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94)
- 2023(8963)
- 2022(7386)
- 2021(6617)
- 2020(5050)
- 2019(11490)
- 2018(11189)
- 2017(21023)
- 2016(11507)
- 2015(12710)
- 2014(12894)
- 2013(13017)
- 2012(12618)
- 2011(11959)
- 2010(12423)
- 2009(11414)
- 2008(11401)
- 2007(10413)
- 2006(9732)
- 2005(9129)
- 学科
- 济(61173)
- 经济(61120)
- 管理(30958)
- 业(26348)
- 地方(23870)
- 中国(22987)
- 企(18758)
- 企业(18758)
- 农(15700)
- 方法(15686)
- 业经(13603)
- 地方经济(13380)
- 数学(12835)
- 数学方法(12718)
- 发(12442)
- 学(12156)
- 环境(11539)
- 农业(11228)
- 融(10637)
- 金融(10635)
- 银(10003)
- 银行(9992)
- 行(9829)
- 和(9731)
- 制(9684)
- 资源(9430)
- 财(8752)
- 理论(8637)
- 贸(8473)
- 贸易(8461)
- 机构
- 学院(176737)
- 大学(175518)
- 济(72615)
- 经济(70788)
- 研究(69126)
- 管理(61587)
- 中国(51963)
- 理学(50687)
- 理学院(49900)
- 管理学(49108)
- 管理学院(48742)
- 科学(42926)
- 京(40387)
- 所(35959)
- 财(33136)
- 研究所(32350)
- 中心(30280)
- 范(29337)
- 江(29248)
- 师范(29133)
- 农(27821)
- 北京(26246)
- 财经(25402)
- 院(25035)
- 州(24330)
- 师范大学(23559)
- 经(22753)
- 业大(22669)
- 经济学(22318)
- 省(21610)
- 基金
- 项目(110809)
- 科学(87882)
- 研究(83594)
- 基金(77971)
- 家(67854)
- 国家(67246)
- 科学基金(56974)
- 社会(53991)
- 社会科(51207)
- 社会科学(51193)
- 省(44305)
- 基金项目(41007)
- 划(37584)
- 教育(36739)
- 自然(34226)
- 编号(34136)
- 自然科(33222)
- 自然科学(33215)
- 自然科学基金(32557)
- 发(31284)
- 资助(30562)
- 成果(28581)
- 重点(25871)
- 发展(25485)
- 课题(25291)
- 展(25057)
- 部(23463)
- 国家社会(22470)
- 创(22225)
- 创新(20902)
共检索到2906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范珂
现代社会城市发展非常迅速,区域资源的供给已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速度,导致环境资源的破坏,从现代经济、社会所考虑到的可持续发展性,就应该找到城市发展与区域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谋求区域资源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平衡,实现经济和社会稳定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市发展 区域资源 有效平衡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朱明春
一、不平衡的客观性和平衡协调的必要性关于经济发展中区域不平衡的客观性,以及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出现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的"马太效应",经济学理论和实践都已充分说明,我认为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 要素秉赋及历史基础的差异.包括自然地理条件、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等生产要素,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等多方面,构成区域经济发展初始条件和发展基础的差异.2. 区域经济组织能力、效率和发展中竞争能力的差异.区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等空间结构,区域经济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都直接影响资源配置和转换的效率,从而形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程绪平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集团化及资源的经济问题 1.集团化经济与区域经济合作。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来都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现象造成了不同时期世界经济的不同格局。战后,又在科技变革的推动下进一步加剧。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陆铭 向宽虎
大国发展始终面临着经济增长与区域平衡的双重目标。近十多年来,中国面临巨大的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区域间依旧存在的劳动力流动障碍,建设用地配置和财政转移支付等越来越多地被用于鼓励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其结果是整体经济效率增速放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恶化。这不仅损害了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还孕育着很大的债务风险。在经济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趋势的背景下,要实现人均意义上的区域平衡,有两个选择:一是在劳动力流动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转移资源的"动钱"方式来实现地区间经济总量的平衡;二是消除各种限制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动人"和"动钱"相结合,同时实现经济集聚和人均意义上的区域平衡。文章的政策含义是,通过增强劳动力的...
