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38)
2023(10323)
2022(8865)
2021(8309)
2020(7136)
2019(15915)
2018(16033)
2017(29758)
2016(17040)
2015(18987)
2014(19364)
2013(18439)
2012(17223)
2011(15424)
2010(16456)
2009(15755)
2008(15227)
2007(14032)
2006(12422)
2005(11534)
作者
(49482)
(41115)
(40996)
(39053)
(26529)
(19526)
(18535)
(15874)
(15516)
(14989)
(14252)
(14128)
(13476)
(13259)
(13161)
(12543)
(12105)
(12039)
(11874)
(11782)
(10503)
(10206)
(10197)
(9720)
(9369)
(9231)
(9105)
(9099)
(8443)
(8255)
学科
(62854)
经济(62745)
管理(53745)
(44614)
(39157)
企业(39157)
方法(27895)
数学(23049)
数学方法(22580)
(21165)
中国(18093)
(18035)
(16468)
(15532)
业经(14143)
(13462)
理论(13291)
审计(12248)
(12027)
金融(12019)
(11792)
银行(11761)
(11296)
(11286)
财务(11241)
财务管理(11168)
企业财务(10623)
地方(10530)
技术(10324)
(10030)
机构
大学(246766)
学院(243031)
(92933)
经济(90705)
管理(88461)
研究(83059)
理学(75361)
理学院(74433)
管理学(72769)
管理学院(72302)
中国(63599)
(53378)
(51396)
科学(50839)
(43359)
(39457)
财经(39185)
(39134)
研究所(38565)
中心(37268)
(35331)
业大(34226)
(33728)
师范(33362)
北京(33228)
农业(30883)
(30807)
(29753)
财经大学(28905)
经济学(28771)
基金
项目(156559)
科学(123347)
研究(115058)
基金(113594)
(99394)
国家(98589)
科学基金(83703)
社会(72732)
社会科(68782)
社会科学(68763)
(61147)
基金项目(58671)
教育(54938)
自然(53565)
自然科(52307)
自然科学(52292)
(52085)
自然科学基金(51335)
资助(47088)
编号(46399)
成果(41425)
重点(36089)
(35586)
课题(34102)
(32727)
(32286)
(32130)
教育部(30683)
创新(30281)
(30066)
期刊
(107775)
经济(107775)
研究(76835)
中国(57717)
(43560)
学报(41018)
(36495)
科学(36004)
管理(34633)
教育(32698)
大学(31410)
学学(29323)
农业(24198)
(22361)
金融(22361)
财经(20760)
技术(20702)
(17779)
经济研究(16853)
业经(15419)
问题(14122)
(13136)
(12602)
统计(12070)
图书(11677)
财会(11356)
会计(11279)
技术经济(10888)
(10794)
科技(10778)
共检索到3796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相森  
国民政府时期,基于国家审计为财政司法监督的定性,国家审计制度基本按照审计机关超然独立、自上而下垂直领导的思路构设。在中央设立审计部,在地方设审计处及审计办事处,并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地方机关的审计。这种由中央审计机关垂直领导、全面管理下级审计机关、统一负责全国审计事务的审计体制有利于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增强审计权威,提高审计效率。以史为鉴,当前我国地方审计制度改革应当理顺中央与地方审计机关的关系,构建自上而下、集中统一的审计体制。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冯海波  
"营改增"对现行地方税体系造成冲击,形成了加快地方税改革的倒逼机制。本文通过对国民政府时期地方税建设过程的回顾和总结,指出当下我国地方税建设应着力解决的四个问题并做出回答,即财政级次与政府级次的关系、地方财政的重心在哪里、税源划分方式如何选择、主体税种如何安排。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柳靖  王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教育宗旨和方针中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法规和多起职业教育议案,确立了职业教育制度,形成了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三者有机结合的较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发展对我国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柳靖  刘冬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通过了专门的职业教育法规和多起职业教育议案,形成了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三者有机结合、较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指导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发展对当前职业指导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齐海鹏  
本文分三个时期阐述了国民政府分税制财政体制建立和调整的情况,对每一次变化大体分析了调整的原因、主要内容和利弊。并对这一发展演变的历史作了概括性的总结,肯定其制度演变的现代化趋势和进步性,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许德雅  
从历史演变的视角考察了国民政府时期学位制度本土化、"中国化"的过程,从中研究探讨了学位制度与高等教育近代化转型、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留学生和教会大学在这个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宜春  
垂直管理是我国上下级管理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作为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这个现象在中国有不断被强化的趋势。文章认为,为规范垂直管理工作,一要合理划分上下级权限,调动两个积极性。二要设置合理的垂直管理体系,加强对垂直部门的管理。三要转变政府职能,实施科学的干部考评体系。四要推行扁平化治理,扩大下级、基层政府的自主权。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尹红群  
省县财政关系是地方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抗战前期,地方财政体系重省薄县,形成省县财政统筹体制,削弱了县地方财政的扩张能力。省统筹下的财政紧缩政策与县政的实际扩张,造成县地方事权与财权之间的深刻矛盾,事权与财权的矛盾反映了地方财政体系的利益分配问题,集中体现在省与县的财政关系上。县与省之间矛盾的扩大,成为1941年国民政府国家财政系统改制的内在动力。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慧宇  
将国家财政划分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 ,确定两者的财政收支范围 ,是西方现代财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晚清之后 ,这一思想传入中国 ,1 92 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希图通过这种手段来整理财政 ,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最高准则。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央地方税的划分准则虽不十分妥善 ,但已具备了现代财政制度的外壳 ,是中国财政史上一大进步。在实践中 ,这一政策因中央、地方有着完全不同的利益要求 ,其效果并不理想。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宋维明  
日本政府导向型的经济体制曾经创造了日本经济发展的亚洲奇迹,但是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日本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的“疲劳”正在显现,严重阻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复苏,这一现象对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一定启示。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罡  
略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高等教育立法李罡中华民国自1912年成立至1949年覆亡的38年间,正式制定和公布了许多种教育法规,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纵向和横向的教育法规体系。本文主要选取从1927年国民党宁汉政府合流形成统一的国民政府至1937年抗日战...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英兰  
胡汉民是国民党元老之一,1933年1月~1936年6月,胡汉民在广州创办了《三民主义月刊》,公开针砭时政。其中有关南京政府对日外交的论文十余篇,抨击南京政府依靠国联制日、求助列强抵御日本、国际合作外交以及对日妥协的外交政策;提出一系列抗日外交主张,即从直接交涉到武力抗战。并指出“降日是绝路”,抗日“是我们唯一的生路”。胡汉民既有借抗日而反蒋的目的,也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立场,颇有研究的价值。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赵云旗  
自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到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是中国历史上的民国时期,前15年是北洋军阀统治,后22年是国民政府统治。在这期间,虽然军阀割据、内战迭起,外债累累,主权丧失,加重了人民的痛苦,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国民政府初期在财政和金融上的改革却开创了中国现代财政金融体制的新模式,是中国财政金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潘国琪  
抗战胜利之初,国民政府一度拥有相当可观的财力,从敌伪手中接收的财产值10万亿元以上;随着东部富庶地区的大片国土得以收复,国民党政府的税源激增;法币流通区域也第一次覆盖全国,加上大量的美援,国民政府的财库是十数年来未见的充实。这笔可观的资产,如有一个良好的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