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26)
2023(9016)
2022(7520)
2021(6648)
2020(5261)
2019(12122)
2018(11708)
2017(22109)
2016(11971)
2015(13380)
2014(13466)
2013(13408)
2012(13106)
2011(12344)
2010(12688)
2009(12004)
2008(12062)
2007(11172)
2006(10347)
2005(9916)
作者
(38571)
(31891)
(31820)
(30069)
(20568)
(15455)
(14236)
(12389)
(12370)
(11741)
(11128)
(10751)
(10630)
(10444)
(10341)
(9925)
(9433)
(9389)
(9358)
(9113)
(8269)
(8139)
(7892)
(7641)
(7248)
(7240)
(7111)
(7109)
(6640)
(6416)
学科
(58943)
经济(58878)
(34842)
管理(34528)
(28013)
企业(28013)
中国(19717)
地方(18173)
方法(17442)
(16307)
业经(15329)
(14562)
(13780)
数学(13032)
数学方法(12868)
农业(11632)
理论(11247)
(11073)
金融(11072)
(10984)
(10794)
银行(10764)
(10677)
(10490)
地方经济(10276)
(9749)
贸易(9736)
(9578)
(9290)
环境(9041)
机构
大学(186599)
学院(186284)
(75122)
经济(73433)
研究(71806)
管理(63417)
中国(54291)
理学(52587)
理学院(51878)
管理学(50954)
管理学院(50614)
科学(44459)
(42225)
(38308)
(37085)
研究所(34364)
(33837)
(30992)
中心(30741)
(28587)
师范(28254)
财经(27960)
北京(27712)
农业(26350)
业大(26246)
(25706)
(25235)
(25124)
(23471)
经济学(23027)
基金
项目(111892)
科学(87198)
研究(82914)
基金(78493)
(69423)
国家(68732)
科学基金(57177)
社会(52001)
社会科(49016)
社会科学(49004)
(44921)
基金项目(40116)
(38182)
教育(37885)
自然(35604)
自然科(34704)
自然科学(34693)
自然科学基金(34085)
编号(33545)
资助(32313)
(30434)
成果(29396)
重点(26398)
课题(25495)
发展(24315)
(24220)
(23883)
(23199)
创新(21561)
(21156)
期刊
(98387)
经济(98387)
研究(64484)
中国(45438)
学报(32626)
(32621)
(29591)
科学(29079)
教育(27771)
管理(26826)
大学(24361)
学学(22602)
农业(22148)
(20233)
金融(20233)
业经(16659)
财经(15782)
技术(15651)
经济研究(15574)
(13705)
问题(12799)
(11604)
图书(10207)
(9865)
世界(9448)
(9313)
技术经济(9002)
商业(8957)
国际(8820)
(8793)
共检索到3090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楠  
本文提出了要结合当代社会经济的新变化重新认识剩余价值范畴 ,应把剩余价值视为商品经济共有的范畴 ;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合理内核 ,即 :(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活劳动作为雇佣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 )剩余价值规律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还提出要发展剩余价值理论 :(1)要拓展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的范围 ,扩大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者的概念。 (2 )要正确区分剩余价值分配的性质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实现形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振中  裴小革  
目前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否定该理论的学术价值 ;另一个是一些人将该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 ,从而窒息了该理论的发展路径。因此 ,针对上述挑战 ,本文从 3个方面论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 ,并通过实证分析当今发达国家企业生产和分配制度安排的 4种变化 ,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继续发展的现实依据。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严法善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指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吴易风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一些学者所提出的劳动、资本、土地三种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对这种观点提出的批评,表明这种观点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不相容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晓飞  
剩余价值理论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起初的学者认为剩余价值产生在流通领域,后来重农学派把剩余价值的产生环节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这一转移对剩余价值理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为其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经济学家都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完善与发展,马克思更是把这一理论从经济领域扩展到了政治领域,使剩余价值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完整理论体系,并构成了马克思《资本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前人研究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上,从价值、价值量和使用价值入手,以泥瓦工工资到底应该是多少讨论研究了剩余价值及生产过剩,提出了价值溢价概念,并得出结论:即使消灭了工厂主对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无偿占有的剥削,企业...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彭腾  
