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69)
2023(3062)
2022(2651)
2021(2662)
2020(2286)
2019(4993)
2018(5108)
2017(8884)
2016(5700)
2015(6853)
2014(7093)
2013(6509)
2012(6485)
2011(5726)
2010(6066)
2009(5949)
2008(6305)
2007(6376)
2006(5694)
2005(5238)
作者
(16462)
(13897)
(13508)
(13080)
(8850)
(6757)
(6342)
(5269)
(5260)
(5234)
(4779)
(4741)
(4490)
(4432)
(4262)
(4116)
(4084)
(4014)
(4007)
(3983)
(3719)
(3368)
(3332)
(3310)
(3305)
(3130)
(3120)
(3063)
(2822)
(2822)
学科
(17323)
经济(17293)
管理(14509)
(11665)
企业(11665)
(11616)
教育(8942)
理论(7979)
中国(7664)
方法(7314)
(6315)
业经(4857)
教学(4852)
(4692)
(4550)
(4512)
(4247)
数学(4226)
数学方法(4061)
文化(3767)
思想(3668)
政治(3608)
研究(3414)
工作(3394)
思想政治(3366)
政治教育(3366)
治教(3366)
德育(3332)
(3287)
(3201)
机构
大学(90045)
学院(82246)
研究(28055)
管理(24851)
(24542)
经济(23578)
(20477)
中国(20167)
理学(19896)
理学院(19505)
管理学(18714)
管理学院(18537)
科学(17928)
(16795)
师范(16686)
(14988)
(14687)
(14406)
北京(13407)
教育(13407)
师范大学(13338)
研究所(12896)
中心(12290)
(12169)
(11890)
财经(10887)
业大(10723)
(9645)
(9634)
技术(9490)
基金
项目(44055)
研究(35437)
科学(33333)
基金(28718)
(23994)
国家(23653)
社会(20264)
科学基金(19413)
教育(19061)
社会科(18802)
社会科学(18795)
(17973)
成果(16652)
编号(15822)
(15467)
基金项目(14199)
课题(12468)
资助(12400)
自然(11417)
自然科(11157)
自然科学(11154)
大学(11153)
自然科学基金(10934)
(10910)
重点(10188)
项目编号(10070)
(9770)
(9447)
规划(9061)
研究成果(8718)
期刊
(37679)
经济(37679)
研究(32302)
教育(26284)
中国(23715)
学报(16878)
大学(14237)
(13277)
科学(12742)
(11849)
学学(11489)
管理(10868)
图书(9532)
农业(7900)
书馆(7604)
图书馆(7604)
财经(7443)
技术(7073)
(6586)
(6538)
金融(6538)
(5726)
高等(5302)
(4878)
论坛(4878)
问题(4741)
职业(4683)
高等教育(4530)
业经(4516)
(4366)
共检索到1462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赵辰  
大学校园原本就是研究学术、传递文化的场所。无论是中国传统书院,还是西方传统的修道院,都是“文化的种子”得以培育、学术薪火得以传递的圣地。笔者以为,在大学校园的建筑中,建筑文化意义应该是更受人关注的。不同大学的校园环境存在着明显差异,究其根源在于其所凝结和沉淀的“场所精神”大不相同,因为这种场所精神根植于它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背景、校园建筑与环境风貌以及特有的办学理念或教育模式之中,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教化作用。但是,从当下现状来看,我国的大学校园建筑文化中的“场所精神”非常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是残缺不全。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孟丽菊  赵红艳  
早期对大学建筑的讨论均以建筑学者为主,近些年来大学建筑的问题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感兴趣的一个新兴热门话题。由此"大学建筑"就成为众多不同学科背景参与者所共同关心的话题,这也导致了大学建筑研究的多元化趋向。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大学建筑研究脉络的一个简要统合性梳理,尝试从大学本体内在精神属性的视角对大学建筑的风格与气质进行一种出于个人兴趣的分析与阐释,揭示大学建筑"场所精神"的真正意义所在;从而释放出超越大学建筑职能性之外的大学建筑风格人文主义的气质和艺术意蕴,进而探寻大学建筑的物质构成与大学精神气质的内在统一。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平博杰  
教材是教与学的中介,也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在教材中适当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与自信心。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缺失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应在注重民族文化的精髓、力求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下加紧重建。重建的基本策略是丰富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及增加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黄毅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母语文化因素,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受教师与学生对母语文化的学习重视度不高、学习者可以使用的英文母语文化资源很少以及大学英语教学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倾向等因素影响,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母语文化缺失现象。对此,我们需要从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母语文化资源以及教师综合素养等方面着手努力,以实现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母语文化回归。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毛玉美  
在全球化、多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出现了不同程度认同上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对中国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持轻视的态度;缺乏艰苦创业和劳动创造的思想行为,民族自强力下降;精神追求和政治信仰不够坚定,对祖国前途感到迷茫。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民族精神教育的缺失,多元文化的影响,也有社会环境的因素。因此,必须研究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认同感的培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秀治  
