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89)
- 2023(8779)
- 2022(6956)
- 2021(6111)
- 2020(4570)
- 2019(10467)
- 2018(10075)
- 2017(18930)
- 2016(10233)
- 2015(11269)
- 2014(11534)
- 2013(11702)
- 2012(11538)
- 2011(10995)
- 2010(11440)
- 2009(10794)
- 2008(10511)
- 2007(9863)
- 2006(9315)
- 2005(8544)
- 学科
- 济(55332)
- 经济(55279)
- 业(28573)
- 农(28498)
- 管理(23259)
- 地方(20146)
- 中国(19866)
- 农业(19269)
- 业经(16744)
- 企(16278)
- 企业(16278)
- 发(13136)
- 学(12032)
- 制(11281)
- 方法(11128)
- 地方经济(10277)
- 融(10220)
- 金融(10219)
- 银(10209)
- 银行(10198)
- 行(10022)
- 发展(9980)
- 展(9943)
- 财(9655)
- 土地(9201)
- 农业经济(9104)
- 数学(8713)
- 数学方法(8642)
- 环境(8437)
- 贸(7727)
- 机构
- 学院(160188)
- 大学(156398)
- 济(66209)
- 经济(64606)
- 研究(62575)
- 管理(54550)
- 中国(48809)
- 理学(44488)
- 理学院(43857)
- 管理学(43171)
- 管理学院(42850)
- 科学(37392)
- 京(35538)
- 农(34268)
- 所(32575)
- 财(30862)
- 研究所(29038)
- 中心(28316)
- 江(27665)
- 范(26165)
- 师范(25984)
- 农业(25367)
- 业大(23597)
- 北京(22983)
- 财经(22912)
- 州(22615)
- 省(22461)
- 院(21962)
- 师范大学(20547)
- 经(20450)
- 基金
- 项目(95949)
- 研究(75224)
- 科学(75142)
- 基金(66317)
- 家(57222)
- 国家(56563)
- 社会(48802)
- 科学基金(47182)
- 社会科(45856)
- 社会科学(45843)
- 省(39644)
- 基金项目(34399)
- 划(32576)
- 教育(32421)
- 编号(31941)
- 发(28348)
- 成果(27380)
- 自然(26184)
- 自然科(25458)
- 自然科学(25455)
- 资助(25347)
- 自然科学基金(24939)
- 课题(23612)
- 发展(23438)
- 展(23018)
- 重点(21841)
- 部(20493)
- 国家社会(20019)
- 创(19516)
- 性(19161)
共检索到2727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龙花楼
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特点的相关研究篷勃开展。土地利用形态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核心内容,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影响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形态的概念内涵被不断拓展。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形态概念内涵的发展演变基础上,提出将其分为显性形态与隐性形态两种形式,并以此诠释了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模式,进而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耕地和农村宅基地这两种地类乃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之重要源头。随后探讨了乡村转型发展与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提出未来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研究方向,涉及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格局与地域类型、互馈作用机理与动力机制、资源与环境效应、优化调控模式和途径等方面。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乡村转型发展 乡村地理学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勇 葛江飞
探讨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选取反映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特征的若干指标,对安徽省乡村转型发展特征及土地利用转型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构建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协调评价模型,对安徽省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安徽省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及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结构均发生显著变化,并极大地促进了乡村转型发展;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呈同步增长态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稳定下降,乡村土地利用转型态势明显;1998—2015年,安徽省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之间协调度较低,但不同阶段协调水平较为稳定,总体上由低水平耦合过渡到拮抗再过渡到磨合并呈逐渐优化态势,但与高水平耦合乃至有序协调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针对性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龙花楼 屠爽爽
研究目的:论述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及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论述了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土地利用转型路径。研究结论: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应于不同的区域土地利用形态和土地利用转型阶段,由此必然带来特定的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乡村重构是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关联土地利用转型和乡村振兴的纽带,依托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重构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乡村社会经济重构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行为主体的响应必然带来地域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土地利用形态的转变反过来又作用于乡村重构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实现乡村振兴的土地利用转型路径主要包括重构乡村生产空间实现产业振兴,重构乡村生态空间实现生态振兴,重构乡村生活空间实现组织和文化振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姜凯斯 刘正佳 李裕瑞 王永生 王昱
