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03)
- 2023(7222)
- 2022(6189)
- 2021(6010)
- 2020(5022)
- 2019(11609)
- 2018(11480)
- 2017(22461)
- 2016(11782)
- 2015(13336)
- 2014(12762)
- 2013(12048)
- 2012(10784)
- 2011(9481)
- 2010(9047)
- 2009(8040)
- 2008(7367)
- 2007(6129)
- 2006(4777)
- 2005(3878)
- 学科
- 济(46490)
- 经济(46443)
- 管理(33926)
- 业(32259)
- 企(27567)
- 企业(27567)
- 方法(25678)
- 数学(22799)
- 数学方法(22475)
- 财(13023)
- 农(11156)
- 中国(11024)
- 业经(9723)
- 学(8656)
- 务(8487)
- 财务(8450)
- 财务管理(8431)
- 理论(8329)
- 贸(8201)
- 贸易(8198)
- 企业财务(8047)
- 易(8001)
- 技术(7540)
- 农业(7461)
- 和(7456)
- 制(7344)
- 地方(7196)
- 教育(7160)
- 环境(6717)
- 融(6387)
- 机构
- 大学(159210)
- 学院(157221)
- 济(64999)
- 管理(64239)
- 经济(63941)
- 理学(56589)
- 理学院(56056)
- 管理学(55093)
- 管理学院(54773)
- 研究(44081)
- 中国(32690)
- 财(30980)
- 京(30619)
- 财经(25857)
- 科学(25712)
- 经(23746)
- 中心(21675)
- 江(21482)
- 范(21282)
- 师范(21115)
- 经济学(21106)
- 业大(21077)
- 财经大学(19515)
- 农(19504)
- 所(19314)
- 经济学院(19182)
- 北京(17999)
- 研究所(17698)
- 商学(17350)
- 商学院(17207)
- 基金
- 项目(112709)
- 科学(90877)
- 研究(84469)
- 基金(84378)
- 家(72126)
- 国家(71522)
- 科学基金(63561)
- 社会(55810)
- 社会科(52991)
- 社会科学(52976)
- 基金项目(45066)
- 省(43450)
- 自然(40570)
- 教育(40386)
- 自然科(39691)
- 自然科学(39682)
- 自然科学基金(38969)
- 划(36656)
- 编号(33741)
- 资助(33547)
- 成果(26388)
- 部(26015)
- 重点(25065)
- 创(24303)
- 国家社会(23616)
- 发(23415)
- 教育部(23321)
- 人文(22972)
- 创新(22687)
- 大学(22317)
共检索到2129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文全 冯碧瑛
儒家学说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的主流,与孔子对老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借鉴与弘扬是分不开的。以《论语》和《道德经》为依据发现,孔子在儒家德育思想方面的诸多主张借鉴与弘扬了老子的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思想。他们在求真务实、力戒空谈,待人处事不偏不倚、立定中道,为人仁慈谦卑,道德教育重在行"不言之教",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道德主体的自我教育的观点等方面多有共通之处。
关键词:
孔子 老子 道德哲学 道德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国家 郭玉峰
本文通过对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为学观地分析、解读,结合孔子教学思想及切身体会和自考生的特殊情况,从自觉意识的树立、"志"与"学"的观念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等三个方面出发,吸收、借鉴《论语》中关于为学的思想,给自考生树立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为学观,为自考生在未来学习、工作、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的目标而奋斗。
关键词:
论语 为学观 自考生 终身学习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黄晓珠
"学"与"思"是《论语》中被反复论及的两个重要的教育概念,二者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学习"与"思考"并不同。《论语》中的"学"与"思"是两个并列的概念,但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并非同等重要,而是"学"重于"思"。孔子在《论语》中对"学""思"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阐发是较为深入的,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套内涵深刻,体系比较完备的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哲学的形塑有巨大意义。重回孔子学思理论阐发的文本《论语》来对孔子的"学""思"概念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的把握孔子学思理论的文化内涵,更深刻地理解其教育意义与价值。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桑哲
《论语》中蕴涵着丰富而邃密的教育思想,但因其成书背景之客观原因及不同时代人们解读方式之主观缘由,其教育思想之本真性、条理性、系统性似未得以更好地显现。学习理论即属此列。孔子的学习思想关涉学习的性质、过程、规律、动机、迁移、方法等诸多方面。对此予以细致类解,不仅有助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现代承续与当代承换,而且对建构具有中华本土底气的现代学习理论,亦大有裨益。
关键词:
孔子 学习思想 类解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江向东
