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340)
2023(21555)
2022(18378)
2021(16930)
2020(14357)
2019(32803)
2018(32429)
2017(62030)
2016(33578)
2015(37746)
2014(37569)
2013(36896)
2012(33994)
2011(30619)
2010(31013)
2009(29142)
2008(28568)
2007(25733)
2006(23088)
2005(20911)
作者
(97546)
(81448)
(80857)
(77131)
(51985)
(38682)
(36615)
(31726)
(30943)
(29245)
(27643)
(27398)
(26247)
(26095)
(25369)
(24902)
(24059)
(23637)
(23425)
(23289)
(20445)
(20057)
(19755)
(18880)
(18214)
(18080)
(18060)
(17871)
(16371)
(16021)
学科
(150698)
经济(150507)
(110815)
管理(109807)
(97799)
企业(97799)
方法(61272)
数学(50160)
数学方法(49479)
(41927)
(40105)
业经(38851)
中国(36724)
(30808)
(30609)
地方(29530)
(27786)
财务(27694)
财务管理(27641)
农业(27431)
理论(26508)
企业财务(26237)
(24261)
技术(23757)
(23396)
(22752)
贸易(22735)
(22002)
(21990)
银行(21945)
机构
大学(486833)
学院(486403)
(201027)
经济(196859)
管理(188723)
研究(163222)
理学(161396)
理学院(159624)
管理学(156787)
管理学院(155881)
中国(125051)
(103873)
科学(98406)
(96956)
(82234)
(79644)
财经(76069)
(74618)
研究所(73992)
中心(73435)
业大(70116)
(68939)
北京(65478)
(63164)
师范(62544)
农业(62181)
经济学(61199)
(59039)
(58849)
财经大学(56130)
基金
项目(318374)
科学(251069)
研究(234464)
基金(231453)
(200879)
国家(199143)
科学基金(171785)
社会(149040)
社会科(141091)
社会科学(141053)
(124105)
基金项目(121196)
自然(110401)
教育(108333)
自然科(107824)
自然科学(107797)
自然科学基金(105871)
(103695)
资助(95397)
编号(94847)
成果(78272)
重点(71227)
(70518)
(67429)
(66895)
课题(66072)
创新(62102)
国家社会(61516)
教育部(60912)
科研(60332)
期刊
(233622)
经济(233622)
研究(149784)
中国(97547)
(79291)
学报(76138)
管理(76113)
(73824)
科学(69582)
大学(58890)
学学(55436)
教育(55074)
农业(50121)
技术(45190)
(44319)
金融(44319)
财经(39838)
业经(37105)
经济研究(36785)
(34332)
问题(29813)
(27864)
技术经济(25878)
(23278)
图书(22560)
现代(22550)
统计(22405)
(22281)
理论(22231)
世界(22147)
共检索到7417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刘凤义   计佳成   冯志轩  
本文旨在研究一个在中国经济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中国国有企业的利润是否来源于其垄断地位。文章利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重视经济循环和再生产的特点,创新性地使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线性生产分析框架,测量了行业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偏离程度的指标,该指标能够将行业置于国民经济的分工和循环过程中,在控制再生产过程中技术因素的条件下衡量不同行业利用垄断权力获取垄断利润的程度,以此考察国有企业占比与行业垄断利润的关系。本文将中国的情况同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在内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对比,发现中国国有企业占比较高的行业,相比于美国和日本,其获取垄断利润的程度更低,而与德国和法国获取垄断利润的程度类似。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中国数据为基础建立计量模型对国内国有企业占比与行业垄断利润获取的关系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不仅没有通过自身垄断权力获取垄断利润,而且压低了本行业的产品价格,通过低于均衡价格的市场价格补贴了非国有企业,通过较低的价格水平提高了其他企业的利润。从国民经济整体循环看,国有企业不仅不存在依靠垄断利润“与民争利”问题,而且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更好的积累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宋冬林  郭建辉  
我国大型互联网企业当前大举进军金融领域,深入拓展金融业务,其经营活动金融化日益显著。作为私有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资本的逐利性使其对开展金融业务实现金融化改造有着狂热的渴求和不竭的动力,这也构成了其金融化的动因和本质。通过金融化活动,大型互联网企业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诸多挑战与困难。因此,进一步规范和监管大型互联网企业金融化行为,预防和隔断技术风险、垄断风险和监管风险,对保障金融平稳安全运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帮喜  刘充  赵峰  黄阳华  
现有文献对收入分配调整、经济结构变动和宏观效率提升三者之间的关系鲜有系统性研究。本文将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拓展为由固定资本、一般性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组成的"马克思—斯拉法"型三部类结构表,并利用中国1987—2015年的投入产出表,刻画投资驱动型增长下收入分配与宏观效率之间的关系。文章测算了中国经济的工资—利润曲线,再根据实际与潜在收入分配结构之间的偏离度,评价了中国宏观效率提升的空间。结果表明,利润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符合马克思的理论预测;利润率的下降主要归因于外延式增长方式下固定资本投资快速增长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宏观经济效率的分析表明,在传统增长方式之下,改善宏观经济效率的空间极为有限,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孟捷  冯金华  
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理论是在假设再生产均衡的前提下讨论的。在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流行的"置盐定理"(OkishiO TheOrem)也建立在该假设之上。本文则从资本积累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再生产失衡的立场出发,构建了一个新的解释平均利润率变动的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平均利润率变化是由技术进步、实际工资和产品实现率这三个因素决定的。如果在计量分析中能有效地解决这三个因素(尤其是产品实现率)的经验度量问题,则该模型也可为解释经济周期和危机的经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唐永  张衔  
本文利用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考察了中国制造业的就业结构演变趋势,发现中国制造业也出现了就业极化现象。技术进步被认为是导致就业极化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模型的基础上,将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细分为一般生产资料生产分部类和机器人生产分部类,构建了一个扩展的两大部类模型,分析技术进步的就业极化机制。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既可以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导致就业极化,也可以通过压低工资率促使就业极化。来自中国制造业的数据为就业极化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进而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正确性。但是,在就业极化过程中,部门之间的技能障碍使低技能劳动者无法进入高技能部门就业,影响了劳动者就业升级和产业升级。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丁为民  
