生成隐含在教育问题的研究之中、哲学史的发展之中、哲学智慧的形成之中,"由理入道"、"由技进道"、"顿悟成道"是形成教师的哲学的基本路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广君  
常言道,教育有法而无定法。无定法之法为何法?《学记》有云:"故君子之教,喻也。"这里的"喻"包含了教育存在、运行与演化的全部密码。真正的问题是,教育究竟是如何存在的,它与训练、管理、广告乃至教唆等行为的基本区别何在,教育活动之所以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标志是什么等,这类问题貌似老生常谈,但却是教育观念中最基础的问题,且在现实中恰恰是这些方面常出问题。教育活动的直接和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学记》既讲"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又讲"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孟建伟  
教育不仅要强化技术层面的训练,更要切入生命层面,包括科学与人文的生命、教育者的生命和受教育者的生命。正是这三种生命的不断交流、对话和融合,构成"教育的生命"。对教育的生命哲学的探索,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教育的本性、宗旨和使命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纠正教育的过度外在化和空心化倾向,使教育真正切入并融于人的活生生的生命。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亚敏  
本文通过对中美高等教育哲学的比较,发现二者在研究路径、逻辑起点以及对高等教育的属性的认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性质是作为行事依据的事理研究,需要同时肯定逻辑与经验的双重作用;应该在知识与人的双重关照下建构真正的高等教育哲学;应该同时兼顾高等教育的共相与殊相,努力将高等教育的教育性、学术性、职业性融为一炉。在此基础上,期待一种彰显"生命性"的高等教育哲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教育哲学的未来性是以教育的未来与可能为引线的思想向度。审视未来教育观念、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对人类教育的存在论筹划,要求教育哲学开辟未来性维度。从反思性走向未来性并不意在营造反思性与未来性的对举,而是以未来为坐标自觉校准思想发展方向,以未来性的观照引领学术范式转换,把对未来教育哲学可能性的思虑接纳为教育哲学的本己性任务。技术是影响未来教育的决定性力量。技术世界和技术统治将使人类精神、人类身体以及人类本质技术化和非自然化,彻底改变整个人类的存在方式。对教育哲学来说,这是一个存在论级别的挑战。新兴技术所引发的教育问题是全新的、人类从来没有遭遇过的新问题,对于这些新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教育哲学需要对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人类的生命形态、生命本性、生命结构、生命意义进行重新规划,学会以前所未有的眼光审视人类生存处境,审视教育本身,对教育哲学“重新域定”,重建教育认识论,重估教育价值。“生成”、“或许”、“突变”是未来教育哲学的可能样态。人类对未来教育的形塑需要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协同,而对于未来教育思想的筹划,是教育哲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未来性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福学  
The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is a new field of study in information and philosophy circles.This article analyzes some basic issues in this new field,including its concept,emergence and goals,and thinks that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s an applied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胡景敏  
一部文学作品诞生之后,每一位严肃的研究者面对她所进行的评论研究工作都是一种重新发现的艺术,正像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曾说的那样,是延伸各自的灵魂在杰作中的探险。探险就要求研究者敏于发现作品中的新鲜话题,勤于探究深层次的问题,善于捕捉创作的规律,让自己的言说经得起艺术的考验。就巴金的文学作品而言,学术界关于巴金小说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成果非常丰富同时研究水平也达到很高水平的领域,但仍然存在重视
[期刊] 求索  [作者] 杨国荣  
把握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首先需要了解二者的各自规定。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内容丰富,但从比较的角度看,可以发现其相异取向。以分析哲学而言,其特点表现在略去对象的具体内容,从形式的层面加以考察;注重概念的辨析与逻辑的论证,后者同时要求给出理由;与形式化一致的是理想化进路,后者体现为思想实验等方法。以上分析哲学的特点,既意味着以语义的分析来消解认识论和本体论意义上的实在,也表现为把对象看作是语言中的存在。相对于分析哲学,中国哲学首先关注实际的世界,对何为存在、如何存在等问题作了多方面考察;同时,中国哲学既试图沟通形上与形下,也涉及名言、逻辑问题的研究,从早期的名家、墨辩,到魏晋注重辩名析理的名辨思潮、理学的铢分毫析,体现了对逻辑分析的某种关切。当然,总体上而言,中国哲学在形式逻辑方面显得相对薄弱。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以上特点,使二者在理论上具有互补的意义,并在现代社会形成不同的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忠  
当代城市化日益呈现出复杂性、问题性,建构城市哲学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具有基础意义。城市哲学是城市本质论、城市发展论与城市意义论的有机整合,是对城市是什么、如何发展城市、如何理解城市等问题的系统探索。直面中国城市问题,努力解答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的合理性、合法性、价值性等重大基础性问题,是我国城市哲学的重要建构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