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2121)
2022(1828)
2021(1803)
2020(1570)
2019(3400)
2018(3482)
2017(6568)
2016(3881)
2015(4557)
2014(4597)
2013(4473)
2012(4504)
2011(4216)
2010(4463)
2009(4497)
2008(4842)
2007(4841)
2006(4412)
2005(4188)
2004(3844)
作者
(13043)
(11076)
(10741)
(10307)
(7049)
(5470)
(4956)
(4243)
(4220)
(4126)
(3846)
(3769)
(3652)
(3636)
(3518)
(3290)
(3241)
(3211)
(3182)
(3119)
(2896)
(2740)
(2680)
(2567)
(2481)
(2472)
(2457)
(2450)
(2268)
(2207)
学科
(15594)
经济(15567)
管理(11886)
(10492)
(9364)
企业(9364)
(6141)
方法(5653)
中国(5065)
理论(4950)
(4327)
(4242)
教育(4140)
(4130)
业经(3777)
数学(3708)
数学方法(3551)
(3041)
(3033)
贸易(3029)
(3016)
银行(3009)
(2999)
(2921)
(2894)
金融(2893)
(2863)
(2836)
农业(2708)
(2522)
机构
大学(67746)
学院(64585)
研究(23166)
(21225)
经济(20571)
管理(19378)
中国(17732)
(15513)
理学(15456)
科学(15354)
理学院(15195)
管理学(14706)
管理学院(14583)
(13102)
(12270)
(11647)
研究所(11561)
师范(11533)
(11430)
(10947)
中心(10191)
北京(10065)
(9559)
财经(9267)
师范大学(9224)
业大(8840)
农业(8608)
(8183)
(7982)
(7979)
基金
项目(33747)
科学(25306)
研究(24656)
基金(23335)
(20541)
国家(20295)
科学基金(16309)
社会(14604)
社会科(13620)
社会科学(13614)
(12831)
教育(12057)
基金项目(11538)
(11214)
成果(10742)
编号(10370)
资助(10228)
自然(10181)
自然科(9952)
自然科学(9948)
自然科学基金(9753)
课题(7802)
重点(7735)
(7397)
(6702)
(6607)
(6484)
大学(6480)
项目编号(6457)
教育部(6247)
期刊
(31719)
经济(31719)
研究(23525)
中国(16014)
学报(14665)
教育(12080)
科学(11502)
(11295)
大学(10951)
(10929)
学学(9962)
管理(8693)
农业(7079)
财经(6484)
(5957)
金融(5957)
图书(5849)
(5685)
技术(5607)
(4863)
书馆(4609)
图书馆(4609)
问题(4171)
经济研究(3992)
业经(3934)
(3920)
(3531)
(3508)
论坛(3508)
业大(3403)
共检索到1117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倩  
对"柳腰"这一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关联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梳理,重点探讨唐代诗歌中大量出现"柳腰"意象的原因。认为唐代女子的服装和舞蹈容易展现细腰,而与文人交往密切的歌舞妓更是能展现细腰。柳树在唐代的公共场所和私家园林多有种植。细腰的常见和柳树的广泛种植,是产生"柳腰"意义模式的必要条件;而唐代送别场合、宫廷和文人集宴上,"柳"和"腰"的同时在场,娼家门前普遍的柳树种植,这些是产生"柳腰"的充分条件。在唐代,尤其是中晚唐,这些条件刚好同时成立,这便促使"柳"和"腰"这两种事物在唐代诗歌中被频频联系在一起。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汤贵仁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兴衰和社会的诸因素存在着极密切的关系。唐代诗歌的繁荣,除了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思想活跃诸因素之外,还和“旅游热”密切相关。按照当代人的解释,旅游的意思是“旅行游览”,按照古人的解释,羁旅之意来源于(“庐”,庐者,寄也。也就是说,凡是离开本人的居住地而巡行寄居外地的,都可以称为“旅”。因此,举凡帝王的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青枝  
出土墓志对文史研究的作用引起学者的诸多关注,并有大量成果问世。文章以释例形式探讨了唐代墓志对唐代诗人、诗歌研究的重要文献价值,并对未经考证之相关墓志资料加以考订。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焦健  
王维在诗歌的起结上颇有造诣。其诗歌开头有着包容、平雅的特点,其诗结尾则有着蕴藉、消纳的特点。在王维的诗歌中,这些特点有时交替出现,有时同时出现。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詹杭伦  
分初盛中晚唐四个阶段,选取《全唐诗》中与端午或竞渡有关的诗歌进行重点分析,得出五点与前人不尽相同的结论:武则天时期的鹢舟竞渡可以视为今日凤舟竞渡活动的前身之一,唐朝的竞渡活动是龙凤齐翔;端午竞渡及其诗歌唱和活动首先发生在宫廷,再由宫廷逐步推广到民间;唐人端午竞渡诗中明确表达了端午龙舟竞渡与屈原有关;唐代不少写作端午竞渡题材的诗人将自己参加科举考试或在官场的感受糅进诗歌之中;盛唐、中唐的端午竞渡诗气势磅礴,景象雄浑,而晚唐的端午竞渡诗则气象衰煞,景色暗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平乔  
