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2108)
2022(1901)
2021(1746)
2020(1481)
2019(3526)
2018(3460)
2017(6562)
2016(3906)
2015(4523)
2014(4656)
2013(4537)
2012(4198)
2011(3932)
2010(4176)
2009(4043)
2008(3943)
2007(3704)
2006(3536)
2005(3318)
2004(3113)
作者
(12271)
(10180)
(10170)
(9569)
(6546)
(5003)
(4429)
(4236)
(3941)
(3843)
(3786)
(3613)
(3500)
(3386)
(3292)
(3242)
(3207)
(3098)
(2827)
(2814)
(2800)
(2674)
(2597)
(2473)
(2456)
(2386)
(2339)
(2125)
(2105)
(2062)
学科
(18206)
经济(18188)
地方(9047)
管理(8571)
(8164)
中国(6667)
(6277)
(5908)
(5627)
企业(5627)
方法(4793)
(4392)
农业(4368)
地方经济(3945)
业经(3704)
(3583)
数学(3576)
发展(3555)
数学方法(3535)
(3531)
理论(3300)
环境(3287)
教育(3272)
(3134)
(3062)
(3035)
城市(2707)
资源(2583)
(2366)
金融(2364)
机构
大学(59074)
学院(58901)
研究(23471)
(21255)
经济(20743)
管理(18745)
(17212)
中国(16886)
科学(16626)
理学(15082)
理学院(14796)
管理学(14499)
管理学院(14390)
(14007)
(12902)
研究所(11742)
(11537)
师范(11433)
(11125)
(10744)
(10467)
中心(10125)
(9322)
师范大学(9124)
业大(8561)
农业(8203)
(8140)
财经(8120)
北京(7795)
科学院(7688)
基金
项目(36224)
科学(28819)
研究(27539)
基金(24851)
(21716)
国家(21477)
科学基金(18051)
社会(17164)
(16867)
社会科(16134)
社会科学(16128)
基金项目(13536)
(12823)
教育(11977)
编号(11471)
自然(11234)
自然科(10865)
自然科学(10863)
自然科学基金(10620)
成果(10057)
(9637)
资助(9607)
课题(9079)
(8989)
重点(8892)
(7688)
发展(7296)
(7186)
(7081)
规划(6876)
期刊
(31650)
经济(31650)
研究(21336)
中国(14928)
学报(11090)
(10213)
科学(10153)
教育(9267)
(8918)
大学(7889)
学学(7149)
管理(6940)
农业(6546)
资源(5627)
(5325)
金融(5325)
业经(5242)
财经(5188)
技术(4487)
(4446)
问题(4366)
图书(4283)
(4146)
经济研究(3749)
(3403)
书馆(3361)
图书馆(3361)
(3301)
(3253)
现代(3230)
共检索到100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洪军   周楚悦   袁玮  
大运河镇江段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南运河地势最高、保水最难、通航条件最差的河段。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在大运河镇江段设置堤、坝、堰、埭和单闸、复闸,开凿引河,建筑水柜,千方百计拦水、节水、引水与蓄水,以保持运河畅通。这些水利工程规模不同、类型多样,体现了既遵循自然规律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科技智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增辉  何雪宝  冯伟松  崔永德  
2010年3~12月在长江镇江段进行4次采样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6种,隶属于7科21属,其中水栖寡毛类2科7属12种,多毛类1科1属种,软体动物2科4属4种,水生昆虫2科9属9种。长江镇江段共有4个优势种:厚唇嫩丝蚓(Teneridrilus mastix)、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多鳃齿吻沙蚕(Nephthys polybranchia)和长足摇蚊(Tanypus sp.)。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4ind./m2和0.2g/m2。各种生境类型中,保护区的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相对较高,北湖次之,主航道最低。同时存在着季节变动,密度以春夏较高,秋冬较低,...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汪二董  吴衍发  
隋唐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成功,让这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的保护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隋唐大运河安徽段作为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保护也成为近年来讨论的重要话题。文章结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渊源,对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大运河安徽段在保护层面的不足之处。从生态旅游视域探讨了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价值,并基于大运河安徽段整体性、可持续性的保护原则,提出适应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策略,以期为隋唐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和未来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金阳   张蕴涵   侯兵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是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任务,优化和创新遗产资源的旅游利用则是关键突破口。