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57)
- 2023(9841)
- 2022(8113)
- 2021(7401)
- 2020(6412)
- 2019(14200)
- 2018(13565)
- 2017(26376)
- 2016(13954)
- 2015(15752)
- 2014(15498)
- 2013(15393)
- 2012(14402)
- 2011(12964)
- 2010(13624)
- 2009(13438)
- 2008(12655)
- 2007(11408)
- 2006(10356)
- 2005(9932)
- 学科
- 济(51911)
- 经济(51828)
- 业(42776)
- 管理(40795)
- 企(35522)
- 企业(35522)
- 融(29187)
- 金融(29186)
- 银(27545)
- 银行(27520)
- 行(26536)
- 中国(24399)
- 方法(20546)
- 财(19574)
- 制(18011)
- 数学(16694)
- 数学方法(16495)
- 农(13913)
- 业经(13390)
- 务(13172)
- 财务(13145)
- 财务管理(13109)
- 企业财务(12563)
- 贸(11712)
- 贸易(11697)
- 学(11679)
- 理论(11673)
- 易(11458)
- 中国金融(11450)
- 地方(11341)
- 机构
- 大学(200632)
- 学院(197349)
- 济(82708)
- 经济(80858)
- 管理(70475)
- 研究(68369)
- 中国(64552)
- 理学(57738)
- 理学院(57146)
- 管理学(56245)
- 管理学院(55890)
- 财(46828)
- 京(42580)
- 科学(38164)
- 财经(35663)
- 所(34491)
- 中心(34443)
- 江(32335)
- 经(32233)
- 农(31835)
- 研究所(30598)
- 北京(27488)
- 经济学(27090)
- 州(26763)
- 财经大学(26732)
- 银(26717)
- 融(26074)
- 银行(25669)
- 金融(25594)
- 业大(25532)
- 基金
- 项目(119344)
- 科学(93386)
- 研究(89276)
- 基金(87167)
- 家(75602)
- 国家(74889)
- 科学基金(63591)
- 社会(57297)
- 社会科(54340)
- 社会科学(54325)
- 省(45221)
- 基金项目(44199)
- 教育(40768)
- 自然(39721)
- 划(38949)
- 自然科(38775)
- 自然科学(38761)
- 自然科学基金(38084)
- 资助(36735)
- 编号(35542)
- 成果(31702)
- 重点(27502)
- 部(26995)
- 课题(25630)
- 发(25444)
- 创(25128)
- 性(24691)
- 国家社会(24032)
- 教育部(23653)
- 创新(23522)
共检索到3310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倪克勤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高明华 赵峰
现行的关于国际金融危机产生根源的观点多达十几种,然而,鲜有研究从治理风险角度来诠释金融危机的成因。本文从更微观的公司治理视角来解读金融危机,结合一个治理风险的分析框架,将金融危机演变过程划分为:治理风险累积、治理风险放大和治理风险爆发三个阶段,系统阐述了金融危机爆发的作用机理,并着重分析了内部和外部治理风险的累积。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治理风险 微观剖析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杨辉 杨丰
现代金融危机破坏性之所以越来越强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紧耦合度越来越高,由此导致各类风险的相互作用、相互加强,并最终导致系统风险的形成。该文基于工程学视角描述了这一机制的演变过程及其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并提出松弛金融系统紧耦合性的相应建议。
关键词:
紧耦合 流动性 正常事故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剑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一年有余,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首的救援仍在继续,然而东亚各国依然笼罩在危机的阴影之下。包括IMF在内的许多人对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战略纷纷提出批评。历史总是这样,当金融危机爆发时,人们总是一味的指责借款国。...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雷曜
文章回顾了国际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四次冲击,指出作为衡量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压力和交易对手风险的指标——Libor-OIS,对于市场冲击具有较为敏感的反应。为进一步完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促进货币政策效力,应明晰市场利率的风险构成及其变化,关注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重视交易对手风险的识别,由中央银行开发处置交易对手风险的工具,并改善Libor等报价利率的定价机制。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梁芹 陆静
本文采用2000-2012年欧元、澳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等五种货币的汇率数据研究了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风险传染效应。研究表明,在金融危机期间各汇率市场都出现大幅波动,且多数汇率市场样本对中,均存在由共同冲击的结构性传导机制的改变而引起的影响系数的变化。在高波动状态和低波动状态下,共同冲击的影响系数不成比例地改变,表明各汇率市场样本对之间存在一定的传染效应。部分汇率市场样本对中,共同冲击的结构化传导机制未发生改变,系数的变化仅仅是由于冲击的强弱程度而导致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车亮亮
道德风险作为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一种典型的损人利己行为。在本次危机中所有金融主体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都不惜践踏法律、背弃金融伦理和突破道德底线,忽视了风险的防范和责任的承担以致危机的发生。而"经济人"过度逐利、金融信息的不对称、合同的不完全及其实施障碍是引发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法的创新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道德风险治理,秉持效率与安全并重的价值理念,建立有效的系统性风险管控机制,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特别保护,建立权责一致的金融法责任制度,惟此才能有效防止道德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发生。
