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91)
2023(9431)
2022(7868)
2021(7096)
2020(5783)
2019(12656)
2018(12163)
2017(22417)
2016(12317)
2015(13674)
2014(13806)
2013(13359)
2012(12406)
2011(11408)
2010(11670)
2009(11334)
2008(11088)
2007(10295)
2006(9357)
2005(8789)
作者
(37068)
(31237)
(31069)
(29755)
(19853)
(14868)
(14129)
(11968)
(11861)
(10998)
(10846)
(10703)
(10354)
(9986)
(9887)
(9841)
(9267)
(9083)
(8925)
(8850)
(7986)
(7717)
(7440)
(7222)
(7074)
(7050)
(6933)
(6743)
(6209)
(6125)
学科
(55894)
经济(55803)
管理(41981)
(35288)
(30194)
企业(30194)
方法(17843)
(16986)
(15437)
业经(15294)
中国(15149)
(14977)
地方(14977)
数学(14170)
数学方法(14012)
(13846)
农业(11726)
(10740)
(9847)
金融(9842)
(9805)
银行(9786)
环境(9503)
(9427)
理论(9269)
(8737)
体制(8507)
地方经济(8369)
(8331)
(8295)
机构
大学(190277)
学院(188633)
(74703)
经济(72906)
管理(67834)
研究(65694)
理学(57507)
理学院(56731)
管理学(55741)
管理学院(55371)
中国(49734)
(40695)
科学(40523)
(38706)
(32852)
(30271)
财经(29794)
中心(29594)
研究所(29503)
(28507)
(27989)
师范(27705)
(26813)
业大(25404)
北京(25255)
(23987)
(23903)
经济学(23844)
师范大学(22567)
财经大学(21946)
基金
项目(124543)
科学(100121)
基金(92114)
研究(91674)
(80295)
国家(79666)
科学基金(68800)
社会(61045)
社会科(57804)
社会科学(57792)
基金项目(48905)
(48548)
自然(43048)
自然科(42023)
自然科学(42010)
教育(41842)
自然科学基金(41228)
(41143)
编号(35995)
资助(35599)
成果(30531)
重点(28755)
(27926)
(27469)
(27218)
课题(26148)
国家社会(26007)
(25866)
创新(24283)
教育部(23683)
期刊
(91871)
经济(91871)
研究(59806)
中国(40384)
(31279)
学报(30870)
科学(28974)
(28289)
管理(27138)
大学(23968)
学学(22503)
教育(21289)
农业(18814)
(17809)
金融(17809)
财经(16424)
技术(15484)
业经(14733)
(14178)
经济研究(13447)
问题(12171)
(10372)
资源(9198)
现代(8960)
图书(8917)
科技(8914)
技术经济(8475)
(8362)
(8357)
(8298)
共检索到2903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斌  曾菊新  罗静  
城乡地域系统的空间组织是经济资源的地域配置和重组过程,企业的区位选择、政府的空间安排及其相互间的空间博弈构成系统空间组织的主要驱动力。城乡地域系统主要是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空间自组织系统,空间行为主体的地理区位选择形成空间扰动,不同区位的空间边际价值是系统空间自组织的序参量,空间边际利润率的变化是系统空间自组织的“无形之手”。最后简要分析了葛店开发区的发展对鄂州市城乡地域系统空间组织的影响。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彬  
城乡差距的扩大除了归结于引起城乡经济发展速度不一致的各种原因以外,还有因为由城市工业化主导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忽略了城市功能的同步完善,致使城乡统筹的公共政策能力被持续削弱,城乡地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有效响应机制从而导致城乡产业空间联系断裂,系统内部自我组织机能逐渐丧失等。通过对苏南地区的研究发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农村只能被动地按照城市发展的需要,根据可输出要素与资源规模的多少,以城市为空间中介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要素市场的制度分割和利益维护机制的缺失,使得当前嵌入到城市发展中的农村经济面临资源加速消耗、要素价格被低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而导致农村工业化动力的减弱和城乡融合成本的上...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田霖  
目前国内有关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城市和乡村的空间联系,而城乡金融地域系统的长期割裂,会造成农村金融和经济的滞后以及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本文采用金融地理学这一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分析方法和理念,探求城乡金融地域系统的内涵、研究范畴及有效耦合机制,拓展了该学科的研究领域,同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借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钟洋  李嘉奇  孙铭悦  李嘉明  路娜  
科学系统地识别乡村地域系统空间结构,进而制定相应的村庄发展战略,对进一步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以湖南省长沙县为研究对象,引入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理论与乡村振兴多级目标构建了乡村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综合引力模型、KMeans聚类、地理探测器和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量化识别长沙县的“乡村振兴极—村镇空间场—乡村发展区—城乡基础网”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长沙县乡村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呈现以城镇核心区为圆心向外围减弱的圈层式分布结构,且空间集聚效应显著;(2)地域间供求关系的密切程度是影响空间联系强弱的重要因素,而立足于因素作用的空间联系强度可以较好地表现区域发展的需求和互补格局;(3)“极—场—区—网”多维分析框架能较好地应用于市区近郊县区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识别与优化,具体确定并划分了11个乡村振兴极、3个村域空间场和7个乡村发展区,构建了基于“极—场—区—网”互联网络的城乡基础网,进一步为推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韩玉刚  焦华富  
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实际,以新型的城乡联动发展理论为指导,从节点优化、通道系统、产业关联、城镇拓展等方面对市域经济空间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组织和梳理,以期在城镇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广大乡村地域进行有效的"涓滴",从而建立起符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城乡经济空间结构。并以芜湖市为实证,论述了在城乡联动发展这一前提下的市域经济空间优化的实现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胤社  
城乡边缘带的人口空间组织孙胤社(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个城市都在进行着经济、人口、文化、技术等多种要素的空间集聚和扩散过程,其中人口是城市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人口运动最能反映这一过程的特征,因而也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自强  李静  鲁奇  
