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3)
2023(1291)
2022(1108)
2021(1021)
2019(2102)
2018(2068)
2017(4092)
2016(2150)
2015(2375)
2014(2524)
2013(2515)
2012(2322)
2011(2265)
2010(2440)
2009(2536)
2008(2662)
2007(2701)
2006(2503)
2005(2456)
2004(2283)
作者
(7064)
(5768)
(5675)
(5562)
(3751)
(2697)
(2560)
(2357)
(2154)
(2100)
(2043)
(2026)
(2004)
(1954)
(1765)
(1729)
(1716)
(1640)
(1622)
(1558)
(1524)
(1405)
(1392)
(1363)
(1318)
(1317)
(1281)
(1177)
(1145)
(1107)
学科
(10186)
经济(10176)
(6269)
银行(6268)
(6118)
管理(5965)
(5780)
(5653)
(5525)
企业(5525)
制度(3907)
(3907)
方法(3900)
业务(3829)
银行制(3474)
理论(2972)
中国(2898)
(2816)
业经(2760)
(2679)
金融(2678)
数学(2649)
数学方法(2618)
(2195)
教育(2148)
(2092)
(2062)
(1949)
贸易(1943)
体制(1827)
机构
大学(39461)
学院(37569)
(14991)
经济(14651)
管理(12259)
中国(11781)
研究(11623)
理学(9590)
理学院(9451)
管理学(9320)
管理学院(9229)
(9047)
(8618)
(7302)
银行(7091)
财经(6994)
(6759)
科学(6724)
(6703)
(6327)
师范(6306)
(6158)
(6040)
(5906)
北京(5549)
研究所(5305)
经济学(5192)
师范大学(5074)
财经大学(5063)
中心(4991)
基金
项目(18426)
科学(14518)
研究(14512)
基金(13410)
(11082)
国家(10967)
社会(9557)
科学基金(9418)
社会科(9073)
社会科学(9070)
(7024)
基金项目(6876)
教育(6781)
(5974)
编号(5849)
成果(5723)
资助(5504)
自然(5276)
自然科(5159)
自然科学(5159)
自然科学基金(5051)
课题(4292)
(4215)
重点(4209)
国家社会(3992)
(3904)
教育部(3869)
(3866)
项目编号(3850)
人文(3823)
期刊
(19831)
经济(19831)
研究(16279)
(9700)
金融(9700)
(7955)
中国(6760)
学报(6540)
教育(5491)
管理(5444)
科学(5289)
财经(5153)
大学(5112)
学学(4648)
(4424)
(4123)
业经(2989)
经济研究(2954)
问题(2890)
图书(2675)
技术(2649)
理论(2512)
商业(2484)
(2425)
论坛(2425)
(2297)
实践(2285)
(2285)
书馆(2187)
图书馆(2187)
共检索到654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三庚  
目前,研究生产性产业集聚较多,而研究商业集聚比较少。商业集聚对现代都市、商品集散地、产业园区的成长与繁荣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根据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原理,从理论上对商业集聚的内涵、效应、形成机制及从企业生态学角度进行了探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玉奇  
本文研究了商业集聚的本质。将商业集聚与传统商业理论中的零售业态、要素组合和消费者满意贯穿起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进路。本文认为,消费者满意建立在"满意基准"或者"参考点依赖"之上,通过多次购物消费体现对零售业态的满意选择。零售业态是符合消费者满意的要素组合。商业集聚是买卖集中的业态店的集合。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玉奇  
商业集聚的本质是对门店营销要素的组合,门店营销要素在商业集聚区中地位的不同,区分为同业集聚的集聚区和综合集聚的集聚区,这两类集聚区形成的机制存在明显不同,表现在同种业态选择中的演化过程和不同业态选择中的理性决策过程。同业集聚的集聚区的形成是一个演化过程,需要长期的特色培育;综合集聚的集聚区的形成可以统筹规划、理性选择,重点是要确定主力业态,选择主力店。我国城市商业集聚的发展正经历从以同业集聚的集聚区为主导向以综合集聚的集聚区为主导的升级阶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英明  陆洪芳  
产业集群是经济活动的普遍法则。其集聚优势表现为区域静态效率的实现和动态进步能力的提高。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可以通过马歇尔式、产业联合体和社会网络等形式实现。在此基础上,简要提出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培育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马秀岩  杜两省  武献华  