深入开展乡村地域土地利用变化和聚落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于探究乡村地域系统优化、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延安市碾庄流域为例,基于ENVI和GIS等软件技术,结合Landsat卫星影像、马尔科夫链模型和实地调查,从土地利用转移与交换变化、建筑用地空间转移、社会响应等角度探讨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村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对区域乡村发展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在一系列生态工程措施作用下,碾庄流域生态覆被发生明显改观,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坡耕地及稀疏生态用地转化为林地,其中,林地面积占比由32.34%(2009年)增加至50.88%(2018年);②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延安新城"边缘效应"的影响下,碾庄建设用地呈现向流域的东南和西南方向拓展的趋势,10 a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近75%;③在人类活动的主导作用下,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乡村正在朝着生态化和集约化的方向转型发展。研究结果有望为深入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和优化提供新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谭林 陈岚
科学揭示乡村空间重构与土地利用转型的耦合发展关系,有利于为中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运用文献综述、理论分析阐释二者的耦合机理及驱动因子。主要结论如下:(1)重构乡村空间是对新一轮乡村转型发展要求的积极回应,土地作为乡村地域的关键发展要素,通过其利用形态的多维转化适应不同的空间重构场景。(2)乡村空间重构是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驱力,也为土地利用转型提供不竭的现实需求,土地利用的成功转型是乡村空间重构结果的显著表征,二者交互影响,存在耦合互动关系。(3)空间规划、政策制度、产业结构、利益主体及生态理念的多轮驱动机制共同对其耦合关系施加影响,不同作用机制下的作用效力、方向有所不同。(4)新时代下促进乡村空间重构与土地利用转型耦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全方位探寻土地利用优化转型的多维路径,总体上应立足生态文明的价值位序,以空间规划为约束机制,以产业结构升级为诱发机制,以多方利益协调为保障机制,同时创新土地政策制度机制,从而提高耦合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志飞 朱永乐 喻珍 曹珍珠
开展乡村旅游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在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农村精准扶贫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运用遥感影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PRA(参与型农村调查与评估)半结构访谈工具等方法,深入分析五峰县、英山县、监利县和微山县等案例地乡村旅游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四个案例地的乡村旅游发展和土地利用情况在十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五峰、英山、监利和微山四县中土地利用的强度、功能、布局均发展迅猛,土地利用效益也因此得到了提高。总体来看,乡村旅游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土地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土地利用质量。表明了乡村旅游能够正面影响土地利用变化。本研究结果能够为乡村旅游和土地利用相关理论提供新的参考,为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和旅游用地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土地利用变化 多案例研究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卜炜玮 李婉婷 周伟
我国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与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梳理土地利用研究现状有利于乡村旅游新业态的蓬勃健康发展。利用文献回顾法和归纳法从旅游用地分类体系的探索、土地整治与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用地管理机制、农村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分析已有文献的研究现状。随着乡村旅游发展迈向新阶段,未来的研究不仅要从现有土地制度框架中深入探讨乡村旅游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机制,还要从土地供应根源上分析旅游用地分类的政策可行性以及乡村旅游新型供地方式的可推广性。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土地利用 用地问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蒲金芳 王亚楠 张蚌蚌 卢龙辉 张凤荣 王数
为准确把握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明确二者之间耦合交互作用类型。以江西省万年县为例、村域为研究单元,测度2010—2018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水平,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二者关系,并依据耦合作用关系划分乡村类型。结果表明:1)2010—2018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但乡村发展水平增速高于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空间格局特征各异;2)万年县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耦合关系明显,耦合度和协调度随时间推移发生演变,二者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关联性;3)2010—2018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发展主要类型由相互阻碍型转变为促进与阻碍并存型,这与土地利用多功能增速低于乡村发展水平有关。最后,根据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相互作用的3种耦合作用类型,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宪波 刘琼 陶宇 欧维新
土地是支撑乡村发展的资源载体,以乡村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土地利用功能转型是实现乡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利用1995~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中国及东中西乡村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耦合协调演变特征,并讨论了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结果显示:时间上,1995~2015年全国乡村土地利用社会与生态功能降低,其中社会功能缘于空间承载和就业支撑的持续弱化,生态功能缘于环境净化功能持续弱化;空间上,东中西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呈现明显的空间优弱势差异,具体指东部的就业支撑、环境净化,中部的经济产出、空间承载和西部的食物供给等相较其他地域空间同一功能呈现相对弱势;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功能转型呈现权衡关系,子功能两组(即“食物供给、经济产出、民生保障和生态维持”功能组与“空间承载、就业支撑和环境净化”功能组)呈现组内协同、组间权衡关系;目前,乡村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之间耦合协调度主要处在初级协调阶段,整体上向更高耦合协调程度递进式演化。可通过采用多功能协同转型提升模式,具体可选择动力内生型、环境友好型等路径全面发展中国乡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龙花楼
