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2367)
- 2022(2114)
- 2021(2008)
- 2019(3972)
- 2018(3983)
- 2017(7738)
- 2016(4590)
- 2015(5127)
- 2014(5227)
- 2013(5196)
- 2012(5090)
- 2011(4811)
- 2010(5032)
- 2009(4898)
- 2008(5195)
- 2007(4788)
- 2006(4516)
- 2005(4220)
- 2004(3978)
- 2003(3973)
- 学科
- 济(20941)
- 经济(20916)
- 业(11975)
- 管理(11704)
- 企(9720)
- 企业(9720)
- 学(9369)
- 土地(7946)
- 农(6804)
- 方法(6758)
- 中国(5219)
- 制(4894)
- 数学(4887)
- 数学方法(4777)
- 业经(4649)
- 理论(4646)
- 经济学(4617)
- 财(4446)
- 农业(4404)
- 问题(4071)
- 银(3641)
- 银行(3627)
- 教育(3474)
- 行(3466)
- 体(3462)
- 和(3405)
- 策(3351)
- 融(3283)
- 金融(3282)
- 地方(2950)
- 机构
- 大学(79807)
- 学院(76142)
- 研究(29245)
- 济(27351)
- 经济(26718)
- 管理(25220)
- 中国(22240)
- 理学(20769)
- 理学院(20399)
- 管理学(19891)
- 管理学院(19746)
- 科学(19647)
- 京(18495)
- 农(16714)
- 所(16354)
- 研究所(14950)
- 财(14362)
- 江(13676)
- 范(13343)
- 师范(13231)
- 农业(13194)
- 业大(12495)
- 中心(12190)
- 北京(11503)
- 财经(11395)
- 师范大学(10848)
- 州(10487)
- 经(10195)
- 院(10125)
- 省(9850)
- 基金
- 项目(45203)
- 科学(35216)
- 基金(33100)
- 研究(31908)
- 家(29987)
- 国家(29705)
- 科学基金(24004)
- 社会(19961)
- 社会科(18757)
- 社会科学(18745)
- 基金项目(17168)
- 省(16771)
- 自然(15746)
- 自然科(15315)
- 自然科学(15307)
- 划(15251)
- 自然科学基金(15031)
- 教育(14707)
- 资助(13344)
- 编号(12661)
- 成果(12018)
- 重点(10668)
- 部(10476)
- 课题(9422)
- 发(9384)
- 创(8710)
- 计划(8606)
- 科研(8571)
- 教育部(8500)
- 性(8329)
共检索到123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游彪
封建经济发展到中唐,其内部明显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随着均田制的衰落,土地兼并迅猛发展,门阀大族和寺院领有的农奴制庄园也分崩离析,封建租佃制代之而起,并很快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扎根于封建经济体内。这一巨大变化势必影响到佛教寺院,因而研究这一社会变动后的寺院经济与研究均田制瓦解后的封建经济一样,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拟就宋代寺院的土地占有和经营问题作一些考察。不妥之处,尚祈指正。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珍 苏绕绕
寺院在民族走廊地区社会—生态系统中具有独特功能,明晰宗教场所时空扩展及其驱动因素,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基于河湟谷地藏传佛教寺院既有调查资料和历史文献,以及DEM和气候数据,利用时空序列分析方法,重建本区域宋代以来寺院扩展与演变,分析寺院数据变化与史实。结果表明:(1)寺院分布由多核趋于带状,形成“组团式”分布的扩展结果,空间集聚特征不断增强,区位—环境选择定向,居于区域中心地特征显著。(2)清代是奠定当今寺院分布格局的主要时期。(3)寺院扩展与政教合一、经济收益、气候变迁、宗教组织体系等多重因素相关联,尤其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社会发展主趋势下,诸因素形成寺院扩展的多层级驱动。(4)以寺院扩展为基础的宗教扩散模式属于等级扩散和蔓延扩散,扩散理论需要对以环境变迁为特征的“外部因素”多加关注。此外,扩散本身并不具有同质性,教派、寺院结构及寺院对于经济的追逐也会影响扩散。(5)寺院作为文化遗产,具有使社会—生态系统趋于稳态的功能。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孝荣 李明阳
明太祖、明成祖在位期间,先后数次归并佛寺,分寺清宗,禁止俗人从事瑜伽法事,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卓有成效的归并佛寺运动。明初的佛寺归并运动,是当时佛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推行,整顿和限制了佛教,抑制了佛教势力,净化了道风,有利于佛教的存在和发展,也促进了佛教各宗派的融通以及禅、讲、教寺及僧众的分类,奠定了后世中国佛教宗派格局;有利于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明王朝统治以及改善民生也发挥了一定作用。由明太祖、明成祖的归并佛寺,可以管窥明朝国力国势变化的必然走向。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沈春樵
文章肯定了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论述寺院藏书与佛教文化的关系和作用。主张当今寺院藏经应向社会开放 ,弘扬佛教文化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关键词:
寺院 藏书 开放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朱云鹏
宋代实行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对佛道二教都予以保护和鼓励。因而有宋一代,佛道二教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寺院、宫观的经济力量有了较迅速的增长。本文拟对宫观的经济状况如田产的来源、土地占有、与政府的租役关系及其田产的经营,作一简单的论述,仅以此就教于方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方宝璋