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但剩余价值不能离开生产要素而产生。因此 ,并非只有劳动力才有获取剩余价值的合理性 ,其他要素都有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合理性 ,劳动、资本、土地等各种要素在获得工资、利息、地租等必要价值补偿后 ,都可依据其要素贡献份额分享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家并不是因为其资本获得了剩余价值而遭非议 ,而是因资本剥夺了劳动力分享剩余价值的权利而遭非议 ,因此 ,判定分配制度的合理与否 ,关键看其要素红利是否与其要素贡献相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致恒  杨锦英  
张赞洞、李善明两教授撰写的《〈剩余价值理论〉概说》共三册,分别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概说》)。《概说》简炼扼要、通俗易懂,精辟地揭示了原著的内容和实质,有不少新意,是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宝贵资料。本文仅就此书的主要特点,做些概括评介。一、通...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曙光  
进一步深化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对具体劳动的实质及其作用认识不足 ,因而难以揭示出异化性质的分工现象 ,即生产劳动由生产资料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共同完成。与此相适应 ,作者将马克思揭示的剩余价值分为两个部分或两种含义 ,即剩余的交换价值和剩余的价值。只有剩余的交换价值才是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才属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邓子基  
坚持、发展“国家分配论”邓子基财政的本质是财政理论体系的基石。我一直倡导、坚持、发展“国家分配论”。近些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借鉴西方财税理论过程中,有些同志对“国家分配论”再次提出种种“质疑”,甚至“非难”。我国深化经济...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曾小彬  
剩余价值是一个以剩余产品为尺度 ,评价扩大生产与生活消费规模行为的合理性 ,进而规范扩大生产与生活消费规模行为的范畴。决定一般剩余价值量的因素是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与劳动支出总量 ;决定超额剩余价值量的因素是个别先进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幅度和与先进劳动生产率相关联的劳动支出总量。一般剩余价值水平及其变动最终取决于社会的平均知识水平、知识含量及其变动 ;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则在于知识在不同企业间的差异分布。必须保护知识要素所有者的权益并承认其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松龄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劳动价值论,所以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是必须坚持劳动价值论;二是需要改善和拓展劳动价值论的解释力。发展劳动价值论不是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概念,或是提出与劳动价值论相对立的理论和概念。发展马克思主义,改善和拓展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概念的解释力,能够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矛盾新问题,对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等制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种项谭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价值源泉是经济学价值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焦点问题。本文在梳理、反思我国学界关于"什么创造价值"、"什么劳动创造价值"争论基础上,提出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价值本质是劳动交换中人与人的关系;"相互交换的劳动"创造价值;承认商业劳动创造价值并不违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原则;劳动并非与非劳动生产要素平行并列的生产要素之一。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凌云  
当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面临着类似于李嘉图学派解体的危险。要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至关重要的是端正思想方法。在理论与实际出现差距时 ,既不能放弃理论 ,也不能固守和诡辩 ,而必须根据实践修正理论 ;在修正理论时 ,必须采取正确的提问方式 ,不能采取纯粹经济学和“工具主义”的视角 ,而必要从深层次对理论本身进行提问 ;在坚持和发展理论方面 ,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 ,不能采取笼统坚持或否定的态度 ,而必须采取在区分理论本身的不变成分和可变成分的基础上予以辨证扬弃的态度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清  
文章以一般价值理论为基础,依据生产力的作用原理①,把一般价值引入到生产力理论中,形成了生产力的价值理论,通过对生产力价值理论的论述,科学地揭示了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增值现象,即所谓的"剩余价值"的来源,认为系统的功能大于其要素之和的系统增值原理是解释生产力盈余价值②产生的重要理论工具。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周加来  
由于剩余价值是以价值论为前提的,因而,不同的价值论观点造成剩余价值来源的不同认识。有人认为,应坚持剩余价值来源于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剩余劳动,任何其他非劳动要素都不创造剩余价值。也有人认为,剩余价值既来源于劳动要素,也同其他非劳动要素的创造有关,即不能排除非劳动要素在增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特别是高新技术因素。这是因为,剩余价值的载体是剩余产品,而剩余产品量的增加是生产过程中多种生产要素(包括各种非劳动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还有人认为,在当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