基于此,文章以中国大运河江浙段沿线13座城市为研究区域,以2010—2023年的政策文本为主要数据源,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和修正后的“起点-动力”假说,系统探究了大运河遗产旅游利用的演化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利用路径体系由基于“文旅融合特点-遗产特点-地方特点”3个维度构成,与学术研究中的“旅游化-遗产化-全球地方化”形成逻辑共鸣;2)旅游利用路径的演进逻辑存在明显异质性,且在演化方向上出现了路径分异,表现为高赋存城市进入了路径创造,低赋存城市更易陷入路径依赖,但其中的绍兴和湖州实现了路径创造;3)演化机制上,遗产赋存构成了旅游利用的“起点”因素,城河空间关系、文旅融合发展能力、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是“动力”因素,申遗成功是外部冲击。“起点”对路径分异具有核心作用,并通过与“动力”的互补效应使得高赋存城市更有可能进入路径创造。“动力”具有能动性,不同“动力”间的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强化了高赋存城市的路径延续,并解释了低赋存城市实现路径创造的原因。申遗成功事件则通过调节作用促进了旅游利用的路径创造。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凌燕  
当今,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市场化经营道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以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音乐舞蹈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其创意产业开发的有效途径,使"江苏模式"的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国样板区和示范带。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音乐舞蹈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的开发应遵循金字塔式分层开发原则、特色文化版块统筹规划原则、主力产业推动原则。认为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音乐舞蹈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的开发战略重点,应包括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音乐舞蹈文化遗产的旅游产业开发、演艺产业开发以及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开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蔚  章锦河  段晓芳  徐一帆  
大运河江苏段不仅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重点区域,更是见证我党革命历史、涵养民族精神的红色之河。在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以大运河江苏段核心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旅游网络数据,构建了景区网络热度测评模型,使用趋势面、核密度、GIS分析技术等方法对红色旅游网络热度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演化特征上,大运河江苏段红色旅游网络热度呈现稳步上升的演化路径。季节网络热度总体呈现“三峰四谷”的波动趋势,红色主题热度的季节性变化受红色事件发生时间影响。(2)在空间演化特征上,大运河江苏段红色旅游网络热度核心由“单核”演化为“三核”,红色旅游网络热度高密度区对周边的辐射力度不断增强。在苏南-苏北-苏中地区,热度依次呈现递减趋势。大运河江苏段走向上的红色旅游网络热度的均质程度较差,红色旅游发展速度东南快西北慢。(3)大运河江苏段红色旅游的发展受地区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智慧旅游建设的影响,大运河沿线跨城市间文化和旅游的交流融合也对其起到了推动作用。疫情对于红色旅游有一定的冲击,但游客旅游偏好的变化也为更多知名度较小的景区带来转机。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汪群  陈杰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文化引领、融合交汇功能,是创造性、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重要内容,更将有助于江苏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促进功能定位的匹配,在战略互补、强化和制约的过程中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是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有效衔接的主要内容。江苏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科学性保护、创造性传承、合理化利用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规划统筹,健全联动建设机制,打造文化名片,强化多样化的统一,推动创新创意,实现产业活化转型;应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新资源整合,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应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三生"深度融合,实现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通武  
大运河江苏段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是彰显江苏运河文化产业独特魅力,建设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游客行为视角,从非遗项目受关注程度、市场服务标准水平、文创产品实用情况、文创产品品牌效应、游客获取信息及消费渠道5个维度对2 036名游客进行了问卷调研,发现大运河江苏段非遗文创产品存在项目发展不平衡、行业标准化水平不高、产品实用性不强、品牌建设力度不够、营销渠道单一等问题。问题的产生既有客观的产业基础条件因素,也有管理机制、创新能力、企业实力、营销水平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建议在游客的情感黏度、信任度、体验感、忠诚度、消费意愿方面优化大运河江苏段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机制,以赢得游客对大运河江苏段非遗文创品牌的认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丙锋   孟永泰   李小娟   刘晟  
