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27)
2023(4891)
2022(4191)
2021(4081)
2020(3795)
2019(8958)
2018(9235)
2017(18897)
2016(10489)
2015(11892)
2014(12136)
2013(12313)
2012(11642)
2011(10876)
2010(11406)
2009(11159)
2008(11042)
2007(10148)
2006(9375)
2005(8739)
作者
(32577)
(27131)
(26554)
(25686)
(17097)
(12889)
(12351)
(10454)
(10179)
(9784)
(9166)
(9101)
(8993)
(8774)
(8305)
(8286)
(7927)
(7876)
(7817)
(7689)
(7127)
(6788)
(6550)
(6170)
(6129)
(6076)
(6029)
(5723)
(5530)
(5318)
学科
(50465)
经济(50428)
管理(31732)
(28121)
方法(25728)
数学(23243)
(22936)
企业(22936)
数学方法(22879)
中国(15674)
(11856)
(11525)
(11238)
(10293)
(9127)
银行(9117)
(8837)
贸易(8829)
(8781)
(8620)
业经(8594)
(8154)
理论(7989)
(7869)
金融(7868)
(7866)
地方(7796)
环境(7024)
资源(7002)
农业(6817)
机构
大学(168927)
学院(165808)
(70067)
经济(68599)
管理(62185)
研究(54854)
理学(52765)
理学院(52172)
管理学(51026)
管理学院(50712)
中国(43036)
(36599)
(35158)
科学(33265)
(28923)
财经(27759)
研究所(25892)
(24898)
(24758)
北京(23986)
中心(23675)
(23391)
(22658)
师范(22464)
经济学(22250)
业大(21626)
财经大学(20528)
(20415)
经济学院(20074)
(19071)
基金
项目(99124)
科学(77571)
研究(72032)
基金(71946)
(62216)
国家(61754)
科学基金(52129)
社会(45639)
社会科(43388)
社会科学(43375)
(37982)
基金项目(37036)
教育(34088)
自然(33215)
(32495)
自然科(32287)
自然科学(32279)
资助(31699)
自然科学基金(31695)
编号(29551)
成果(25394)
(22964)
重点(22457)
(21313)
课题(20665)
教育部(19616)
(19384)
人文(18760)
国家社会(18721)
科研(18711)
期刊
(79544)
经济(79544)
研究(53340)
中国(29987)
学报(25883)
(25679)
管理(24040)
科学(23282)
(20215)
大学(19126)
学学(17602)
教育(17395)
(16337)
金融(16337)
财经(15330)
技术(14843)
农业(13466)
(13169)
经济研究(13062)
业经(12306)
问题(12028)
统计(10778)
图书(10100)
(9584)
技术经济(9561)
理论(9223)
(9220)
决策(8564)
实践(8256)
(8256)
共检索到2540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荣朝和  
一、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经济比例这些年我们讨论过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也讨论过农轻重和其他一些比例,但应该承认,社会在多大规模上、用多少资源去实现人与货物的空间位移,是被忽视、而今天却无法回避的社会最基本的比例关系之一。有这样一些数字资料值得引起注意: (1) 解放后我国用于运输业的投资最低年份还不到基建投资总额的10%,最高年份也不过16%;运输邮电基建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80年代平均为1.41%。当年西方国家和后来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在进入经济高速发展之前,运输投资在投资中的比例多数都在20—30%左右,有些甚至更高。在经济起飞阶段,各国基础结构方面的投资一般都占到GNP的10%,运输业...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堃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 在节约型社会的构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节约型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立  钟希余  
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构建资源节约型消费结构。由于受到居民收入、产业结构、消费理念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构建资源节约型消费结构需要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协力完成,通过倡导节约型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配套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制订资源节约型消费政策和运用创新型科学技术来实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荣生  
从资源约束和现状浪费,强调中国提倡节约的必要性;节约的目标是增产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其是否属于节约型主要看它与区域资源组合的吻合度和结构的关联度、协调性;把树立节约意识、面向国土资源、发展农业生态工程和依靠科技进步作为结构建设的四大举措。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应科  
2000年以后,我国逐步进入了资源消费的上升期。以住宅、汽车、家电等消费需求为主的消费升级,对资源消耗增大,依赖性增强,而重工业的比重明显提升,也带动了资源消费的增长。无论是消费升级的拉动,还是工业化进程的驱动,资源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凸现。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资源、能源的节约。本文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节约资源的税收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闫新华  
本文利用建国五十年关于交通运输业的资料数据 ,运用齐次Markov链对我国运输业结构进行了分析。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公孙愚  
交通运输关系国计民生,是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提供社会需要的交通运输产品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为解决政府提供交通运输产品所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借助市场力量,综合利用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及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市场化发展模式。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顾鉴塘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生命线,是联系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是沟通地区、城乡之间以及开展国内外经济贸易、科技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重要环节。它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先导地位。国家经济要振兴,交通运输必须要先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庆琦  赵嵩正  肖伟  
为了应对交通运输需求上涨和能源危机的挑战,有必要挖掘结构性节能潜力。文章选取1988~2008年GDP、各模式运输周转量和能耗量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交通运输结构、能源强度和经济的交通运输依存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并由此建立VEC模型。对VEC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表明,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不仅有利于降低能源强度和经济的交通运输依存度,也对自身进一步优化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这些影响具有长期持续性。鉴于此,提出了促进交通运输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包括:体制改革、模式协作、市场细分和需求管理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同宁  王令丽  
根据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设计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监测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和综合指数方法对全国及各地区2005—2008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进展情况作了测算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在资源节约与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要实现预期目标还需进一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进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陶绪林  鲁涛  周晶  
文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构建交通运输服务指数的方法,以江苏省为例,计算了货运服务指数和客运服务指数,并结合江苏省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GDP指数的变化情况,对上述两种指数进行分析,最后对编制的交通运输服务指数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林原  
随着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兴起,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必然趋势。经济转型期,我国劳动力市场总量性失业压力较大,结构性失业压力日益突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其涵盖领域非常广泛,可吸纳就业人数众多且层次丰富,具有十分明显的劳动力吸纳效应,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经济转型期,在技术进步、需求结构变化、社会分工深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结构不断演化,产业增加值是影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结构演化最重要的因素;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与交通运输、...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雷  刘毅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我国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机制应在坚持集约经济和适应消费的基础上,强调社会生产与消费两者间的平衡和协调发展,欲达此目的,加快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国家宏观指导是保障这一体系机制正常运转的根本条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丁金学  
完善的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是交通强国建设的根本保障。当前,虽然我国交通运输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交通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发展差距,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仍不完善,协调运行机制明显滞后。立足新发展阶段,急需转变思路,准确研判新时代我国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的形势要求与重点方向,坚持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和双向发力,统筹重点领域管理体制深化改革与关键环节运行机制全面创新双措并举,持续渐进式深化与交通强国建设相适应的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交通强国建设及全面支撑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