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45)
2023(1977)
2022(1754)
2021(1718)
2020(1419)
2019(2964)
2018(2840)
2017(5350)
2016(3052)
2015(3383)
2014(3573)
2013(3526)
2012(3373)
2011(3105)
2010(3245)
2009(3285)
2008(3420)
2007(3288)
2006(3029)
2005(2757)
作者
(9247)
(7809)
(7459)
(7229)
(4958)
(3829)
(3371)
(2851)
(2840)
(2819)
(2813)
(2755)
(2668)
(2529)
(2505)
(2250)
(2240)
(2234)
(2228)
(2156)
(2041)
(1913)
(1871)
(1818)
(1796)
(1782)
(1693)
(1686)
(1627)
(1551)
学科
(12950)
经济(12936)
管理(6346)
理论(6081)
(5700)
企业(5700)
(5542)
方法(5465)
业经(4629)
教育(4199)
文化(3905)
(3860)
中国(3842)
经济理论(3691)
(3394)
(3336)
地方(3096)
农业(2635)
产业(2598)
市场(2209)
(2113)
企业经济(2046)
(2023)
数学(1866)
(1839)
文化产业(1828)
文化市场(1828)
数学方法(1820)
(1819)
(1805)
机构
学院(52874)
大学(52572)
研究(16617)
管理(16200)
(14761)
经济(14286)
理学(12914)
(12832)
师范(12779)
理学院(12648)
管理学(12350)
管理学院(12211)
中国(11714)
(11487)
科学(11090)
师范大学(10411)
(9958)
(9942)
旅游(9816)
(9202)
(9012)
(8341)
(7827)
北京(7589)
研究所(7428)
(7213)
财经(7198)
中心(6737)
(6287)
教育(6193)
基金
项目(28032)
研究(22730)
科学(21864)
基金(19141)
(15922)
国家(15705)
社会(14663)
社会科(13769)
社会科学(13765)
科学基金(13066)
(11733)
教育(10674)
基金项目(10305)
编号(9709)
(9461)
成果(9116)
资助(8056)
课题(7270)
自然(7102)
自然科(6862)
(6861)
自然科学(6861)
自然科学基金(6744)
(6415)
重点(6258)
规划(6038)
项目编号(5913)
(5649)
发展(5625)
(5625)
期刊
(24256)
经济(24256)
研究(17668)
教育(10137)
中国(9175)
学报(8632)
科学(8100)
(7403)
大学(6745)
(6586)
旅游(6586)
(6586)
(6116)
学学(5981)
管理(5632)
学刊(5310)
旅游学(5291)
游学(5291)
(5284)
财经(4822)
图书(4697)
业经(4260)
(4253)
书馆(3968)
图书馆(3968)
问题(3645)
农业(3577)
(3374)
技术(3115)
(2959)
共检索到831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利国  
大寨红色旅游的历史文化底蕴,表现为"两种文化、"三种精神",即农业文化、名人文化和大寨精神、太行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寨精神"是大寨红色旅游文化底蕴的核心。大寨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活化石",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大寨人是当代中国的"活愚公"。大寨人的农业生产生活经验,以及战天斗地的突出业绩和不屈精神,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海峰  
校史长短往往与一所大学的办学传统和学术水平密切相关。大学校史涉及许多校长和著名人物,不论历史人物的政治倾向,都应客观地书写其在大学历史上的作为和地位。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书写,更应该以身作则,实事求是。研究型大学的文化底蕴既体现在学术传统和校风校貌上,也体现在学校的个性和气质上,体现在校训、校歌、校风、校徽和校园建筑之中。在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文化中,存在一种"两校互竞现象",这种互竞现象虽有某些负面影响,但也可促使各自学校发奋向上,努力争先,共创双赢。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毛冰漪  
纵观中国历史,道德在治理国家、发展社会中的作用与反作用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命题。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对中国特色道德建设,特别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研究更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阐述中华民族深远的"德政"传统和"德治"思想,探论中国特色道德建设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从而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治国伦理传统,使"以德治国"方略能够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上。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赵颖  郝德永  
在传统的课程理论探究与课程发展实践中 ,关于课程与文化关系的问题 ,始终遵循着这样的命题与逻辑 :课程作为文化承传的工具。这样的命题与逻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造成了课程的文化自主性与建构性缺失的弊端及后果 ,使课程只是作为社会法理化文化的一种工具存在。多年来 ,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主体性、个性、主动性、自我建构性和创造性的漠视与抹杀就是这种工具化的课程理念与实践使然。因而 ,转变教育观念、模式、机制与方法 ,必须以转变课程的文化观念、角色与品质为前提和基础。为此 ,本文以课程作为文化、课程作为教育学化了的文化、课程文化的教育学性品质为切入点和主题 ,探讨当代课程的文化底蕴与品质 ,以便使...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旭辉  
德国职业教育建基于独特优质的文化土壤之上。国家主义的价值取向、职业主义的人生信条和技术主义的精神追求构成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文化底蕴。文化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底色而非本色,不能把好的文化和好的职业教育发展等同起来。不能轻易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技术基因,从而做出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简单推断。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向东  