老子哲学可谓一种"忘世"的哲学,因其所肯定之"自我"境界驻于"情意"一层,故其取"观赏"世界之态度,由此即成就中国古代纯粹艺术精神;"道"为老子《道德经》一书中之最核心概念,老子的《道德经》正是以对"道"的探讨为逻辑起点展开其关于宇宙与人生问题的全部论述;老子《道德经》所首要关注的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故老子《道德经》中之"道"等核心概念正是其从与外部世界的"对话"中获得的理论成果,而"道"以"自然"为其贯穿始终之最高原理或原则;"自然"这一概念在老子《道德经》中之本质的含义,指被建构为指称一种非"人
关键词:
“道” “自然” “反”老子 《道德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朝旭
孔子的对话德育模式是在春秋时期官学没落、私学兴起、儒家思想体系尚未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背景中产生的。孔子的对话德育模式与早期儒家解决社会问题的人文路线、主体思维方式和孔子的德治思想有内在的联系。孔子与学生展开了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真诚的道德对话 ,使师生形成对道德现象相似的理解 ,彼此受到启迪 ,道德观念得到升华。孔子的对话德育模式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关系、教师高超的对话艺术和人格魅力的基础上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学通
(一)孔子传略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年73岁。他是商代后裔宋国公族的大夫之后,上代因宋国内战避乱来到鲁国,就做了鲁国人。父亲作过鲁国的鄹邑宰。幼年时相当贫贱,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仍保持着低级贵族“士”的地位。他非常好学,也是非常博学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华国庆
汉语国际推广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也是国家语言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汉语国际推广,我国于近年来在不少国家相继成立了孔子学院,对扩大汉语国际影响、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以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等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孔子学院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已成为制约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完善的孔子学院财税保障体系尤为必要。
关键词:
语言推广 孔子学院 财税保障体系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傅允生
消费观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等级消费观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无为消费观。对消费 ,孔子主张礼的等级规范、仁义的道德约束、宁俭的行为准则 ;老子则提倡道的自然法则。不欲的心理约束、知足的行为准则。两者都倾向于黜奢崇俭 ,体现了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主要特点。比较而言 ,孔子强调伦理道德 ,老子强调自然无为 ,从而反映出学派特色与思想内涵的不同。
关键词:
消费观 孔子 老子 等级 无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郭平安
孔子的人生观思想既有出世想法,又有入世想法,入世也是为了出世。孔子的人生理想是,出世第一,入世第二。孔子的理想是爱护生命,要让生命舒适惬意,要让生命如诗如歌,他追求诗意人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相借鉴而发展。我们需要有一个强大的自己。我们要学习孔子,学习他热爱生命,快乐生活的恒久态度,学习他与事有轻有重的智慧选择,学习他出世第一,入世第二,出世入世相结合的惬意人生。
关键词:
孔子 人生观 文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家贵
孔子经济思想是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辈学者对孔子经济思想已作过许多研究,现就管见所及对其中几个问题作进一步申论,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前辈和朋友们。
[期刊] 财会通讯(综合版)
[作者]
范晓军 郭化林
孔子思想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诚信观诚实、守信、正直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及后儒极其重视诚信,主张“言忠信,行笃敬”、“人如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邵英
俭约是中国文化中衡量做人,做事,成为君子的一项重要参数。普通民众要以俭约作为行事准则,为政者要以俭约作为提升政绩、练达品性坚守的信义。人们不能以发展经济作为可以恣意挥霍资财的借口,因为只有知足者才能真正实现富裕。孔子置身于"礼坏乐崩"的大混乱中,特立独行,创立"仁"学思想体系,期望以"仁"释"礼"的方式规范上层社会的行为,使社会各阶层能继续尊崇贵本俭省的祖训,实现俭以养德的目的。孔子的俭约思想是和谐社会所必需的根基,是当代中国社会必须大力提倡的美德,是必须坚守的生活理念。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王雪峰 高畅
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闪烁着主体性的光辉 ,其主体性精神体现在教育对象观、教学方法、道德教育等方面。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是春秋时期人之价值的发现在教育思想上的反映 ,同时也与孔子哲学思想的体认性特征有着密切联系。
关键词:
孔子 教育思想 主体性 体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