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87)
2023(6822)
2022(5577)
2021(5002)
2020(4234)
2019(9107)
2018(8604)
2017(16832)
2016(8843)
2015(9916)
2014(9745)
2013(9673)
2012(9103)
2011(8268)
2010(8829)
2009(8702)
2008(7844)
2007(7107)
2006(6412)
2005(6185)
作者
(25302)
(20511)
(20510)
(19494)
(13135)
(9947)
(9522)
(8029)
(7842)
(7355)
(7131)
(7086)
(6800)
(6676)
(6478)
(6431)
(6134)
(5981)
(5909)
(5746)
(5321)
(5041)
(4935)
(4922)
(4712)
(4682)
(4592)
(4321)
(4161)
(4137)
学科
(39445)
经济(39411)
(27265)
金融(27263)
(24009)
银行(24003)
管理(23719)
(23383)
(22429)
(18784)
企业(18784)
中国(18692)
地方(14176)
方法(13027)
(12008)
(11640)
中国金融(11025)
数学(10739)
数学方法(10596)
业经(9134)
(8440)
(8149)
贸易(8139)
(7914)
(7843)
理论(7717)
(7628)
财务(7609)
地方经济(7590)
财务管理(7588)
机构
大学(127325)
学院(126809)
(54108)
经济(52853)
研究(44572)
中国(42833)
管理(42727)
理学(34942)
理学院(34457)
管理学(33904)
管理学院(33653)
(28708)
(26952)
科学(25239)
中心(22724)
(22485)
财经(22237)
研究所(20067)
(19993)
(19884)
(19179)
银行(18394)
经济学(18242)
(18184)
(18097)
师范(18049)
金融(17790)
北京(17357)
(17194)
(17177)
基金
项目(77426)
科学(61151)
研究(59779)
基金(55758)
(47657)
国家(47263)
科学基金(40164)
社会(38787)
社会科(37022)
社会科学(37014)
(30286)
基金项目(28705)
教育(26717)
(25648)
编号(24324)
自然(23294)
自然科(22728)
自然科学(22724)
资助(22384)
自然科学基金(22278)
成果(21164)
(18533)
重点(18363)
课题(17548)
(17111)
国家社会(16464)
(16463)
(16145)
创新(15496)
发展(15424)
期刊
(61505)
经济(61505)
研究(43727)
(32489)
金融(32489)
中国(26686)
(22482)
学报(18524)
科学(16301)
(15508)
管理(15441)
教育(14485)
大学(14391)
学学(13443)
财经(12424)
(10609)
国际(9676)
农业(9656)
经济研究(9607)
技术(9581)
(8640)
业经(8268)
问题(8266)
理论(7336)
实践(6637)
(6637)
图书(6021)
世界(5980)
(5857)
论坛(5857)
共检索到210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郭华春  
2008年金融危机再次引发了理论和实务界对软法性质金融监管功能定位的关注。软法为回应金融监管领域的技术/政治需求而具有了跨国传播之功能,并成为国际金融监管规范的主要形式。此类规范的创制存在被"金融利益集团"主导之迹象,但软法本身并非引发金融不稳定的因素。软法在功能上应该(并能够)通过程序性机制塑造"讲理"的环境氛围,提升公众参与金融监管的技术能力并进而促进国际金融监管领域的协商民主。此种功能定位反映了当前国际金融监管规范体系变革的可能路径。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晓洁  
各国金融实践的发展证明,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准入、退出的监管并不总是有效的。中央银行执行金融监管职能过程中存在着监管误区——监管的滞后、监管的宽容及作为最后贷款人导致的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因此,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央银行的监管行为以及在金融监管中的地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立群  
金融业内在的特性决定了中央银行必须对金融机构的准入、退出实施监管。但各国金融监管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央银行的监管并不都是高效率的监管 ,而它的行为缺陷引致的监管误区导致监管的失灵。鉴于此 ,要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 ,应当合理规范央行的行为 ,走出监管的误区 ,提高监管的效率。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马敏周  王远洲  
伴随经济转轨,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由统一监管发展为现在的分业监管。200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即"一行三会")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分工合作的金融监管体系正式确立。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分工合作的金融监管体系有监管专业化优势,监管主体之间权责明确,有利于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化水平,突出监管重点,提高对金融细分行业的监管效率,总体上是有效的。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启清  
对于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监管,学术界一直有着两种不同的取向:监管竞争和监管合作。本文试图通过一个两国博弈模型来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寻求理论上的支持。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发现在一次博弈的假设下,两监管方的博弈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在更为符合现实的无限次重复博弈中,我们证明了(合作,合作)策略是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也就是说,在长期中,合作策略将是博弈方最优的策略选择。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郑慧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加强金融监管。危机以来的历次G20峰会及国际论坛,各方都聚焦国际金融监管并达成了一定共识。本文在介绍国际金融监管新举措的基础上,对美国、英国、欧盟等提出的监管方案重点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提出全球加强金融监管的背景下,保障我国金融安全的几点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葛军  于永彤  