略论投资的适度集聚马秀岩,杜两省,武献华一般认为,投资的空间配置既不能过于集聚,也不能过于分散,而应该正确处理集聚与分散的关系。但是,问题在于什么是"过于集聚"和"过于分散",为什么不能过于集聚或过于分散,我国投资集聚的实际状况如何以及在哪些方面还可...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商业集聚区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专业的、多样化的服务,其功能地位日益显著,而自身存在的同质性严重、高模仿性、不诚信、规划不利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商业集聚的汇集客流的能力。通过加强印象管理有利于帮助商业集聚区管理者解决这些问题,开发组织印象管理的评价工具是开展这些工作的基本前提。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和专家访谈形成测度氛围、环境、服务等八个维度的初始量表,通过预调研剔除因子载荷较低的题项,通过对北京市高碑店、十里河、金源时代、燕莎等商业集聚的进一步调研,构建了测度商业集聚印象的最终量表,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商业集聚区在商业集聚印象分类上的区别。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尹德洪  
商业集聚是产业集聚现象的一个特例,是流通领域的一种特殊现象。本文通过对商业集聚文献的梳理,对商业集聚的形成进行了经济学分析(Hotelling模型分析、集聚经济分析),论证了商业集聚在现代城市、产业园区、商业街、商务中心区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曲振涛  李松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要素(资本、土地、劳动力)呈现的是报酬递减的规律,而知识作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要素,具有报酬递增的优势。本文引入广义知识资本的概念,将知识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从知识存量与知识转化能力方面提出了"知识资本-分工-集聚"循环累积的关联机制,从知识资本视角对产业集聚的生成机制进行了重新诠释,并指出了新常态下中国产业集聚的基础与条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丽红  尹贻林  范道津  
文章借用产业集聚的概念,创造性地分析了人力资本集聚的经济效应。分析了人力资本与劳动力的本质区别与联系;扩展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影响理论,将影响因素进一步扩展为内外部环境;定量论证了人力资本集聚的速度加快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空间上的集聚效应与知识地方化的程度高度相关。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朱杏珍  
人才集聚因其具有实现人才价值、产生集聚效应、使集聚地先行发展的作用而备受人们关注。实现人才的有效集聚,应从制度环境建设入手,即建立人才集聚机制及相应的配套机制,包括物质利益机制、精神激励机制、信息机制和法治体系等。只有把人才流动纳入法制轨道,才能保障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曾光  
近年来,创意产业在全球蓬勃发展,成为21世纪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综观全球,创意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城市集聚发展趋势,其集聚模式多种多样。根据集聚形成的机制、要素特征、推动主体和空间布局的不同,创意产业城市集聚模式有所不同。与传统产业集聚相比,创意产业城市集聚具有集聚主体的创造性、对"三T"型城市的根植性、知识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相结合以及独特的城市功能。基于创意产业城市集聚论的集聚化发展战略,不仅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惠娟  
利用2004年至2010年中国地级城市的服务业就业数据,根据EG指数公式测算了中国城市服务业及其子行业的集聚程度,同时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服务业仍处于较低的集聚水平,也弱于制造业,但集聚程度呈上升趋势;生产服务业集聚程度高于消费和社会性服务业;经济越发达的区域,服务业集聚程度越低。另外,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之间存在很强的协同关系,服务业总体和多数门类行业集中度的变动与制造业同方向,应充分运用二者的互动机理来促使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共同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二震  戴翔  
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开发区所依托的传统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原有发展路径已经走到尽头,从产业集聚区向创新集聚区转型,成为必然选择。向创新集聚区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依托创新要素的集聚,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二是依托创新要素的集聚,建成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三是以集聚创新要素为抓手,将开发区打造成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和新动能强劲的引领区。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发展理念和认识上的束缚、传统路径依赖、功能定位不清、体制机制"回归"等障碍。为此,开发区从产业集聚区向创新集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