关键词:
区域平衡 经济集聚 配置效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国柱 马树才
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除了可以增加就业,产生规模经济外,还可以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引入。但是我国区域间对外贸易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不存在收敛性,另外区域贸易差异也是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区域贸易差异 贸易基尼系数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长石 刘晨晖
本文借鉴中心—外围模型的研究思想,采用加权变异系数法测算了地区发展不平衡并进行了空间分解,以确定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来源,而后采用差分GMM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并非是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而是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内部的发展差异;地区发展不平衡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U型关系,说明在样本考察期内的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水平是趋于发散的。据此,本文提出解决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着眼于消除外围中小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的观点与政策主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洵
结构是一个系统,包括三个要素,即整体性、转换规律和自身调节性。由于结构自身调节机制所带来的某种程度的守恒性和封闭性,使结构变化限制在一定的边界之内;一旦调节机制失控或外部强力干预,则可能导致原有转换规律的变更,进而改变原有结构并形成新结构。因此结构是依循一定转换规律而变化的动态整体。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国才
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必须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目前,产业转移、人口转移和财政转移是平衡区域发展的主要路径,这三种路径虽有一定联系,但在理论基础、中间目标与实现机制上又有一定差异。基于三种平衡区域发展路径各自特点,且考虑到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现状,需要对其加以适当整合,以构建人口转移为主、产业转移为辅、财政转移为补充的平衡区域发展综合路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徐滇庆
经济改革中区域经济差距扩大是公认事实。政府可影响经济发展,但不能改变其内在规律。区域经济发展最根本原因来自于区域自身的集聚效应。政策倾斜必然对经济系统造成扭曲。要求中央政府“向中西部倾斜”是不现实的,要求一个公平竞争环境则更为合理、现实。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沿海地区集聚效应吸纳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和人才,并不意味中西部地区受损。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影响。解决经济问题必须用经济手段。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在集聚过程中会加大,但会在继起的扩散过程中得到填补
关键词:
区域经济,集聚效应,扩散效应,政策倾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凡 陈川 杨海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圣云 沈玉芳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指区域之间在发展水平、功能和结构上的时空不平衡性。文献综述分析发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地区经济增长成果指标,另一类是地区间生活水平指标。这两类指标都局限于收入或GDP等经济指标,这对评价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不够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评价应该落到福祉水平层面。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区域发展与时间、空间组成的三位一体,对其研究应从时、空2个维度展开,即将空间维度的静态研究和时间维度的动态研究结合起来。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郑义
本文基于1978—201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包含傅里叶级数的非线性面板SPSM单位根检验方法,考察了我国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在1978—1986年表现出明显的σ趋同,1995—2004年发生了微弱的σ趋同;而2004年之后各地区的金融发展差距逐步拉大,没有发生σ趋同。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整体上不存在随机趋同,但部分区域存在着随机趋同。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约瑟夫·亚普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需要进行经济的再平衡。这直接和全球宏观经济的不平衡有关系,源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之后的进一步扩大。这些不平衡就是当前遇到的美国的项目逆差以及进出口等问题。当然,不同的国家意义不一样。比如说在中国,我们需要增加消费支出的份额。而与此同时,菲律宾投资则非常低,限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龙春涛 宋香荣 梁晓辉
推动西部地区平衡发展对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区域平衡发展的内涵出发构建西部地区平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1-2021年的数据,使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西部地区平衡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11-2021年西部地区平衡发展水平有所提升。在此基础上,使用Dagum基尼系数法对西部地区平衡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1-2021年西部地区平衡发展总体差异在不断缩小;就区域而言,西北和西南地区总体差异也在逐渐缩小;另外,区域内差异是影响西部地区平衡发展总体差异的重要因素。据此,西部地区各省域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平衡发展水平;增强省际联动,缩小省际平衡发展的差距;推进西南地区社会进步,进一步缩小其与西北地区平衡发展的差距。
关键词:
平衡发展 区域差异 Dagum基尼系数法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樊丽明 解垩
转移支付与区域平衡发展是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议题,也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现实关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凸显等一系列矛盾,这显然是当前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瓶颈。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一种区域补偿政策载体,是实现区域间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更是筑牢边疆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的有力举措。但在实践中,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建设仍存在不足之处,在促进均等化等方面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政策预期,由此备受国内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既有研究搭建了转移支付推动区域平衡发展的基本分析框架,重点聚焦于转移支付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地方政府行为以及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并以转移支付的财力均衡效应、地方官员偏好等因素为抓手对内在作用机制做出了进一步的剖析。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在推动区域平衡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整体呈现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长期趋好的特征,对口支援等具有横向转移支付性质的措施更是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但是,转移支付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发挥还有待提升,因此有必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以健全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增强转移支付的精准性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