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70)
2023(2821)
2022(2377)
2021(2117)
2020(1824)
2019(4033)
2018(3879)
2017(7016)
2016(3768)
2015(4222)
2014(4106)
2013(3869)
2012(3764)
2011(3222)
2010(3983)
2009(3950)
2008(3725)
2007(3554)
2006(3274)
2005(3160)
作者
(11116)
(9043)
(9020)
(8591)
(6152)
(4408)
(4053)
(3463)
(3333)
(3308)
(3210)
(3123)
(3011)
(2965)
(2927)
(2617)
(2598)
(2591)
(2559)
(2534)
(2361)
(2242)
(2241)
(2232)
(2145)
(2060)
(1951)
(1935)
(1813)
(1804)
学科
(14335)
经济(14309)
审计(12076)
(10689)
管理(9783)
(9410)
企业(9410)
中国(6133)
各类(5863)
方法(4870)
(4675)
(4409)
(4149)
理论(3721)
(3676)
业经(3634)
(3369)
金融(3368)
教育(3237)
技术(2748)
(2743)
银行(2741)
(2710)
(2689)
农业(2673)
数学(2644)
(2624)
数学方法(2604)
(2446)
财务(2434)
机构
大学(59515)
学院(56799)
(22136)
经济(21621)
研究(19641)
管理(19000)
理学(15494)
中国(15446)
理学院(15291)
管理学(15095)
管理学院(14977)
(13898)
(13878)
科学(10926)
财经(10792)
(10361)
(9876)
(9701)
(9531)
师范(9494)
中心(8728)
研究所(8676)
北京(8560)
财经大学(7946)
(7782)
师范大学(7760)
经济学(7028)
(6822)
(6525)
(6311)
基金
项目(31675)
研究(25605)
科学(24905)
基金(23020)
(20674)
国家(19973)
社会(16715)
科学基金(16374)
社会科(15767)
社会科学(15756)
教育(11934)
基金项目(11559)
(11551)
成果(10496)
编号(10340)
(9891)
自然(9211)
资助(9049)
自然科(8910)
自然科学(8907)
自然科学基金(8748)
课题(7583)
(7568)
(7526)
重点(7343)
国家社会(7073)
教育部(6795)
项目编号(6795)
人文(6490)
(6386)
期刊
(28881)
经济(28881)
研究(23266)
中国(17653)
(13527)
学报(9554)
教育(9364)
审计(9141)
科学(7971)
大学(7594)
管理(7424)
学学(6843)
财经(6651)
(6457)
(5772)
(4788)
金融(4788)
经济研究(4563)
会计(4438)
农业(4157)
财会(4126)
图书(4071)
问题(3987)
技术(3740)
(3528)
世界(3417)
业经(3404)
书馆(3311)
图书馆(3311)
(3244)
共检索到1002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董大胜  
国家审计是如何产生的,对于从事审计工作的人来说,似乎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然而,对于这个最基本的审计问题,目前却没有真正搞清楚,或者说还没有形成共识,存在着不同看法和理论表述。比较典型的观点有:公共受托责任论、委托代理论、民主政治论、"免疫系统"论、权力制约论等。在理论上明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胡贵安  
本文通过对受托责任、信息经济学、社会契约论等理论的分析表明,信息披露是国家审计推动国家治理完善的基础机制。向社会大众披露政府及其他公营单位对公共财产管理、使用的真实、合法、效益等信息的审计公告,是国家审计完善国家治理的基本路径。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属于审计机关的法定职权而非法律义务,建立以强制公告为主的审计信息披露机制,为民众了解政府职责履行情况、参与国家治理提供重要条件,是推动国家治理完善的必由之路。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越  姜丽平  
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体系中处于最基础、最重要和最具操作性的地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审计的首要任务。文章探讨了国家审计维护经济安全的理论基础、基本依据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国家审计维护经济安全的理论基础溯源于受托责任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基本依据涵盖审计产生原始动因与审计目标、公共受托责任、审计法定职责和免疫系统功能四个方面,作用机理涉及国家审计工作的监测、鉴证、预防、预警、纠偏和修复六个维度。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张龙平  
要点:一、"免疫系统论"产生的理论基础总体上解读"免疫系统论"(《中国审计》08.17)"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是刘审计长在充分尊重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基础上,缜密考虑"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要求,准确把握国家审计的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陈建  黎志刚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它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组织系统分析、管理过程分析到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审计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组织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审计人员能够从源头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除了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外,与企业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谭劲松  宋顺林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论断(简称审计的"国家治理"论)。本文探讨"国家治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我们认为,"国家治理"论秉承社会契约论,基于不完全契约下的代理理论,在国家审计本质、目标和职能认识上,实现了对"免疫系统"论和"审计监督"论的超越和升华。国家审计应坚持以提升人民幸福为中心,围绕建立善治政府,充分运用监督、评价和鉴证三大职能,主要从监督责任、评价效率、提高透明度和促进民主法治四个方面,夯实国家治理基础,促进善治,最终提升人民幸福...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翊  李明  
一、国家审计发挥国家治理功能的理论基础(一)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的涵义及关系(1)国家治理的涵义。对于国家治理的内涵,学术界虽无一致的界定,但可以概括地将其看作为在一个既定范围内维系秩序运转的所有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组织形态和治理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过程。国家治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相互协调,以管理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并推动社会经济的持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李孝林  李歆  
国家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流行"两权分离论"、"受托责任论"、"国家治理论"。"两权分离"是国家审计产生的条件,"受托责任"是国家审计的内容和对象,"国家治理"需要众多,不能说明国家治理需要审计的特殊性。纵观审计发展的历史,国家审计产生的基本动因是为了维护委托者和受托者双方的产权。维护产权动因论涵盖了"受托责任论"、"国家治理论"和"两权分离论"。维护产权促进国家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国家审计活动的变化都是适应维护产权的根本需要。维护产权动因论贯穿于国家审计理论框架的始终。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杨连专  
经济法是国家规范经济主体与政府组织行为的制度与规则。本文以经济法的内在精神为切入点,对经济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及法哲学基础进行探讨。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董大胜  
一、正确认识审计理论研究的形势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工作高度重视。在审计署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级审计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审计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国家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正如有些同志谈到的,目前我们的审计工作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们的审计工作发展很快,迫切需要我们对审计实践进行理论总结。今后审计工作的深入发展也迫切需要审计理论的指导:审计工作在国家治理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审计目标如何确定、审计内容如何来拓展、审计制度怎样进一步完善、审计方法怎样进一步创新等等,都是需要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廖洪  王素梅  
国家审计从产生之日起,就带有问责的含义。随着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国家审计作为政府问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问责的效能日益彰显。同时国家审计的范围随着政府责任的扩充而日益丰富。本文以问责为基础提出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的国家审计发展框架,以期对后期研究有所裨益。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罗欢平  
国家审计边界回答的应该是"审什么"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被审计对象的界定。作为一种经济问责举措,国家审计的对象应该是那些得到授权向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分配公共产品的公共权力行使者。因此,应以公共权力作为界定国家审计边界的维度,并基于此明确国家审计的业务范围。2014年国务院《中华人民国和共审计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关于国家审计业务范围的规定,并未超出公共权力的边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