乡村地域系统拥有城市地域无法替代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功能。乡村的发展对国家的经济腾飞和稳定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有效的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保持了区域的生态平衡,同时还具有多样化的居住、社会、文化价值。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城市优先"的倾向,致使乡村地域系统职能的失调和空间发展的失序。主要表现在:乡村经济职能和居住职能的失调;城乡产业空间布局的失序;乡村发展空间的被剥夺。城乡协调发展要求将城市与乡村看作同等重要的地域实体,只有最大程度的发挥城乡的优势才能实现共同发展。明晰乡村地域系统的职能有利于更理性地思考城乡产业布局、乡村整治的方向、乡村职能的外部性以及乡村补贴等现实的政策问题...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雪  董锁成  李善同  
旅游业是一个与空间紧密相连的产业,从地理学角度研究处于一定地域空间的旅游系统形成、演化的过程以及系统结构与功能所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对于推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对旅游地域系统的界定,文章从旅游流空间分布及其集聚扩散、系统空间组织形态、系统演化模式及演化机制等方面对国内外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并提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研究趋向,以期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传钧  
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也是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始终贯彻在地理学的各个发展阶段。从十九世纪末叶兴起的近代地理学发展到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现代地理学,虽然其中心研究课题随着时代的进展而有所转化,但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万变不离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一宗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耿艺伟   李效顺   陈伟强   刘希朝   陈姜全   季海涛  
科学探究乡村地域系统韧性对于重构乡村发展路径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要素支撑力—结构抵抗力—功能适应力”分析框架,以豫东平原区商丘市睢阳区为例,挖掘乡村地域系统韧性特征,进而建立“数理—机理”融合的乡村地域系统韧性适应性类型识别定位方法,甄别系统韧性类型,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影响乡村地域系统韧性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要素支撑力、结构抵抗力和功能适应力指数空间分异明显,存在显著正向聚集性,其中要素支撑力正向空间聚集性最为显著。(2)类型识别发现,优势发展型行政村30个,规模占比为9.74%;稳健提升型行政村67个,规模占比为21.86%;整治改善型行政村88个,规模占比为30.32%;传统控制型行政村118个,规模占比为38.08%。(3)商丘市睢阳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强弱是由多个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政策扶持力度、人均收入和区位优势度是主导因子。同时,在外源扰动和内核驱动的双重作用下,乡村地域系统韧性通过政策调控机制、内生动力机制、区位催化机制和生态约束机制四维驱动差异引致乡村发展路径分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沈山  
概述了江苏区域经济地域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的划分,对建国以来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进行阶段划分:均衡发展战略阶段、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区域共同发展战略阶段和统筹区域发展战略阶段,剖析20世纪90年代以区域分类和轴线发展、21世纪前期以城市圈和产业带为核心的空间组织模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徐梅  
在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包括企业、家庭户和经济个人在内的微观主体经济活动具有地域空间选择性与地域空间依托性,究其原因,一是源于生产要素的区域属性与地域空间活动,二是源于微观主体经济活动收益水平的地域空间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晶  吴绍洪  唐炳舜  
在述评国内外地域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在"生态"框架下进行综合地域系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①生态区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尺度下的生态区都是由不同的生态系统组成,因此生态区的同质性是相对的,导致区划单元界线划定存在分歧。②受基础数据资料精度的限制,指标选取较多考虑是否能够满足数理统计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态学上的意义和作用。③人类活动在生态区中既受到自然因子的制约,也对自然因子产生偏移,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自然、人文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生态区包含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的信息。文中指出掌握自然—人文因子相互作用机制实现自然—人文因子的拟合是综合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运用自然—人文因子空间化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志富  张竟竟  
河南省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区位,不仅要注重自身发展,还应积极争取与邻近省份市县地域的有效对接,合力并举助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顺利实施。首先采用分形理论以及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河南省的地域结构特征,发现城市分布格局以郑州市为中心进行自组织演化,市县分布多沿交通干线,"轴带+圈层"的复合型地域结构显现;然后采用统计分类、城市规模分级方法,分析了河南省的经济、城镇以及交通发展现状,发现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城镇规模序列结构不完善,陆路综合交通网络发达;最后基于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改善河南地域结构的结点优化、轴带组织和面域扩展相结合的系统化空间组织路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谢新  
土地资源的城乡统筹是中国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成渝地票实践为中国以市场化手段统筹城乡土地资源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文对其进行微观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土地流转中,用地额度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但在地票制度设计中被忽视,造成诸多问题和困惑;第二,真正的市场交换应当是所有权的转换,目前的地票交易没有实现所有权交换;第三,完全市场化的土地流转并非一定是最有效的制度设计,现阶段的地票交易可由政府出面定额收购,农民竞标提供;第四,保护农民利益的核心是保障农民的自主选择权,与广受关注的地方政府地票提成无关;第五,当政府扮演多重角色时,须明确区分并分别完成各个角色的任务目标,方可实现制度设计和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