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14)
- 2023(6616)
- 2022(5218)
- 2021(5355)
- 2020(4394)
- 2019(10374)
- 2018(10590)
- 2017(19597)
- 2016(11012)
- 2015(12492)
- 2014(12570)
- 2013(11415)
- 2012(10031)
- 2011(9395)
- 2010(9955)
- 2009(9368)
- 2008(9309)
- 2007(8241)
- 2006(7607)
- 2005(6973)
- 学科
- 济(40973)
- 经济(40924)
- 管理(31402)
- 业(26622)
- 企(25088)
- 企业(25088)
- 方法(19766)
- 数学(16820)
- 数学方法(16298)
- 中国(12570)
- 制(11744)
- 理论(11577)
- 教育(10446)
- 业经(10211)
- 农(10073)
- 财(9775)
- 体(9271)
- 学(9010)
- 教学(8150)
- 体制(7708)
- 技术(7111)
- 和(7078)
- 银(6703)
- 银行(6702)
- 融(6480)
- 金融(6478)
- 行(6460)
- 策(6440)
- 划(6135)
- 工作(6091)
- 机构
- 大学(156378)
- 学院(149945)
- 管理(57314)
- 济(55578)
- 经济(54210)
- 研究(48788)
- 理学(48658)
- 理学院(48143)
- 管理学(46902)
- 管理学院(46621)
- 中国(35802)
- 京(33150)
- 财(29074)
- 科学(28168)
- 范(24329)
- 师范(24195)
- 江(23581)
- 所(23338)
- 财经(22044)
- 北京(21388)
- 中心(21340)
- 研究所(20849)
- 经(19903)
- 师范大学(19491)
- 州(18993)
- 教育(18625)
- 业大(18464)
- 农(18245)
- 院(17520)
- 经济学(16562)
- 基金
- 项目(93440)
- 科学(74275)
- 研究(73888)
- 基金(65953)
- 家(55969)
- 国家(55456)
- 科学基金(48291)
- 社会(45901)
- 社会科(43360)
- 社会科学(43347)
- 教育(37900)
- 省(36858)
- 基金项目(33185)
- 编号(32086)
- 划(31278)
- 自然(29208)
- 成果(29093)
- 自然科(28574)
- 自然科学(28570)
- 自然科学基金(28034)
- 资助(27174)
- 课题(23099)
- 重点(21272)
- 部(20987)
- 项目编号(20426)
- 大学(20218)
- 创(20144)
- 年(19252)
- 教育部(18886)
- 发(18601)
共检索到2379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曼
人类历史经历的三次知识转型,不仅反映出知识权力格局的变化,更引发了大学治理模式的变革。前现代社会以理性知识为基础,大学是人们探求真理获得纯粹理性冲动的场所,知识的自由权力属性外在地表现为大学的自治模式;现代社会过于追求科学知识的功利价值,以服务国家和节能增效为宗旨,在大学治理上就更加推崇大学的管制模式;后现代社会以协商知识为表现形式,知识民主权利的凸显造就了大学的共治模式。为提高大学治理绩效,需要以理性知识的追求孕育大学解制型治理的理念,以科学知识的功能凸显大学市场型治理的责任,以协商知识的精神营造大学参与型治理的氛围。
关键词:
知识 权力 大学治理模式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朱冰莹 董维春
大学的知识生产受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影响,分别要求以学术为本与适应社会需要。随着大学内外部制度环境变化,知识生产的契约关系及大学学术观内涵的改变,使大学知识生产传统的学术逻辑亦发生改变,变化后的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既有二元对立也有交叉融合,且二者在持续的交互作用中实现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逻辑平衡。要在回应学术逻辑的基础上兼顾市场逻辑,"学术性企业"将成为除传统大学类型之外大学发展的新向度;形成连续一体化的多维度制度安排,大学将与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等主体构成"四重螺旋"创新体系的知识生产新范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洪才
大学自治是大学治理的内在逻辑,也是大学治理的原型。大学自治在近代化过程中逐渐演变成国家主导型、专业中介型和社会参与型三种治理模式。二战后,美国大学开始领导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其大学治理模式也逐渐成为大学治理的典范而被其他国家所效仿。美国大学的成功就在于大学自治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在大学治理上凸显了社会参与、专业自主、政府引导、公共选择与大学自治相结合的特色,形成了一种多元治理结构。对于我国大学而言,社会参与治理是遏制大学行政化趋势蔓延的一种有效选择。
关键词:
大学自治 大学治理 内在逻辑 模式选择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立国 张海生
从知识生产视角来看,大学由学科内部的知识生产到多学科、跨学科的交叉知识生产再到超学科的知识生产,决定了大学治理模式由学者为主的学术治理到学术与行政合作的学校治理再到大学与政府、社会、市场等多主体合作的跨界治理的变迁。在跨界治理的秩序维度中,学者与学术仍是大学治理的核心主体,大学需保持合理的治理边界,同时政府、社会、市场应与大学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工作环境,以真正促进知识创新。
关键词:
知识创新 大学治理 跨界治理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立国
大学治理模式的变革是由其自身发展逻辑与组织形态的变迁所决定的。大学处于变革与发展中,发展逻辑由学术逻辑到社会逻辑、市场逻辑,大学组织形态随之由传统的学术组织变革为学术组织、科层组织、政治组织与企业化组织并存的组织形态,大学治理模式相应地由学术治理、官僚治理到共同治理、企业化治理。大学组织形态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治理模式的变迁,并未改变大学组织的自治性质,改变的是大学治理的主体、形态与方式,"谁在治"、"治什么"、"如何治"发生着深刻变化。
关键词:
大学 发展逻辑 组织形态 治理模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顾剑秀 罗英姿
