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22)
- 2023(8546)
- 2022(7214)
- 2021(6370)
- 2020(5516)
- 2019(12276)
- 2018(12368)
- 2017(24690)
- 2016(13251)
- 2015(15216)
- 2014(15575)
- 2013(15628)
- 2012(15007)
- 2011(14045)
- 2010(14616)
- 2009(14467)
- 2008(14167)
- 2007(13223)
- 2006(12431)
- 2005(11826)
- 学科
- 济(78942)
- 经济(78841)
- 管理(44295)
- 业(37592)
- 企(30610)
- 企业(30610)
- 方法(25042)
- 中国(22354)
- 数学(21670)
- 数学方法(21563)
- 制(18899)
- 财(18094)
- 地方(17422)
- 农(15916)
- 业经(15402)
- 体(13321)
- 银(13183)
- 银行(13176)
- 学(13079)
- 行(12707)
- 地方经济(12579)
- 融(12348)
- 金融(12345)
- 贸(11358)
- 贸易(11348)
- 易(11002)
- 环境(10851)
- 体制(10406)
- 农业(10096)
- 和(9560)
- 机构
- 大学(216185)
- 学院(214001)
- 济(104416)
- 经济(102423)
- 管理(76838)
- 研究(74866)
- 理学(64004)
- 理学院(63325)
- 管理学(62622)
- 管理学院(62201)
- 中国(58916)
- 财(53370)
- 京(45192)
- 财经(40931)
- 科学(38600)
- 所(37531)
- 经(36696)
- 经济学(34841)
- 江(33762)
- 研究所(32725)
- 中心(32331)
- 经济学院(30979)
- 财经大学(29914)
- 北京(29525)
- 范(27713)
- 师范(27566)
- 州(26480)
- 院(25869)
- 农(25370)
- 业大(23005)
- 基金
- 项目(120204)
- 科学(95253)
- 研究(94296)
- 基金(87919)
- 家(73515)
- 国家(72888)
- 社会(63914)
- 科学基金(62268)
- 社会科(60603)
- 社会科学(60588)
- 省(45200)
- 基金项目(45100)
- 教育(43122)
- 编号(37886)
- 划(37429)
- 资助(36253)
- 自然(34627)
- 成果(33763)
- 自然科(33712)
- 自然科学(33702)
- 自然科学基金(33108)
- 制(28779)
- 部(28533)
- 课题(27333)
- 重点(27054)
- 国家社会(27027)
- 发(26991)
- 教育部(25519)
- 性(25516)
- 人文(24904)
- 期刊
- 济(131384)
- 经济(131384)
- 研究(78680)
- 中国(43977)
- 财(42092)
- 管理(32414)
- 学报(26087)
- 融(25576)
- 金融(25576)
- 科学(25277)
- 农(24302)
- 财经(23411)
- 经济研究(22013)
- 教育(22010)
- 大学(21464)
- 经(20341)
- 学学(20073)
- 技术(18518)
- 业经(18287)
- 问题(17780)
- 农业(15504)
- 贸(14601)
- 技术经济(12562)
- 国际(12448)
- 理论(11220)
- 经济问题(10933)
- 改革(10925)
- 革(10925)
- 世界(10905)
- 经济管理(10550)
共检索到3504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赵德勇
司法救济是反对就业歧视、保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最后屏障。司法救济程序大致可以分为案件受理、案件审理、案件裁判并执行等环节。针对案件受理,应从解释论角度对《就业促进法》第六十二条中的"劳动者"做扩张性解释,以扩大司法救济的保护范围;从立法论角度,应建立专门机构以推动公益诉讼。针对案件审理,未来立法应明确就业歧视的内涵,以便于法院审慎判断;举证分配方面则应适度加重被告举证责任。针对案件裁判,应建立较为全面的法律责任体系,尤其是完善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和建立缔约过失制度。
关键词:
平等就业权 就业歧视 司法救济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孙彦彬
文章简要解析了就业歧视的概念与本质,分三个不同层面分析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进而从走出晕轮思维怪圈、完善与健全反就业歧视法律、强化地方政府问责和强化高校内涵品牌建设四个方面深入阐述并剖析了消除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救济策略,对于民办大学生客观理性应对就业歧视、有效规避和转移就业风险、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具有一定现实参考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就业歧视 晕轮效应 救济策略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崔炜 廖斌
就业歧视违反平等原则,侵犯了公民基本的生存权利,扭曲了人力资源配置。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身材相貌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乙肝歧视、血型歧视等等现象已成蔓延之势,使得原本就已经很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化,不断演变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熊志刚
被歧视的就业者往往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在受到就业歧视时,其合法权益难于得到保障。根据"有权利就有救济"的基本法理,完善相应的法律救济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