将"反崇高"认定为第三代诗歌的主要特征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在第三代诗人以冷抒情的笔调对世俗生活的描写和他们极具个性化的生命意识里,同样包含有他们对历史、现实、人性深刻的思考,仍然洋溢着忧患意识与拯救意识相交织的崇高。这种崇高包孕在壮美图景的描绘、"凡俗"生活的展示、神性写作的坚守中,体现在对刚毅人格的阐扬、对不幸生命的悲悯、对永恒精神的仰望。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叶雨其  
在奥地利德语诗人特拉克尔的诗歌中,"去人性化"特征相当明显。文章分析了特拉克尔诗歌"去人性化"特征的普遍体现和独特体现,并指出:特拉克尔诗歌中"去人性化"的独特性在于对浪漫主义的回归。诗人不仅深受浪漫主义艺术传统的影响,而且自身的"癫狂"性情从根本上成就了其诗歌的"去人性化"特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萍  
"格卑气弱"是古人从风格上对晚唐诗进行整体性批评时惯用的词语,即格调不高而有衰陋之气。虽然对于这一批评,后代独具慧眼的诗人及文论家多有拨正,但却依然停留在对晚唐诗歌创作的审美价值及意境的肯定上,而很少论及晚唐诗人在亡国前夕,生发出的对家国的热爱、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满含民胞物与精神的人文情怀。作为晚唐的一代词臣,吴融有大量咏物诗传世。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乾坤,正是借用这种貌似琐碎的体裁,吴融细腻地感悟生命的真谛,通过与大自然物象的"静中相对",传达出百代之下读来犹使人们为之动容的人文情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于湘苏  
于鹄诗歌虽不见经传,但是细细品读其存诗,多了份清雅自然,多了些纵横清逸,与其他隐士相比确有其独特的价值。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清逸雅正,平淡自然;精于刻画,形神具备;体裁多样,诸体皆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平  
海子在自己的诗歌中创造了独特的生命意象序列。透过多种奇幻诡谲的表现形态,生命意象呈现出三层含义:一是个体生命的真实跃动,二是生命群体的共振共在,三是对本真存在状态的追求。通过对生命意象序列进行深入解读,可以更深刻地领悟诗人海子开阔宏大的生命境界和悲壮惨烈的人生情怀。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铁生  姜爱喜  
在盛唐诗坛向中唐诗坛过渡中,顾况的意义一直被忽略。他本人身历这两个时期,其诗歌主要是歌行创作遗有盛唐风骨,成为后世诗人取法盛唐的"活化石"。顾况存世51首歌行题材丰富,其中题画诗和音乐诗成就颇为突出,其题画诗打破了杜甫确立的范式,扩展了题画诗的表现领域,并开创了题画诗的幽默风格;音乐诗注重自我情感的抒写,并对稍后白居易等人的音乐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顾况的歌行语言特色上兼具"俗"与"奇"的特点,俗的一面影响到了稍后重写实、尚通俗的元白诗派,奇的一面则被尚奇的韩孟诗派所继承。可以说,在大历诗坛这样一个过渡时期,顾况肩负起了重任,并且成为了元和诗人直接效法的楷模。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于小植  
周作人曾翻译介绍过许多日本诗歌,他调动了现代口语丰富的表现功能,有力地传达出了日本小诗的神韵。周作人翻译日本诗歌的用意是希望中国的诗歌能借鉴日本诗歌的精华,希望中国的新诗坛能够摆脱创作的困境。遗憾的是,这种含蓄而意境悠远的诗歌却始终没能在中国诗坛上出现。日本诗歌给予中国诗坛的影响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借鉴。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沈子渝  顾梅珑  
姚风的诗歌有着清晰可感的重量。从其已经出版的《绝句》《枯枝上的敌人》《大海上的柠檬》等诗集中可以看出,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转折的结构,传递出巨大的张力;其语言简明和准确的特征凸显文明、人类、世界等材料之"重",显示了举重若轻的创作能力。他的诗歌因深重的爱与责任意识,在当代诗歌作品中表现出重要的意义。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王代金  
"蔡格尼克效应"指出,人们对于未完成任务的记忆比已经完成任务的记忆保持得更好。将这个效应迁移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就意味着当学生遇到尚存缺陷的"空白"(即留白)时,其将会积极主动地设法"补白"这一缺陷,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这样一来,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让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而诗歌在创作时往往追求"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也就产生了许多"空白",需要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胡小玲  
在多恩的诗歌中,说话者或者处于话语主体地位的往往是男性,而女性通常是说话者的意识客体,或者是被动的、沉默的说话对象。多恩对不忠、叛逆的女性表现出厌恶与贬斥,女性自我辩护与反抗的声音完全被淹没了,甚至在对忠贞、神圣女性的赞美声中,也无法听到女性自己的声音。多恩所刻画的形象丰富多彩而又矛盾重重的女性,实则是诗人对当时社会性别定势的一种回应,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男权意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