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14)
2023(4764)
2022(3868)
2021(3667)
2020(3069)
2019(6780)
2018(6687)
2017(11744)
2016(7170)
2015(8400)
2014(8302)
2013(7803)
2012(6930)
2011(6378)
2010(6701)
2009(6434)
2008(6863)
2007(6569)
2006(6125)
2005(5705)
作者
(18296)
(15040)
(15007)
(14442)
(9759)
(7078)
(7021)
(5863)
(5759)
(5748)
(5252)
(5202)
(5055)
(4992)
(4763)
(4544)
(4501)
(4458)
(4439)
(4437)
(3938)
(3729)
(3653)
(3612)
(3525)
(3524)
(3371)
(3351)
(3055)
(3040)
学科
管理(31954)
(23530)
(23132)
企业(23132)
(21499)
经济(21474)
(10568)
中国(8028)
(7972)
教育(7819)
(7589)
财务(7563)
财务管理(7540)
方法(7411)
理论(7359)
企业财务(7182)
业经(6713)
(5864)
(5615)
(5531)
(5445)
地方(5139)
(5125)
银行(5125)
(4907)
工作(4806)
(4741)
数学(4680)
(4648)
人事(4634)
机构
大学(99659)
学院(93252)
管理(37201)
(31701)
经济(30644)
理学(29156)
研究(28974)
理学院(28787)
管理学(28357)
管理学院(28119)
中国(24218)
(21815)
(21064)
(17052)
科学(15873)
(15587)
师范(15528)
财经(14610)
北京(14164)
(13864)
(13698)
中心(13592)
(13054)
师范大学(12308)
教育(12201)
研究所(11771)
财经大学(10644)
(10572)
(10301)
(10196)
基金
项目(51244)
研究(43233)
科学(40389)
基金(34888)
(28397)
国家(28082)
社会(26543)
社会科(24927)
社会科学(24916)
科学基金(24639)
教育(22261)
(20837)
编号(18667)
成果(18237)
基金项目(17702)
(17593)
课题(14634)
自然(13816)
资助(13679)
自然科(13449)
自然科学(13449)
自然科学基金(13194)
(12386)
大学(12241)
项目编号(12101)
重点(11675)
(11667)
(11500)
规划(11217)
(10942)
期刊
(45588)
经济(45588)
研究(36102)
中国(29432)
教育(24869)
(20918)
管理(18488)
学报(13283)
大学(12113)
科学(11865)
(10146)
金融(10146)
(9757)
学学(9476)
财经(8982)
技术(8872)
图书(8377)
(7831)
会计(7116)
书馆(6462)
图书馆(6462)
农业(6316)
业经(6260)
财会(5839)
经济研究(5607)
高等(5554)
(5481)
问题(5331)
现代(5063)
职业(5054)
共检索到1697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福华  王颖  赵普光  
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不是一种替代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关系。大学作为一级基层组织,既需要重视治理,更需要重视管理;在大学组织内部,学校层次要相对重视治理,院系层次更需要重视管理。当前我国大学治理的重点领域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优化大学治理机制;建立与完善治理视野中的高校社会问责制。大学管理的重点领域是: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创新;质量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绩效评价体系与教师绩效管理;岗位设置、人员聘任与薪酬改革等。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协同推进的主要路径是:建立大学、政府、市场、社会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关系;实施战略管理;制定与完善大学章程;提高人员素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恩允  周川  
作为大学二级机构的学院(系)是大学各项职能的直接承担者和组织者,院系治理已逐渐成为现代大学治理的核心所在。我国高校的治理改革可先行探索基层学术组织治理改革,形成"自下而上"的改革倒逼机制,进而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院系治理改革需要坚持治理理念,遵循利益相关者原则,推进"学术主导"、"分类驱动"和"协同推进"三种治理机制的变革。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潘春胜  
协同共赢是指大学治理过程中为了共同的目标,各利益相关者通过合作协商等方式协同共治,形成合作、共享、互动、互利的有效运行机制。我国大学实行协同共赢治理不仅是国内外大学治理大势所趋,也有其独特优势。协同共赢的大学治理可以通过协调政府大学关系、顶层设计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等路径得以实现。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叶姗姗  
传统的大学继续教育存在封闭式办学与学科化人才培养的缺陷,基于大学继续教育服务型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大学应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机制,并着力从组织、制度、平台、评价系统等方面强化育人机制的保障系统建设。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维霞  
通过产教融合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产教融合涉及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等诸多主体,通过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推进"的四环联动协同育人管理机制,协同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协同共建课程体系,协同共建师资队伍,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可有效推动应用型大学的产教融合,并培养应用型人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靳诺  
