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37)
- 2023(2507)
- 2022(1934)
- 2021(1933)
- 2020(1461)
- 2019(3233)
- 2018(3023)
- 2017(4717)
- 2016(3148)
- 2015(3814)
- 2014(3822)
- 2013(3409)
- 2012(3140)
- 2011(3030)
- 2010(3304)
- 2009(3192)
- 2008(3196)
- 2007(3219)
- 2006(2879)
- 2005(2752)
- 学科
- 济(9585)
- 经济(9576)
- 管理(7304)
- 教育(6863)
- 业(5750)
- 中国(5440)
- 企(5295)
- 企业(5295)
- 理论(4838)
- 学(3528)
- 教学(3249)
- 业经(2902)
- 农(2861)
- 思想(2805)
- 政治(2737)
- 方法(2559)
- 思想政治(2549)
- 政治教育(2549)
- 治教(2549)
- 德育(2526)
- 工作(2474)
- 制(2365)
- 财(2315)
- 和(2255)
- 研究(2070)
- 学校(2019)
- 地方(1940)
- 融(1871)
- 金融(1870)
- 体(1855)
- 机构
- 大学(54529)
- 学院(46861)
- 研究(16924)
- 济(14881)
- 经济(14405)
- 管理(13271)
- 京(11687)
- 范(11609)
- 师范(11580)
- 中国(10807)
- 理学(10672)
- 理学院(10432)
- 教育(10129)
- 管理学(10098)
- 管理学院(9995)
- 科学(9946)
- 师范大学(9449)
- 财(8869)
- 江(8338)
- 所(8216)
- 北京(7657)
- 研究所(7292)
- 州(6840)
- 财经(6837)
- 中心(6639)
- 经(6075)
- 院(5905)
- 农(5465)
- 业大(5295)
- 系(5241)
共检索到836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义遒
从文化视角探讨和审视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应体现大学实现其基本使命和功能所需的核心价值观、指导思想和灵魂;从文化三要素———信仰、知识和德行考察大学功能的发展,指出了大学精神的坚守与演化。在大学及其精神的演变过程中,大学的基本精神实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在与中国大学发展的结合中,其具体内涵是:实事求是、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正义信仰和人格修养,分别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尊重人才,发扬包容精神、牺牲精神以及爱国与担当精神。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龙宝新 栗洪武
大学的最佳隐喻是"生命体",大学的生长逻辑是由基因向血统、再到形体的自然演绎。大学的发生、发展、成形离不开思想的自我建构与物化外化的内在双向运动。从思想创造的基因到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血统,再到形神兼具、动态变异的形体,构成了大学这一特殊社会生命体的生长逻辑与发展轨迹。大学的基因与血统是大学在发展历程中保持高度自我统一的精神气质,是校正大学具形化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变异与蜕化的利器。
关键词:
大学精神 基因 血统 形体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柳海民 常艳芳
探讨大学精神的价值追求是对大学精神的深层关注。大学精神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自身的幸福与无限发展可能性的追寻,这是大学精神的发展价值所在;大学精神是一种求真的精神,追求真理是大学精神的科学价值所在;大学是传承文明与文化的场域,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追索是大学精神的文化价值所在;大学精神所高扬的智力探险、思维撞击和理性创造都是美的,这种涵养生命、激发生命的创造是大学精神的美学价值所在。
关键词:
大学精神 价值取向 科学与人文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贾万刚 王舒
中西方大学有各自的生成逻辑。西方大学的生成在于"城市"、"文化"、"知识分子"三者的相互作用;中国大学生成的外在逻辑是"教化",内在逻辑是"明明德"。近现代以来,中西方大学都有各自的发展。中国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除了借鉴西方的经验以外还要正视自己的传统,要根据自身的生成逻辑以求发展。
关键词:
大学 中世纪 大学制度 生成逻辑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德显 韩彩虹
大学教师精神特质是指大学教师群体的内在学术追求和外在社会需要的相互作用下,在大学教师群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应形成并体现出来的独特精神特质。独立、求知、创新和仁爱是大学教师精神特质的基本内核,这四种精神特质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本文对当前大学教师在这四种精神特质上所出现的不同程度的缺失问题进行了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养成大学教师精神特质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
大学教师 欧洲中世纪 精神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程悦 刘赞英 刘兴国
学术是大学的灵魂,学术属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大学的存在为学术发展及其内涵延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大学学者是学术发展的领导者和大学学术尊严的缔造者。真正的大学须具备崇尚学术的品格,遵循以学术为轴心的本然生存逻辑,倡导学术自由、弘扬学术创新、强化学术权力。应保障大学学者实现以学术为志业的价值追寻,让大学在主动适应与引领社会发展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关键词:
大学 学术属性 本然生存逻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宋伟
