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49)
2023(6758)
2022(5887)
2021(5618)
2020(4696)
2019(10183)
2018(10107)
2017(17319)
2016(9994)
2015(11760)
2014(11257)
2013(10003)
2012(9174)
2011(8291)
2010(8829)
2009(7996)
2008(7792)
2007(7469)
2006(6540)
2005(5794)
作者
(26440)
(22079)
(21953)
(20764)
(14059)
(10619)
(9925)
(8409)
(8407)
(8060)
(7492)
(7388)
(7177)
(7121)
(6705)
(6655)
(6619)
(6533)
(6504)
(6283)
(5718)
(5438)
(5361)
(5226)
(5114)
(4949)
(4904)
(4901)
(4448)
(4443)
学科
管理(34324)
(31129)
(28981)
企业(28981)
(26813)
经济(26790)
技术(15308)
教学(13425)
理论(13180)
教育(12303)
技术管理(11588)
中国(11411)
环境(9534)
方法(9358)
学法(8449)
教学法(8449)
业经(8315)
(8292)
(8055)
(7909)
(7537)
学理(6418)
学理论(6418)
数学(6390)
(6210)
数学方法(6185)
(6160)
地方(5791)
(5557)
(5307)
机构
大学(136313)
学院(134777)
管理(47154)
(45436)
经济(44230)
研究(42315)
理学(39968)
理学院(39470)
管理学(38586)
管理学院(38332)
中国(28700)
(28671)
科学(26199)
(23801)
师范(23563)
(23070)
(22474)
(20603)
教育(19273)
技术(19006)
中心(18696)
研究所(18584)
(18502)
北京(18406)
师范大学(18392)
财经(17462)
(17352)
业大(17169)
职业(16262)
(15648)
基金
项目(85502)
研究(69719)
科学(67319)
基金(56379)
(47845)
国家(47289)
社会(41291)
科学基金(41256)
社会科(38899)
社会科学(38885)
(38278)
教育(37294)
(30998)
基金项目(29807)
编号(29586)
成果(25687)
自然(24790)
(24450)
自然科(24258)
自然科学(24251)
自然科学基金(23836)
课题(23777)
创新(21556)
资助(21332)
重点(20103)
(19962)
大学(19099)
规划(18616)
(18426)
(18393)
期刊
(54134)
经济(54134)
研究(46017)
教育(43802)
中国(40189)
管理(21805)
学报(20641)
(19443)
科学(17896)
大学(17296)
技术(16966)
(15527)
学学(14285)
职业(12084)
农业(10709)
财经(10161)
科技(9662)
图书(9562)
(9058)
金融(9058)
(8987)
论坛(8987)
(8954)
业经(8677)
高等(7992)
经济研究(7823)
书馆(7330)
图书馆(7330)
技术教育(7099)
职业技术(7099)
共检索到2157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学忠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大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指向,在当前大学普遍存在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需要以更新办学理念为先导,以教学模式改革为重心,以教学评价为保障,整体优化教学环境,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文君  陈海燕  
大学文化是指以大学历代积淀传承的精神为内核,延伸、拓展表现在大学软件与硬件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分为大学精神、大学制度、大学环境三个层次。我国大学由于建立时间晚,加上实用主义的影响,在文化上存在大学精神实用主义化、大学制度行政色彩浓厚、大学环境单调与贫乏等弊端。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尽快建立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大学文化是大学建设的重要使命。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梁莱歆  
认为面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学术失范现象,大学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应承担起对学生学术道德观的培育。指出大学应当树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观念,重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宜过早地把某些评判标准应用在研究生身上,而是为人才创新潜能的培养创造尽可能良好的环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舒辉  
本文在论述企业创新能力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创新能力可分解为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支持创新能力三元结构的基本结构框架,并就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几种主要途径展开了探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白云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命的源泉,文章从主体地位、文化建设、引进消化、人才建设等四个方面分析并阐述了企业如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提出了一条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彭亮  
在区域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必须积极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自主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优化企业管理和组织机制创造自主创新良好的内在环境;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出发,结合技术创新战略和组织机构的优化,确立企业作为区域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努力打造区域以至国际化的自主品牌,构建自主核心技术。还要特别注意区域内企业间技术创新的合作,以及区域企业创新战略联盟的形成。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冯刚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在大学自身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激励、指导和规范大学行为的价值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的独特气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人已对大的学问所体现的德育功能作了精辟的总结。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精神,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与发展,我国当代大学所凝结的科学、民主、爱国、自由和创造精神,已经成为大学德育的优质土壤。在大学精神的滋润下,高校德育之根可以扎得更深,德育之树可以长得更茂。因此,立足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创新德育思路和方法,不断增强德育的实效,是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卫萌  
精神是行动的先导,有了创新精神才可能有创新行动;精神转化为行动的现实就是人们的创新过程或能力;创新精神的大小、强弱决定着创新的力度与结果。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动力、品质和思维等方面培育其创新精神。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学忠  
大学生的创新主要是对前人成果的再认识再创造,它涉及到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就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而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路径,优化教学管理制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制度保障。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苟朝莉  
市场经济时代,职业需求正在从长期稳定的关系型计划就业模式转变到短期动态的交易型心理契约模式。从注重职业忠诚转到强调就业能力,这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挑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就业能力不足。大学应以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在学生就业源动力的激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职业规划引导等方面实现培育创新。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薛波  胡英婕  郭耀煌  
加入WTO后 ,中国企业要尽快确立自己的核心能力 ,而要形成企业核心能力则必须走技术创新之路。目前 ,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必须采取相应对策予以解决。一是要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创新体系 ,并将其作为长期战略来抓。二是要实行政府协调、指导下的市场配置资源制度。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殷艳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匠精神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中,包括了勤奋刻苦的思想境界,也包括了细心钻研的创新精神;既有诚信友善的道德准则,也有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是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最应具备的精神,在此精神的视角下渗透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有着重要作用。文章主要阐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探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曹可  
当前,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培育成为高职院校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文章从队伍建设、外部环境建设、创新模式建设及激励机制建设四个方面展开讨论,阐述了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策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炜  李子彪  康凯  
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创新对经济的驱动作用越发凸显,发展和培育一批创新极对区域创新系统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区域中识别和明确影响创新极培育能力的因素是促进创新极快速发展的重中之重。文章首先给出区域创新极的内涵,并对现有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组成因素的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影响因素的假设。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收集数据,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的研究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组成因素包括产业创新活力、区域知识支撑水平、区域创新极培育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四个方面。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炜  李子彪  康凯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创新极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培育和壮大创新极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多创新极共生的复杂演化系统的观点,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是识别并培育区域创新极。基于此,首先给出区域创新极的内涵,并进一步梳理现有的文献,将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组成因素概括为产业创新活力、区域知识支撑水平、区域创新极培育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四个方面。进而围绕创新极培育能力的组成要素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中东部11个省份的创新极培育能力强弱程度进行排名以及分类。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分析区域间培育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政策建议,并对区域创新极培育的研究以及培育能力的研究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