研究目的:科学解释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及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现状,厘清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对象,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冲突—协调”理论模式,并从三个维度对土地利用转型进行了科学解释: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引起土地系统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土地系统功能的变化,辅以基于格局与过程耦合的土地利用转型调控最终促使土地利用转型的完成。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转型研究自引入中国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可有力支撑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理论化;基于土地系统科学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理论创新可有效解决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所面临的复杂关联及多重因果问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龙花楼
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远未达到优化的水平,农业土地利用的规模不经济等土地利用问题都可通过土地整理加以解决,我国未来土地管理的任务会更多的在"土地整理"方面。我国土地整理的根本任务是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我国地域辽阔,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正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这种区域差异,它将导致在同一时段内含有不同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大多数区域的土地利用形态都要经历一些发展阶段,即经过一段时期的持续变化后,直至与其它类型之间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因此,有关部门在制定有关土地整理的目标、模式及政策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待整理区所处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因为在通常情况下这些阶段是区域发展进程中必须要经历的。然而,通过实施土地整理,调整用地结构,可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区域土地利用转型阶段的转变,同时它也会向土地整理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乔伟峰 柴逸贝 王佳炜 李琛
深入开展典型城郊村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机理分析,对于落实城郊村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探索城郊村转型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南京市江宁区佘村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参与式农村评价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微观视角揭示其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显性与隐性形态转型过程。结果表明:(1)佘村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林地和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商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工矿用地先增加后减少;(2)佘村土地生产功能经历了由农业生产功能向工业生产功能再向旅游业生产功能的转变,生活功能不断加强,生态功能先减弱后不断加强,土地呈现多功能复合化;(3)在资源禀赋、政策制度、市场需求、土地利用主体等因素作用下,佘村形成了当前的村域圈层式布局结构,完成了从生活和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的转型。大都市郊区旅游型乡村经历了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和旅游服务业发展三大阶段,土地利用类型多元化、功能复合化、经营主体多样化程度不断加深。未来要时刻把握乡村内源驱动和城市的外源驱动对土地利用形态的共同影响,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城乡融合。研究结果可为城郊村转型发展提供实证案例和理论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叶剑平
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应该按功能划分而不应该按国有和集体所有的"身份"划分,使得同功能同权同地同价。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有助于城乡资本、技术、信息、土地要素的合理配置,为城市发展提供空间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真正达到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帕累托改进。论文还对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土地制度改进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城乡统筹 土地利用 农村土地市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与不断优化的阶段。同时,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结构的问题层出不穷,譬如,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工业用地比例过大、商服及绿地比例较小,以及用地功能分区不合理等现象。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关系到城乡功能的充分发挥,并将阻碍城镇化进程的有效进行。由此,如何合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日益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公共政策的难点。土地利用结构是区域内部各种空间结构的基础,反映着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状况。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的繁荣,现行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管理机制是否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再知 蔡满堂 许勇太
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粤西南华农场3个时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生产性用地中,斑块类型、斑块数目与面积变化较大。70年代,景观优势度较高,多样性和均匀性较低;80年代,随斑块类型和斑块数量的增加,景观多样性、均匀性显著增加,破碎化指数增大,景观格局发生较大变化;90年代,一些斑块类型逐渐消失,景观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性较80年代有所下降,斑块密度和破碎化指数已降至接近70年代水平。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时序特征看,市场及经济发展政策的倾向性是导致景观格局阶段性变化的根源。
关键词:
乡村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