反就业歧视 就业平等权 法律救济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海鸿 龚明越
工资歧视与歧视工资是两个不同概念,但理论上至今未对二者进行清晰界定和区分,应还原工资歧视的经济学本意。目前学术界将不同群体的系统性工资差异普遍解释为歧视原因的观点是错误的,其中应包含无歧视倾向的工资歧视。对二者区分有助于寻求经济机制以减轻工资歧视、缩小收入差距和避免劳动者过度维权。本文用经济租金剖析了二者的经济原因,用Rubinstein模型分析了劳资双方经济租金分配中二者形成的经济机制。主要结论:二者的经济动因都是经济租金;工资歧视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时自发经济行为和工资策略;歧视工资由歧视行为和经济租金双重引发;不同群体工资差异由工资歧视与歧视工资组成;应将工资出价而不是工资结果作为歧视的判别标准;应将经济租金纳入税基并实行累进税率以缩小工资差距。
关键词:
工资歧视 歧视工资 经济租金 工资差异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海鸿 龚明越
工资歧视与歧视工资是两个不同概念,但理论上至今未对二者进行清晰界定和区分,应还原工资歧视的经济学本意。目前学术界将不同群体的系统性工资差异普遍解释为歧视原因的观点是错误的,其中应包含无歧视倾向的工资歧视。对二者区分有助于寻求经济机制以减轻工资歧视、缩小收入差距和避免劳动者过度维权。本文用经济租金剖析了二者的经济原因,用Rubinstein模型分析了劳资双方经济租金分配中二者形成的经济机制。主要结论:二者的经济动因都是经济租金;工资歧视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时自发经济行为和工资策略;歧视工资由歧视行为和经济租金双
关键词:
工资歧视 歧视工资 经济租金 工资差异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雄 肖林彬
就业歧视问题日益严重促使我国决策层和学界达成如下共识:我国应当尽快制定一部统一的《反就业歧视法》。面对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现有反就业歧视立法几乎无能为力。不仅反就业歧视的实体法规定残缺不全,而且反就业歧视的程序法规定形同虚设。综观世界反就业歧视立法经验,我国即将制定的《反就业歧视法》应当着重解决如下基本问题:《反就业歧视法》的立法目的应体现多重价值;其适用范围应该包含事业单位劳动者和国家公务员;我国应采取科学合理的就业歧视定义模式;设立统一的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机构;设计反就业歧视的司法救济机制;建构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制度。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张霞 刘勇
反向就业歧视是和普通就业歧视相对应的,其表现形式为对特定劳动者群体的特别保护、照顾和优惠措施。虽然对于反向就业歧视的公平与有效性,理论与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但反向就业歧视在国际法和各国国内法中都已经有广泛的体现。我国应当从公平的角度认识和建立完备的反向就业歧视制度。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龙
为解决严重的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我国当下应该尽快制定《反就业性别歧视法》。该法以保护"女性的平等就业权"作为根本宗旨,并设立"反就业性别歧视委员会"。此外,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最终形成以《宪法》为最高依据,以《反就业性别歧视法》为核心,以《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为辅助的合理的法律体系,保障男女的就业平等和男女的全面平等,从而实现社会的均衡发展与和谐之美。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邹世允 盛丹
就业公平作为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事关社会公平公正的大问题,直接影响着企业和劳动者的切身利益。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保障就业公平愈显重要。现今对劳动者直接就业歧视的情况因立法的完善鲜有发生,但法律对于就业间接歧视的规定几乎是空白。因此,对就业间接歧视进行界定,分析我国目前就业间接歧视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此制度,对于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就业间接歧视 劳动者权益 保障 完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贤金
笔者曾在《城市》1995年第1期剖析我国城乡土地市场割裂成因时阐述过地权歧视问题,即重视国有轻视集体所有问题,但不够系统,也未引起理论界关注,现结合我国现行土地政策专门论述,以期引起评说。一、对农村地权歧视的表现改革前,我国一直追求“一大二公”的经济...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谢嗣胜
就业歧视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国际社会以及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反歧视措施。本文从比较研究角度出发,对就业歧视治理措施进行评述,同时对我国未来法律制度设计和政策取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
就业 歧视 法律 比较研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朱艳 戴良铁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具有某些特殊性。本文拟对这些特殊性进行初步的阐明与分析,以期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及促进我国进一步完善有关就业歧视方面的法律法规。
关键词:
就业歧视 平等就业权 特殊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