新制度经济学家虽然揭示了若干有助于认识资本主义企业本质和规律的经济特征,但由于产权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的缺陷,他们不可能科学地说明资本主义企业的起源、本质和经济意义;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能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刻、系统和一致的说明。马克思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在不对称的所有制关系的基础上说明劳动力成为商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凤义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理论研究方法上存在三个方面本质区别: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把劳动者仅仅作为生产要素研究;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是以“历史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把劳动者既看作生产要素,又作为生产主体来研究。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只研究生产一般,因而使用价值(即效用)范畴是其研究的核心;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不仅研究生产一般,更注重研究生产的具体社会形式,因而把价值范畴作为研究的核心。西方经济学用个体主义方法,把生产理论仅仅置于微观领域来研究,致使其理论体系在微观与宏观上形成脱节;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运用唯物辩证法,在宏观和微观的有机联系中研究资本主...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胡莹  
虽然马克思没有系统地对经济危机作过专门分析,但其文本中的相关论述却是非常丰富的。马克思的这些零散且角度不同的分析,被后人所发展、引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危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早期发展中,曾出现"消费不足论"和"生产过剩论"之间的争论。争论的本质在于,危机究竟只是偏离市场均衡常态的现象,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危机理论力图证明,危机不是供给和需求的暂时失衡,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一种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危机理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维度,放在当代经济学的语境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王玥蕊  
数字经济时代下,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效能的必然选择,而构建数字资产正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操作。通过对数字资产进行系统性论述,提出数字资产是数据生产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一观点,并基于此分析数字资产的特征与构建过程。随后,具体探讨了数字资产如何作用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进而揭示了数字资产构建是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策,也是实现经济循环畅通的实然之举。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玉林  
关于劳动者参与企业治理的研究,在西方经济学范式框架内,一般是从员工持股、参与式管理、分享经济、利益相关者治理、合作经济和人力资本参与等方面进行的,员工持股、参与式管理和分享经济分别是所有权、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劳动者参与;而利益相关者治理、合作经济和人力资本参与则是劳动者对三种权利的全面参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自由人联合体、工人自治、劳动雇佣制、劳动者参与等几个方面,前三个方面描述的都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企业治理模式,即劳动者治理;后者则立足于当代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在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共同治理的企业中,力图探索劳动者参与企业治理的现实机制和途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谢作渺  杨惠婷  王建文  
信仰是对理论的高度信服,从而成为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国有企业高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做事准则,对企业绩效会产生积极影响。国有企业高管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为企业家精神,外化为企业文化。本文通过调查分析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的完全中介作用而影响企业绩效。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杨天宇  刘国鹏  
本文在整理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基础上,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给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与现代西方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信贷渠道相比,马克思科学地区分了货币在经济正常增长时期和经济衰退时期不同作用的区别,而且指出经济衰退期的主要问题不是新投资需求的不足,而是存货投资如何实现的问题,所以货币扩张的主要作用不是促进新增投资,而是实现存货投资的市场价值。最后论文通过对中国宏观调控实践的实证分析,证明马克思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西方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乔晓楠  王璟雯  
本文在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RBC模型,并以此来探讨社会再生产视角下的经济周期特征。研究发现,两大部类的技术进步冲击对劳动配置与经济波动的影响截然不同。任何一个部类的技术进步都将引导劳动更多地配置于该部类之中,同时也将改变两大部类的产出量,并进一步引发社会再生产结构的变化。伴随着上述过程,两大部类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价值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价值总量、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相应变动。此外,本文还对反映剥削程度的劳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模拟发现劳资关系的变化将显著改变经济周期在波动性、协动性以及粘持性等方面的特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孟捷  冯金华  
本文试图把演化经济学的观点,即以组织知识生产的专有性为中介,不同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或不同的生产方式来生产属于一个部门的产品,纳入马克思的理论。在此基础上,会形成一个与马克思的模型不同的部门内竞争的动态层级结构,部门内竞争也相应地转化为不同企业之间以各自产品的性价比为前提的市场份额竞争,即代谢竞争。本文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部门内竞争的动态层级结构的模型,探讨价值规律在这种竞争结构里得以实现的新形式,并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定义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同一部门内的企业之间可能存在的不同类型的代谢竞争关系。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新刚  王启慧  郑宇博  
我国正处于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不同的改革方案。党和国家多次倡导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本文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视角,基于全球背景和我国国情来考察我国的汇率市场化改革路径。本文认为我国在推进汇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应遵循渐进性、张力性和动态平衡性原则,最终达到既能利用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正面效应,又能避免其负面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