大学建筑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构成,以其潜在而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塑造着大学的性格并影响着大学人的思想与行动。西方大学建筑文化是西方文明与大学发展史的有力见证者,在不断传承、扬弃与创新的过程中展现着西方大学的精神品质、文化底蕴与时代特质。其所包含的教育意蕴包括吸纳社会资源、抵御世俗侵扰并彰显身份属性的涉外意蕴,以及传达办校理念、革新组织形态、引导人际模式并增进人文培育的涉内意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高莹  赵华威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过度导入外语文化,忽视母语文化渗透现象。长期以来,两种文化输入不平衡是造成母语文化缺失的一大主要原因。母语文化缺失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不利于学生树立文化平等意识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章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母语文化缺失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包括三部分:文献统计、内容分析、研究概括。其中内容分析主要针对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产生原因和解决该问题对策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艳  王瑞辉  
本文分析了儒商、儒商精神及儒商文化与商业经济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结合当下工商业界存在的诚信失范、商业伦理迷途等道德困境,提出儒商文化发展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儒商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践行路径,即:重新认识儒商文化的当下价值,弘扬儒商精神;倡导新型商业伦理,推进商道重建;推动儒商"与时俱进",加快儒商文化的现代转型;增进商会与企业的交流及资源整合,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沈丽萍  
我国目前的大学城普遍存在各种文化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文化底蕴、文化共享与整合、文化创新与转换以及文化传播与涵化等方面;在大学城建设的初期,应着重处理好文化功能和其他功能之间的关系,解决好独立和共享的矛盾。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劳拉·邓汉姆  刘荔  
全球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物流业正在成为发展最快的新兴市场之一。然而,随着整个行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物流人才供需缺口将变得日益严重。为更好地解决未来将要面临的物流人才紧缺问题,帮助物流企业在合适的地点与合适的时间找到并留住具备恰当技能的人,一方面,必须在初期就大力促进物流业的发展,让人们更好地看到物流业的发展潜力,看到物流业能够提供的机会,提高人们对物流业的重视程度,从而使物流企业能够更好地通过教育机构培训、其他企业及招聘公司推荐等途径选择具有合适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要通过为员工提供参加跨职能培训与继续教育的机会以及提高员工价值定位等,更好地发掘员工潜力并留住物流人才。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承元  
工业精神,简单地说是指人们对事物专注、执着和向善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比对工业精神的基本含义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工业精神严重缺失。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这样的缺失后果十分严重。我们是全球第一汽车消费大国,但却造不出好的汽车发动机;我们有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能力,却始终造不出复印机、传真机;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厂房和车间,高精度的工作母机却大多是进口的;我们生产着全球最多的电脑和手机,芯片却还是别人的……大量的事实警示我们,我们在绝大多数产业领域,至今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中国制造要由大做强,没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成海涛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文章认为我国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在于:缺乏社会认同感,缺乏有效的培训体系,缺乏相关知识体系的积累和建设,职业教育存在缺陷,故而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需加强顶层设计;培养职业情怀,培育执着敬业的品质精神;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职业素养;加强"工匠精神"文化建设以及通过校企合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戴岳  易连云  
个体对道德规范、道德现象的独立批判对德性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道德批判力的形成,是个体提升自我的道德教育水平,将道德要求转化为自我道德品质的自觉性前提。然而在我们的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培养却被忽视了,其结果引起大学生道德主体的失落,德育的导向作用被削弱,个体的道德智慧难以生长。长期以来,文化传统中权威至上的思维模式、泛政治化的德育学科设置、教师责任意识的薄弱和专业化素质不足等因素,造成了道德批判力在大学德育中的缺失。从当前现实的实际需要,大学德育应该明确道德批判力培养的意义,创设有利于道德批判力形成的育德环境,使大学生逐步形成成熟的道德批判力,从而能够正确地去应对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道德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金辉  
基于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反思和对其大学属性的认同,提出受严重"工具理性"等影响,高职院校一定程度上存在大学理想的缺失,这必将影响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要恪守"学术自由,人的发展"的大学理想的核心,克服过度功利主义倾向干扰,不断调整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传承与超越的态度,通过培育大学理想意识、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通、繁荣校园文化孕育大学精神、完善制度建设等途径,逐步建构高职院校的大学理想。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卜繁燕  
高职院校重视职业技能教育保证了培养的人才技术过硬,却由于轻视思想、情感、道德、修养等人文教育内容,而造成所培养的人才缺少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职业道德等精神品质,以至于牢骚满腹、离职跳槽,这对企业和学生个人发展都造成极不利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便是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中,使人文教育更具有针对性,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活动、校园环境影响等途径,变企业对学生的精神要求为学生自身的精神品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