作为学术组织的大学,学术权力在其内部管理权力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考察大学组织的历史渊源、社会功能、大学基层学科组织的规训,还是审视大学组织内学科评价标准等学术活动,都可以发现无法离开学术权力。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自主是学术权力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大学组织 学术权力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曙光 余伟如
习近平改革方法论内容丰富、自成体系。从逻辑起点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问题意识是改革方法论的逻辑起点。从精神实质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凝练改革方法论的总原则,把握了这个精神实质,就把握了改革方法论最本质的东西。从逻辑层次来说,习近平改革方法论包含"元方法"、"总方法"和"子方法"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元方法"是改革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一般层面的"总方法"是"管总"的改革方法;具体层次的"子方法"是指导改革的具体方法。从理论属性来说,习近平改革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在改革实践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曙光 余伟如
习近平改革方法论内容丰富、自成体系。从逻辑起点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问题意识是改革方法论的逻辑起点。从精神实质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凝练改革方法论的总原则,把握了这个精神实质,就把握了改革方法论最本质的东西。从逻辑层次来说,习近平改革方法论包含"元方法"、"总方法"和"子方法"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元方法"是改革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一般层面的"总方法"是"管总"的改革方法;具体层次的"子方法"是指导改革的具体方法。从理论属性来说,习近平改革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在改革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从功能定位来说,习近平改革方法论既是哲学方法论的应用,又是一种应用哲学;既缘于改革实践,又指导改革实践;既能规范改革行为,又可评价改革成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何艺
教育研究不仅有方法和技术,也有基本的规范和要求。目前,关于前者已经有了丰硕的研究与成果,质性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和普及,而量化研究的工具和手段也越来越多样,这有利于教育研究的多元化发展。然而,不论教育研究的方法有多少种,有多么复杂精妙,都需要遵循研究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这就涉及学科方法论的探讨,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却远不及前者。方法论乃是一个学科获得真实进展的基
关键词:
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 逻辑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晏维龙
专业教学的组织机构是院系,而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的主体则是书院。要想学生在学习发展中获得提高,需要在各个层次上打破课堂与课外之间的界限。书院制改革的首要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让书院发挥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多大程度上把整个校园而不是仅仅把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社区。对此,我们有必要突破传统教室的概念,把学生的宿舍生活、课外经历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俊宗
学术是大学的本质所在,是大学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根据。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主线,将其他学术活动有机联系起来的学术机构。大学职能的演进是学术潜能与日益丰富的社会需要相互作用的结果。学术活动的特点与原则规定着大学的实存状态与行为规律。
关键词:
大学 本质 学术 逻辑构成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光钦
大学组织是由学者群体组成的以具体实施高等教育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种实体性学术机构。因此,大学组织有其自身的逻辑行为,即:符合大学组织自身发展规律的应然行为。这是大学组织所具有的独立性、创新性等基本属性的开放性、复杂性等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警惕和避免大学组织的非逻辑行为,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高校办学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
大学组织 逻辑行为 办学效益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史秋衡 孙昕妍 金凌虹
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牵动国家战略人才力储备与高等教育强国底色的关键问题,也是大学生就业能力预备与深化的核心工程。“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研究”(NCSS)十二年的规律探寻证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在结构上以社会通用能力为稳定核心,元认知与核心素养在立德树人导向作用下进步明显,但专业知识与技能长期低水平发展,反映大学专业教育办学质量不足与定位迷失;高水平就业能力的养成与保障年级成长过程连贯性、重视第二课堂学以致用密切相关,而现行人才培养制度中就业能力发展规律应用的缺位现象较为突出。为弥合现实与目标的差距,高校亟需在推进通专融合培养模式、分类精准提供就业指导、一二课堂联动育人与优化大学生就业评价等方面寻求突破,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