树立法治信仰必须加强道德支撑,以道德滋养法治,才能达到"法安天下"的效果。弘扬道德精神必须加强法治支持,以法治保障道德,才能达到"德润人心"的效果。发挥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的关键作用,才能达到"以上率下"的效果。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别敦荣  胡颖  
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大学办学理念,指大学基于集成、合作、融合与共享的价值准则,谋求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提高功能活动效率、水平与质量的思想观念。它既是大学办学内生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对大学所提出的新要求;既是大学创新由割裂走向融合、由分散走向集成的客观要求,又是大学自身突破传统创新的必然结果。大学是协同创新的主体,集成是其灵魂,提高办学水平是其根本目的,合作共赢是其保障。建设适应协同创新理念的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应有之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杜栋  
文章对协同的概念进一步做了解读,着重探讨了组织协同管理的原由和含义,最后揭示了协同管理系统或协同软件与组织协同管理的关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雁林  李巧巧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党建都是着力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党建夯实教育基础,大学生党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引领示范。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和教育方法的融合性,使两者具有协同育人的立论基础。高等学校可以从顶层设计、日常管理、资源配置、网络拓展、队伍建设和文化嵌入六个维度出发,构建联动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党建协同育人体系。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姜长云  
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要求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铸魂。当前,我国在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引领助推高质量发展方面仍有较大潜力。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需要从协同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和科技创新、协同推动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以数字经济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以产业链供应链为载体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几方面着手,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君君  
文章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研究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协同教化的概念,认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教化应从管理要素出发,促进意识形态认知协同、教育理念协同、保障机制协同、师资队伍协同;从空间维度出发,保障教育目标协同、教育方法协同、教育评价协同、实施环境协同。教育者在制定协同教化策略时,各子系统要有序并组,从教育客体入手,打破瓶颈,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曹如军  
当代大学由职能分化、错位导致学校与教师深陷困境的事实启示我们,职能协同是推动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举措。在实践中,职能协同要求大学正确认识不同职能关系的本真逻辑,需要大学与教师在职能担当过程中做出理性的选择和变革。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曲玉柱  
就业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价值选择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随着党建理论成果的不断创新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应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文章以协同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协同培养模式,力图为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提供有益性建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晓峰  薛二勇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占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虽然我国初步形成了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体系,但政策的产生是社会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博弈的产物,这就使大学生就业政策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具体表现为:政策制定主体协同不足,导致政策实施难;就业市场政策协同不够,导致政策设计失真;就业激励政策缺乏协同,导致激励效果降低。为此,一要加强政策制定主体的协同,破解就业体制的障碍;二要有效调控就业市场,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益;三要健全激励政策,鼓励大学生灵活、自主的就业。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海燕  
过去几年,美国各高教协会和组织已经发布了大量的报告,积极支持"整合学习",并将其视为本科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是跨学科教学成为全国范围内各大学课程改革的重点。目前,许多文理学院都以提供综合的跨学科课程和学位计划为特色,并在生源竞争中赢得了一定优势。而在研究型大学中,还很难发现小型文理学院里风行的跨学科教学的好样板。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密歇根大学希望自己不仅能在跨学科研究方面保持国家领先地位,还能在推动跨学科协同教学发展上成为国家的引领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