博士生培养受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影响。学术逻辑要求博士生培养以学术为本,市场逻辑要求博士生培养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大学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学学术内涵本身及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博士生培养的学术逻辑也发生了变化。变化后的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有交叉也有分离,且二者在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实现了博士生培养模式变革的逻辑平衡。由于学术逻辑是博士生培养的内生逻辑,其对博士生培养的影响和控制力度要大于外生的市场逻辑。因此,为了实现并保持博士生培养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平衡,需要对博士生培养进行劳动力市场校准,以实现博士生培养在博士数量和质量上的劳动力市场校准目标。
关键词:
博士生培养模式 变革 学术逻辑 市场逻辑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薛勇
依据学生就业质量的质量标准来评价高职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为社会服务。以学生的就业质量为导向,建立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绩效评价体系。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过程中,社会急需大量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职能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来源,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关系到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的战略问题。国家教育主管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田晓伟
经济新常态下教育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在强化政府责任和释放社会活力两方面创新机制体制。治理理论强调多元共治和政府重塑,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思路不谋而合。以PPP模式为代表的教育产品供给新平台将对解决教育发展结构性问题产生推动作用,能够促进教育服务产品充足、有效与公平的供给。要在教育产品供给中大力发展PPP模式,首先需要加强项目储备,同时注重采取专业的合同管理以及进行系统的制度建设。
关键词:
教育产品 公共治理 PPP模式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田晓伟
经济新常态下教育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在强化政府责任和释放社会活力两方面创新机制体制。治理理论强调多元共治和政府重塑,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思路不谋而合。以PPP模式为代表的教育产品供给新平台将对解决教育发展结构性问题产生推动作用,能够促进教育服务产品充足、有效与公平的供给。要在教育产品供给中大力发展PPP模式,首先需要加强项目储备,同时注重采取专业的合同管理以及进行系统的制度建设。
关键词:
教育产品 公共治理 PPP模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朴雪涛
"大学中国模式"是我国大学独特发展理念、独特制度安排和独特发展经验的综合体。它已得到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证明。其基本特质是:大学理念超越了"政治论"与"认识论"两种高等教育哲学的分野;外部治理形成了"强中央与强地方"、"强政府与强大学"并存的分权模式;动力结构形成了"四力合一"的系统;内部治理体现了集中领导与分布式管理的结合;发展策略上坚持实践理性和渐进式改革。大学中国模式具有重要的文化效应,有助于建立高等教育文化自觉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
大学中国模式 大学理念 大学治理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刚 李郇
商业街是商品交易的集中地,并构成了一个城市的商业发展中心。通过分析商业街的发展模式可以了解市场经济下不同市场结构中各行为主体的相互作用。我们观察到商业街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遵循着一定的模式。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博弈分析框架,再引入价格质量比来诠释商业街的发展模式。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由于消费者存在多样性的偏好,在商业街的发展中,不仅大商家之间可以共存,而且众多的小商铺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身生存的空间。而且,与只存在一个大商家的情形相比,前一模式对提高社会福利的作用明显。
关键词:
寡头竞争 商业街模式 多样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衡
高校治理变革探索中,纵向、横向权力关系重塑关注"减权""放权",暗含"由治理体系到治理效能"的"以变促治"逻辑。实验主义治理,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聚焦"治权"问题,具有报酬递增撬动效应,实现了逻辑转换——"以治促变"。"最多跑一次"改革治理探索,为"由治理效能到治理体系"的变革路径提供了佐证。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郝德永
任何治理都需要治理理论支撑。以“政府退出”为立足点的西方治理理论,淡化、弱化国家治理权力与地位,明显存在逻辑缺陷,并造成了治理实践“失灵”现象。近年来,受西方治理理论的影响,分权、放权,构建多元、多极治理体制,实现多元权力共享与多元主体共治,成为课程治理体制改革的最强声音与最大共识,使课程治理实践面临严峻的失偏、失控与失败风险。西方治理理论存在逻辑缺陷及其在治理实践中日益“失灵”,这些问题的凸显促使治理理论发生了深刻变革。特别是元治理理论、国家建构理论、“回归国家”理论的兴起,强有力地推进了国家治理体制及体系的重构。强化国家治理,重构国家课程治理体制及体系,关键在于重构课程治理逻辑。作为国家事权,课程治理须遵循国家性、政治性、协同性、制度性四个维度的逻辑。
关键词:
课程治理 国家建构 国家事权 国家体制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肖兴志
本文通过对日本规制改革模式及其形成逻辑的分析 ,揭示了体制传统在规制模式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对我国规制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规制改革模式 形成逻辑 体制传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