以江浙段大运河文化带421处聚落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基于“城镇-村落-历史街区地段”聚落层次分布框架,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层次聚落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地理、人文社会和运河流域3个维度分析不同因素对其影响程度。研究表明:(1)聚落整体呈聚集性分布,且聚落规模越小聚集性越显著,但在市域范围存在随机或离散分布且聚落在各市分布不均衡;(2)聚落整体密度高值区位于杭州、宁波以及太湖流域一带,各类聚落密度高值区存在差异;(3)聚落空间分布特征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大运河影响程度最大。在自然地理及运河流域因素影响下,整体聚落存在低海拔、低坡度、邻运河指向性,无明显坡向指向性;在人文社会因素影响下,整体聚落偏向交通可达性较低、人口较少、远离市中心且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各类聚落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存在差异;(4)浙东运河文化带因所处地势不同,村落聚落具有近山指向性,但近水比近山更易形成大规模聚落。由此提出相关建议,为大运河文化带聚落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做进一步完善,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提供科学参考和现实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吕龙  
大运河见证了中国数千年的繁荣与变迁,沿线传统村落是其历史文化的直接展示。对这些村落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村落形态特征,还为其保护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以大运河江苏段沿线的4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指标定量描述其空间形态,并通过机器学习的层次聚类方法确定空间形态的类型,揭示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包括高穿行型、高紧密型、高识别型、高穿行—高紧密型、高穿行—高识别型、高紧密—高识别型,分别占25%、6%、10%、17%、19%、23%。(2)在空间渗透能力、穿行可能性、空间之间的紧密程度和局部空间对整体空间的识别能力等方面,江南运河段的村落均高于中运河段和里运河段的村落。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镇江市的村落主要以三种双高型为主;淮安市则以高紧密型和高识别型为主,扬州市以高穿行—高紧密型和高紧密—高识别型为主;而徐州市和宿迁市的村落更多以高穿行型为主。(3)影响因素方面包括地形和山水格局等自然因素,它们约束了村落的轮廓边界,引导了形态生长走向;还有行为主体主动适应的主体选择和社会形态因素,以及围绕乡村建设实时调控的经济推动和政策制度等因素。基于上述结论,在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和世界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大运河江苏段的乡村规划建设应更加明确乡村空间界线、突出乡村的特色空间并优化乡村内外的交通。这既能保护和传承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也能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晓东  
中国大运河从2006年开始的漫长申遗之路十分艰难曲折。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做了大量扎实而细致的遗产保护、环境整治工作,经历了繁复的价值研究、编制规划、文本编写、实地考察、大会陈述……历时8年,大运河终于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这条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活态大运河,具有文化遗存的真实性和遗产形态的完整性,对全人类有着突出的普遍价值。研究大运河常州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格条件有利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京祥  刘雨平  
随着发展环境的变迁,京杭大运河的功能与价值发生了新的转换,其在国家经济、交通、文化等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显著。文章以大运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扬州段为研究实证,论述了沿运河开发的意义、内涵和总体要求,针对当前沿运河地区空间发展的突出矛盾,提出了产业、空间、环境管制等相关战略,为全国其他沿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提供了全面、典型的借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夏霆  
为了解通江城市河道浮游植物分布动态规律,同时为制定有效的水环境质量改善方案,对镇江市古运河的浮游植物组成与分布变化进行现场调查与分析,探讨了环境因子变化对河道浮游植物结构与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检出藻类6门38属,其中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为3个常见门类。河道内藻类细胞密度与生物量排序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对比河源采样点,河道内藻类细胞密度、生物量均在春、秋季大幅增长,藻类种类组成比例也逐渐由硅藻门为主过渡到以绿、蓝藻为主,但在夏、冬季这种变化趋势不明显。水动力、营养盐浓度、水温以及水体悬浮泥沙含量等多环境因子影响了河道内藻类生长与繁殖条件,其中因受闸控影响的水动力学条件变化是造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