宋代审计在中国古代审计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审计院的前身是三司之下一个分掌军队给受之数的机构——三司马步军专勾司。据《长编》卷33记载:淳化三年,“置勾当马、步军专勾司官各一人,从户部使樊知古请也。”淳化五年,合马、步军专勾司为一司。此司设立之初,是为防止发放俸禄时伪冒欺弊等,其审计范围很小,“特掌骑兵、徒兵给受之数,犹未及诸司也。(《通考》卷60)三司马步军专勾司原是采取事前审计的形式对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游彪
由于史书记载模糊不清 ,导致对两宋时期“禁寺、观毋市田”的法令出现不同的理解 ,不少学者认为是法律执行不力 ,才出现了寺观大量买田的事实。事实上 ,宋代只是禁止寺观买百姓田产 ,而不是所有田产 ,且禁令有逐渐放宽的趋势 ,其目的主要是限制百姓将田产卖给寺观以逃避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这一禁令的颁布 ,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 ,是封建经济的变迁等综合因素的产物。
关键词:
宋代 寺观 买田 不抑兼并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黄建年
准许收藏外典的佛教戒律使得其藏书内容具有较好的包容性,各种载体的充分利用又使其藏书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基于利益众生的创建意愿及佛教经典鼓励佛法流通的制度,中国古代佛教藏经楼在其服务方面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同时地域广泛、身份各异的捐赠者又使得捐赠活动广泛而深入。
关键词:
藏经楼 开放性 佛教图书馆 图书馆史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师宇明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重庆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为依据,采用统计学和归纳分析法等方法,对20多年来中国大陆佛教寺院藏书的研究状况、史学研究、地域性专题研究和寺院藏书现代性开发的研究进行总体上的归纳和评价,并指出中国大陆佛教寺院藏书研究目前存在的不足和对未来的展望:尚未形成基础扎实、科研力强的研究梯队;地域性与生态性相统一是今后研究的重点;积极协调开放性与现代性的发展关系;坚持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中国大陆 佛教寺院藏书 藏书学 述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郝春文
敦煌文学作品中的博士,蒋礼鸿先生在《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一书中已做过出色的考释,指出它是对有技艺的人的俗称。在唐后期五代宋初的敦煌寺院,对“博士”一称的规定却并不十分严格。通常是作为工匠的别称,如铁匠史奴奴,在净土寺“入破历”中,既被称为史博士,又被称为铁匠史都料;又如在敦煌遗书伯四九○六《某寺诸色入破历》中,同一伙人既被称为“博士与人夫”,又被称为“工匠与人夫”,等等。但在不少场合博士又是指某一行业内具有特殊技艺的人,如木匠行业中有“造床博士”、“作斗博士”,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汪圣铎
关于宋朝中央审计机构 ,正史有明确记载 ,而正史中却没有关于地方 (路、州、县 )审计机构及其活动的记载 ,这曾是研究宋代审计的一个疑难问题。以前 ,笔者和其他一些学者发现了一些重要史料并作了研究 ,但论据似仍感薄弱 ,论证也不够深入。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再探讨 ,发掘了新史料 ,并对已有史料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从而再次论证了宋代地方审计机构的存在 ,并对宋代地方各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及审计活动作了考察论述。
关键词:
宋代审计 地方审计 州郡审计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菱菱
都作院是设置于各地制造军器和各类军需物资的官营手工业作坊,聚集工匠人数多、军器生产规模大,始建于北宋庆历二年的陕西诸路,由作院发展而来。宋神宗熙宁六年,为提高军器质量,在全国设置了41个都作院,宋徽宗大观元年,令帅府、望州之地设置都作院,又在东南地区增设帅府、望州,故都作院的数量明显增加。南宋时期,因统治区域缩小,都作院数额有所减少。本文论述了都作院的由来与发展,考证了两宋时期设置都作院的确切地点。
关键词:
宋代 都作院 官营手工业作坊 制造军器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汇龙 邵晓峰
宋代佛教家具在整个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文章从宋代佛教题材绘画入手,研究画中所记录的家具图像和图式,发现其基本上以高坐为主,造型设计有简有繁,材质选择以软木为多,并且主要以坐具为多,而在坐具中又以各类禅椅和长凳为主。从这些家具中可以窥探到当时的设计文化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
宋代 家具 坐具 佛教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魏强
随着佛教众多教派的出现,寺院教育逐渐形成体系。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试制度等都在不断完善且形成了固定模式,最终孕育出青藏高原独具特色的寺院教育,对藏区文化习俗的保存、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文化习俗 藏传佛教 寺院教育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静 王丽萍 马月伟 欧光龙
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分布测度函数、地形信息提取方法分析横断山区藏传佛教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究其演变机制。结果表明:(1)藏传佛教传入期内仅依靠宗教自身力量在横断山区传播,受地形影响较大,会在地势平缓、有宗教区位意义的县域首先发展,在金沙江上游和甘孜州南部形成散点状的分布点;(2)藏传佛教与上层政治环境和地方部族势力结合后快速向高海拔地区拓展,在横断山区北部地区形成高-高聚集区,南部地区形成低-低聚集区;(3)传播过程中,由道路、河流组成的交通网络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廊道。
关键词:
藏传佛教寺院 横断山区 空间演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