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08)
2023(4241)
2022(3312)
2021(3134)
2020(2385)
2019(5366)
2018(5277)
2017(9122)
2016(5316)
2015(6076)
2014(5896)
2013(5837)
2012(5627)
2011(5100)
2010(5347)
2009(5003)
2008(5233)
2007(4767)
2006(4219)
2005(4019)
作者
(16281)
(13361)
(13329)
(12941)
(8638)
(6307)
(6141)
(5249)
(5121)
(5053)
(4774)
(4674)
(4535)
(4453)
(4405)
(4110)
(4025)
(3960)
(3909)
(3817)
(3563)
(3374)
(3263)
(3226)
(3155)
(3064)
(2983)
(2974)
(2729)
(2700)
学科
(18497)
经济(18471)
管理(16055)
(12551)
(10944)
企业(10944)
(7852)
理论(6994)
中国(6399)
方法(6136)
教育(6078)
(5602)
(5255)
业经(5029)
(4475)
教学(4282)
(4176)
数学(4027)
数学方法(3953)
农业(3569)
(3407)
财务(3399)
财务管理(3393)
(3294)
银行(3285)
(3222)
企业财务(3216)
(3200)
金融(3199)
(3132)
机构
大学(80178)
学院(79066)
研究(28774)
(27220)
经济(26506)
管理(24397)
中国(21859)
理学(19826)
理学院(19520)
管理学(19103)
科学(19029)
管理学院(18944)
(18319)
(15007)
(14623)
(14494)
(14069)
(13757)
师范(13629)
研究所(13481)
中心(12621)
北京(11949)
业大(11866)
农业(11165)
(11096)
财经(11013)
师范大学(10990)
技术(10238)
(10124)
教育(10106)
基金
项目(47598)
研究(37424)
科学(36473)
基金(32155)
(28480)
国家(28176)
科学基金(23084)
社会(21719)
社会科(20347)
社会科学(20342)
教育(18918)
(18657)
编号(16211)
基金项目(16144)
(16055)
成果(14712)
自然(14001)
自然科(13564)
自然科学(13558)
自然科学基金(13333)
资助(12892)
课题(12205)
重点(11537)
(10488)
(10420)
(9854)
(9810)
项目编号(9728)
(9570)
大学(9120)
期刊
(35251)
经济(35251)
研究(27885)
中国(20573)
教育(18866)
学报(15896)
(13522)
(13196)
科学(13077)
大学(12426)
学学(11262)
管理(10320)
农业(9200)
技术(8760)
财经(7074)
(6569)
金融(6569)
图书(6518)
(6134)
职业(5563)
(5494)
(5371)
业经(5278)
经济研究(5246)
书馆(4966)
图书馆(4966)
问题(4933)
(4519)
论坛(4519)
科技(3932)
共检索到1319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志远   孙云舒  
大食物观是党和国家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对人民群众的食物来源、食物种类、食物供给、食物摄取和食物保障的系统性认识和创新性论断,回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食物“从哪里来”“有什么”“由什么提供”“获取什么营养”以及“怎样持久保障”的问题。大食物观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迫切需要,体现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选择。深入贯彻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要在顶层设计上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食物供应上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在食物消费上处理好“丰富”与“节约”的关系,在科技支撑上处理好“研发”与“推广”的关系,在市场建设上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鹏  刘承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的基石。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纪大疫情和国际地缘政治冲突交织叠加,国外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显著增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许多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科学的理论内涵与深刻的价值意蕴。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统筹发展和安全,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要求具体,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集中回答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依靠谁、底线与目标是什么,中国饭碗如何才能端得稳、端得牢、端得好等问题,是新时代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指南。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程国强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军的新阶段。本文在分析辨识我国食物消费结构特征以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阐释在新发展阶段树立大食物观的现实意义与政策涵义,并初步评估我国食物安全保障现状与今后的挑战,为新发展阶段践行大食物观提出实践逻辑与政策取向。本文认为,大食物观的政策涵义在于要促进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的深化和拓展,其实践逻辑是必须树立大资源观、大农业观和大市场观,以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为核心基础,应对今后我国食物自给率持续下降的挑战,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必须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抓紧建立完善我国食物安全综合保障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姜作培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择其要者,可归纳为四个层面,即城乡通开、城乡协作、城乡协调、城乡融合。按照这四个层面去研究城乡发展战略、发展任务和要求、发展的政策举措,我们就一定能创造新型的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思   李伟  
本文认为,正确树立大食物观并将其融入耕地保护范畴,积极构建粮食安全新格局,对于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着重从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因地制宜防治“非粮化”、健全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等三个方面做好相关保障措施。
关键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芳   贾晋  