关键词:
道德风险 后危机时代 国际金融法 创新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剑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一年有余,以IMF为首的救援仍在继续,然而东亚各国依然笼罩在危机的阴影之下。包括IMF在内的许多人对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战略纷纷提出批评。历史总是这样,当金融危机爆发时,人们总是一味的指责借款国。然而事实上,...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主父海英 白钦先
金融的本质属性(自然垄断倾向、弱公共品性质、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极易导致金融负外部性问题,即金融产品的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出现风险外溢效应。以前的研究重在微观金融外部性,而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宏观金融负外部性更值得关注:利益集团的成本外化、弱势美元的风险转嫁、政府创租以及救市的全球性负面社会效应。全球化的金融市场及其国家化的主宰者是宏观金融负外部性产生的制度根源,只有通过适当考虑对方的利益的国际合作、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世界各国才可能摆脱被动的"金融负外部性承受者"的身份。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马广奇 马丹
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助推器,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风险投资业赖以生存的金融环境受到破坏,对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本文在论述金融危机对风险投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金融危机下中国风险投资业发生的新变化。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风险投资 高新技术产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吕政
山东大学杨蕙馨教授长期从事产业组织和企业成长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她的新著《产业组织与企业成长——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考察》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于2015年4月出版。该著作系统论述了加速集中与破除垄断、国际生产网络优势构建、标准竞争与产业安全、产业升级与信息化、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与社会责任等问题。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纵观全书,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特色鲜明。(1)定位准确。准确定位不仅针对研究对象,样本区间、研究目的、读者群体等也都包含在内。新著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韩龙 许明朝
在过去数十年里,数量金融革命产生的模型在为金融机构提供衡量和控制风险工具的同时,也使许多国家的监管者将防控金融风险之重任托付给金融机构的模型,新巴塞尔协议还将规制资本的确定以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实行"外包"。这场金融危机宣告了这些风险模型的失败。究其原因,这些模型存在着设计缺陷和实施缺陷。风险模型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作为模型基础的假设存在缺陷,风险模型在进行预测时做出了不切合实际的假设。此外,人们在实施这些模型时也存在误差,如输入风险模型的信息有误等。故对风险模型做出的预测宜作为风险管理的参考,而不宜作为圭臬,金融监管机关更不宜以此推脱监管责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强
本文深入剖析了2007年起始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必然性及其根源,述评了各主要经济体出台的应对政策,并从七个方面分析了这些政策措施对后危机时代的影响。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为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提供了前车之鉴,文章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十条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 应对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黄妍
2007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大规模的CDS合约交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放大了实际风险。然而,也不能完全否定CDS产品在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繁荣,尤其是有效对冲风险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已出现了引人CDS的相关研究。本文以欧美危机为鉴,就完善CDS市场监管,以及国内引入CDS类似的产品后如何把握好金融监管与市场繁荣之间的平衡进行了相关思考,以期及早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实现市场的良性发展。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张健 蒲姝
1994-1997年,我国外汇储备大约每年增长300亿美元左右,年增长率超过两位数。1998-2000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量明显减少,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速减缓,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