随着核心算法的突破、计算能力的迅速提高以及海量互联网数据的支撑,人工智能(AI)在产业应用上取得了质的飞跃,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及应用正处于爆发期。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在2017年7月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描绘了未来十几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宏伟蓝图,将人工智能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层面系统布局。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温树英  
金融监管国际化是金融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巴塞尔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和欧盟在监管国际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其缺陷也是不言而喻的。以完善各国的国内监管制度为基础 ,建立区域性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尝试建立统一的监管组织 ,是金融监管国际化之现实选择。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潘英丽  
本文从沪港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和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目标出发,分析了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各自功能定位、发展战略以及相互之间协调发展的机理。在人民币资本项下完全可兑换之前,上海的战略定位是建成综合功能健全、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国内金融中心,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面临重大的战略转型,即从目前主要为内地经济提供涉外金融服务转向为东南亚国家提供离岸金融服务。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熊平安  
金融监管失误被认为是本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危机爆发后不久,美国就着手研究金融监管改革事宜,新政府上任后,金融监管改革步伐显著加快。英国和欧盟也不甘落后,相继提出各自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本文通过比较美国、英国和欧盟金融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万泰雷  李松梁  黄鑫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在危机后出现新特点,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迈入新阶段。在此背景下,中国亟须深度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以应对金融话语权缺失、外国政策溢出效应和开放性政策推进带来的各类挑战。未来中国应把握和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以区域合作和"金砖合作"为突破口,重视与国际自律组织和智库的合作,增强跨境监管合作能力,在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平台上发出声音、制定标准。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晓朴  冯晓岚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监管缺陷,美欧等国相继推出了多项重大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正一步步从理念转化为法律,从口号转化为行动。随着监管改革的不断深化,方案实施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已成为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于维生  张志远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探究国际金融监管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指出中国在这一历史契机中政策的选择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国际金融监管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在国际金融监管过程中金融监管主体的策略选择问题。模型求解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国际金融监管中,金融监管主体注重短期利益会选择监管竞争策略,注重长期利益则会选择监管合作策略;由于很难改变多数监管主体追求短期利益的现状,致使在国际金融监管过程中"囚徒困境"问题依然存在;中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应该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促进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国际金融监管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兆星  
2008年9月全面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还没有结束,全球金融体系的功能仍未完全恢复。自危机以来,国际范围对这场危机的全面反思以及关于金融监管改革的讨论广泛而深入,并已经在各个领域推开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这些改革必然对国际金融格局及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本期开始,本刊推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系列谈"专栏,连续刊发由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委员王兆星撰写的系列文章。这一系列文章,将重点讨论九个领域的问题,包括巴塞尔委员会主导的资本、流动性及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改革方案,金融稳定理事会重点关注的影子银行和金融衍生品监管,世界主要国家正在探索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金融分业混业模...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何帆  
2010年5-6月号的《外交》杂志中发表了马克.莱文森(Marc Levinson)的一篇文章,谈到在金融危机之后,尽管国际金融监管合作越来越流行,但是,在很多时候往往是在帮倒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