大食物观是一种强调食物安全的现代食物观念。本文系统梳理了大食物观的思想演进和食物安全内涵,厘清了大食物观视角下食物安全的逻辑链路,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食物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测度,并对国家中长期食物安全状况进行了远景模拟。研究发现,2016—2022年中国处在中度食物不安全状态,形势较为严峻;若综合考虑人口数量减少、消费结构趋于稳定以及节损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这种状况或将于2035年前后趋于好转;而要顺利实现这一转折,必须牢牢树立大食物观,加快建立食物安全政策体系,统筹好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整合国内国际资源,建成稳定可靠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洪银  
粮稳则天下安,中国人任何时候都要端牢自己的饭碗。调查发现,我国食物供给自给率下降,存在生产供给缺口且有持续扩大趋势。种业科技创新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但现阶段种业创新存在种质资源保护和鉴定利用不足、科研平台建设滞后、种业企业集中度低、资金和人才严重短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短板弱项。本文在比较天津奥群牧业联合育种体系、天津德瑞特育种创新模式、长沙百奥云智能育种平台建设创新实践基础上,提出确立生物种业优先发展战略、加强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生物育种平台建设、创新科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加强种业科技创新的财政和人才支持,以及构建跨区域跨部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等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萌山  秦朗  程广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食物观的提出,为我国食物系统转型指明了新的方向,为构建新时代可持续的食物系统开辟了新的战略路径。本文在系统梳理中国食物系统转型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以目标更加高远、结构更加丰富、来源更加多元、供给更加可持续、保障更加安全为食物系统转型要求,以推进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推动食品加工营养健康转型、建立区域特色可持续膳食模式、减少食物损耗与浪费、提高国际市场利用能力、加强资源回收与利用为食物系统转型路径,需要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食物供给、强化政策支撑、加强科技创新、加强营养援助、加强顶层设计六个方面综合施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段婧婧  
“教化乃国家之急务,风俗乃天下之大事”。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和落脚点,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切实增强农民群体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也是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之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要以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以推进移风易俗为路径,旨在激发农民群体文化自信自强的内在动力和信心,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家慧   郭安宁  
大食物观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提出的粮食安全新观点。大食物观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而发生演变,食物结构更加完善,食物质量更有保障,食物供应更为稳定,对新时代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践行大食物观,以开发利用广大非耕地资源为基础,创新科技赋能食物系统供给,不断推动食物产业结构优化,构建生态可持续食物供给。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彬彬   母丹丹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食物消费多元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从历史规律来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历史演进反映了食物结构的历史演变、生产方式的阶段变革、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从现实必要来看,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从基本要义来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集中体现为大农业大食物自然观、大农业大食物系统观、大农业大食物民生观、大农业大食物科技观、大农业大食物文化观五个方面。从实践进路来看,新时代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农业科技,发展农业文化,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惠惠  刘晓哲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新时代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用好各类优秀人才,搭建新型媒体平台,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邢邦杰  
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赋予人的发展以核心(重心)地位;坚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进步为手段,与自然和谐为前提,赋予经济、社会、自然以支点地位。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把握"五个统筹"的实践要求,致力于从体制、机制、法制等制度根本上解决问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应恒   李娜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树立“大食物观”对于深度把握新时代国民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民食物安全,更好地满足国民食物消费需求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眼“大食物观”这一政策背景,通过梳理其内嵌于农业观、民生观中的重要内涵与政策意义,结合中国食物供给所面临的农业资源约束、结构性短缺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以及食物消费过剩与营养失衡共存的困境,思考新时代中国食物安全保障的方向。“大食物观”所包含的中华农耕文明传统与灿烂饮食文化,对克服当前我国食物供需面临的资源约束困境、推动国民食物消费升级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资源禀赋条件内含的潜力优势、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政策改革的推动,能够为中国实现高水平的食物安全保障提供动力。针对食物安全保障问题,本文结合大食物观、大资源观、大健康观和大市场观等视角,从供需两方面提出了新思路。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季焜  
大食物观是进入新时代为更好地保障粮食和总体食物安全而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本文旨在厘清食物系统转型过程和大食物观主要内涵和建立与大食物观相适应的政策支持体系的必要性。在分析过去粮食安全、食物观念和相关政策演变的基础上,指出中国食物系统转型已进入需要树立大食物观理念的发展阶段,践行大食物观需要从只关注基于农区耕地的食物生产系统向以农区耕地为主和以国土其他资源以至全球资源为辅的大食物生产系统的战略转变;但要践行这战略转变,目前在许多食物生产领域还面临诸多挑战;为此,本文提出践行大食物观,必须深入探索与大食物观各生产领域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政策和投资等创新,促进中国食物供给体系的多元化,更好地保障口粮安全和加快食物消费向更加营养、健康和环保的方向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