学生素质与文化底蕴●冯向东关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已有不少学者专家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笔者感到在一些提法中包含着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比如,是“文理分家”导致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缺陷,抑或还有更深的原因?文化素质除了人文素养之外,是否也还应该包括科学素...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志亮  
从20世纪60代至今,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走过了从辉煌到沉沦再到"二次创业"的过程。1993年,当地政府又开始了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为了探究旅游开发之后,大寨文化变迁的轨迹,在经过近3个月的田野调查之后,本文作者试图以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分析的框架,从大寨文化资本的形成入手,以文化资本的3种形态为基础,分别从经济结构转型、权力的干预、资本的代际传递和资本转换的策略4个维度,分析在旅游场域中,大寨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卫星  艾佩  
历史文化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基础。它对旅游者吸引力的大小决定了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成败,而对其中层与核心层文化的挖掘是决定吸引力高低的关键。因而,为了增强历史文化资源吸引力,为旅游者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旅游经历,实现旅游者的利益,需要从市场调查、资源分析、主题塑造、线路组合、活动开展、氛围营造方面来关注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子昇  
发展旅游事业要具备的条件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要有可供游人参观游览的项目。在这一点上我国是得天独厚的,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丰富多采,遍布全国。而名胜古迹又多集中在各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周围。因此,保护和建设好历史文化名城对发展旅游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伟年  宋宇新  白竹岚  
红色旅游是在政府推动下迅速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由于起步时间晚,各地红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红色旅游产品单一、红色旅游文化品位有待提高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红色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阐述区域文化与红色旅游发展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区域文化与红色旅游的融合发展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举措,并从红色旅游地旅游商品开发、文化娱乐业的发展、红色旅游地的导游解说三方面探讨了区域文化与红色旅游融合的途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杜兰晓  丁国浩  高长江  
红色旅游是基于特定文化背景进行的一种旅游体验和实践活动,它一般通过红色景观凝视,体验红色文化,感受特定的政治文化情感,是培养和扩展公众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红色旅游基于特定的政治文化而产生,具有强烈的政治文化属性,与公众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文化逻辑联系,这种文化逻辑联系具体表现为红色旅游与国家认同之间的文化实践逻辑、文化体验逻辑和文化经验逻辑关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京平  谢梅君  
红色旅游文化的教育功能表现在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红色旅游文化的传播,既有利于提高全民道德修养,培育公众信仰,构建和谐社会,也有利于提高审美层次,理性评估个人价值,完善人格。应该从保护红色旅游资源和开发红色旅游品牌等方面进一步发挥红色旅游文化的教育功能.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任军利  卢丽刚  
以红色旅游为动力促进新农村建设,要建立红色旅游资源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发,形成形式多样的旅游。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应注意:对红色旅游资源利用上应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体性。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广瑞  
"红色旅游"产品概念的正式提出在2004年,是新时期体现中国旅游发展的一个创举,它的发展引起了政府、业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全球旅游业发展为背景,分析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出现的这一旅游新现象,探讨发展红色旅游的前景与相关对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徐克帅  
研究引入符号系统和社会记忆建构过程理论,在重新定义了红色旅游概念后,建立了红色旅游目的地记忆符号系统这一理论框架。红色旅游目的地记忆符号系统由信息(空间、地方和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形式)、指代对象(重大事件及其价值)、编码、媒介、发送者和接收者构成。符号的发送者依托红色旅游目的地,通过动态的红色符号选择、表述和重演机制(编码和媒介),向符号的接收者(游客)传达信息,推动其理解并内化信息所表征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游客将个体生命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通过基于社会现实的神圣性体验形塑红色记忆,从而构建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