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413)
2022(1271)
2021(1148)
2020(1036)
2019(2126)
2018(2161)
2017(4102)
2016(2384)
2015(2862)
2014(3051)
2013(3043)
2012(3026)
2011(2801)
2010(3074)
2009(2810)
2008(2983)
2007(2910)
2006(2560)
2005(2433)
2004(2356)
作者
(7679)
(6306)
(6039)
(5897)
(4112)
(3105)
(2869)
(2414)
(2357)
(2347)
(2317)
(2183)
(2179)
(2163)
(1992)
(1846)
(1832)
(1830)
(1798)
(1775)
(1719)
(1595)
(1577)
(1520)
(1474)
(1421)
(1391)
(1344)
(1260)
(1245)
学科
(9686)
经济(9675)
管理(6715)
(6632)
企业(6632)
(6112)
理论(4557)
教育(4082)
方法(3851)
文化(3704)
中国(3653)
(3417)
业经(3349)
(3035)
(2683)
(2601)
经济理论(2353)
市场(2290)
产业(2229)
(2223)
企业经济(2144)
地方(2103)
(2007)
银行(2004)
(1960)
金融(1958)
(1924)
(1862)
(1777)
文化产业(1767)
机构
大学(43823)
学院(42072)
研究(13785)
(13561)
经济(13178)
管理(12353)
中国(9990)
理学(9718)
(9576)
理学院(9511)
管理学(9318)
管理学院(9195)
(8896)
师范(8872)
(8440)
科学(8335)
(7619)
(7457)
师范大学(7109)
研究所(6500)
财经(6454)
(6310)
北京(6175)
(5693)
教育(5681)
中心(5591)
(5418)
(4815)
财经大学(4611)
(4395)
基金
项目(20788)
研究(17543)
科学(15913)
基金(13897)
(11407)
国家(11232)
社会(10890)
社会科(10181)
社会科学(10174)
科学基金(9074)
教育(8633)
成果(8350)
(8164)
编号(7784)
(7123)
基金项目(6846)
课题(5931)
资助(5529)
(5167)
项目编号(5033)
(4990)
重点(4782)
(4775)
自然(4612)
规划(4555)
自然科(4486)
自然科学(4485)
(4482)
(4481)
阶段(4468)
期刊
(20859)
经济(20859)
研究(16583)
教育(9825)
中国(9344)
学报(8188)
(7989)
科学(6421)
大学(6360)
学学(5606)
管理(5514)
财经(4949)
(4896)
图书(4578)
(4337)
书馆(3896)
图书馆(3896)
(3885)
金融(3885)
问题(3151)
(3002)
技术(2942)
农业(2923)
(2882)
论坛(2882)
业经(2723)
(2671)
社会(2441)
经济研究(2421)
国际(2221)
共检索到721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炜  
后稷作为周人始祖形象的出现 ,不仅本身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而且在这一形象的衍变中 ,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呈现出了不同时代的文化意蕴。后稷这一形象对于当年教稼园所在地 ,今天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来说 ,无疑具有了新的时代文化气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唐斌  
20世纪下半叶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 STS教育在西方国家同时兴起。 STS教育的取向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主旨在诸多方面是一致的 ,STS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后现代科学观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但是 ,后现代主义在矫枉过正之时 ,却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烙上了浓厚的泛神论 ,非理性主义色彩。STS教育在构建理念与实践时 ,自觉地摒弃了这些消极因素 ,这就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林玲  
在中国文化艺术中,“物质以其感觉的诗意的光辉向着整个的人微笑。”[1]立足于天人合一观念的思维模式基础之上,在中国人看来,天人之间是没有距离、没有对抗、没有隔阂,也不沾带知性和理性的,天人相融、天人感应,宇宙是生命一体的。这种思想观念体现在中国艺术中,便是表现为艺术对情景交融境界的追求。 所谓情景交融,指的乃是一种物我互感互动、互生互渗、互融互合的艺术表现状态,其物化形式也是最高境界则是意境的形成。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怀斌  王子言  李响  
本文在综述国家形象研究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把"共主体营销话语"演绎到国家营销上,提出了具有"消解两元对立、善待包容他者、和他者网络互嵌共生"意蕴的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并分析了该话语的思想渊源和方法论依据。同时,论述了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如何通过多媒体网络、"娱乐化基督教"、内隐学习和价值观内化等方式,潜移默化地被目标国家受众所认同和接受,从而打开其"心扉",实现全球文化嵌入的路径、效应和认知机理。最后,阐释了本文对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渗透,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国家形象话语共生新格局的一般意义,以及有利于我国拓展国家心理边疆、整合国家形象和文化传播、在世界意识形态领域和西方国家形象话语...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立学  路日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大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大学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天然联系,本质上就是一个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但是,文化的育人功能并不会自动实现,必须通过自己特殊的方式显现出来,概而言之,就是要以文化人。
关键词: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冯焱  
中国的法文化、法哲学从文明发端之初就融入民族文化体系并一直活跃在主流文化体系,数千年不断丰富、发展、扬弃,形成公平、正义的民族法制文化内核。从儒家先祖皋陶"神兽断狱"到"立公弃私、君臣上下皆从法"的法家,中华先哲从理论到实践均建立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公共秩序体系。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中国法制文化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法学思想,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冯大鸣  
本文以解说萨乔万尼教授的道德领导理论为核心,通过探讨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领导的权威来源、道德目标等,论证了关注学校道德领导的必要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俊杰  
后稷与先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农神,国家祭典中的农神转变发生在秦汉时期。先秦时期以"后稷"为农神,象征周人的文化远祖,是早期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转化的结果,目的在于宣示周族王权的正统地位。"先农"本为战国时期的民间农神,为因应"大一统"宗教秩序的诉求,"先农"逐渐与神农、炎帝等古史传说相结合,经过"阴阳五行""五德终始"等思想的改造,其地位不断上升,最终成为"大一统"帝制时代国家祀典的农神代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揭芳  陈丽鸿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它的提出既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深入把握,也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其中,创新发展理念是对传统“日新”思想深入而全面的传承与弘扬;协调发展理念是对传统“贵和”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科学发展与升华;开放发展理念是对传统“重交”观念的弘扬与丰富;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与创新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杰远  
教育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场的活动。民族文化心理场就是民族文化心理生活空间,是个体成长的物质与精神母体,既是教育生发的基础,也是教育作为的对象。民族文化心理场以文化基因为场量,以文化认同为"疆界",具有现实性和建构性。个体民族文化心理场体验具有原在族群与中华民族的双重属性,共生应成为民族文化心理场的生成取向;共生民族文化心理场具有对个体整体人格的形塑、民族—国家认同、现代公民教育等化育功能;教育应承接并强化共生民族文化心理场。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春青  
"中"是儒学核心范畴之一,集中体现着儒家士人政治诉求和道德理想,也表征着儒学中的哲学之维。作为对君权的要求与约束,它具有政治性;作为儒家士人所追求的人格理想,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作为能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大本"与"达道",它又具有哲学本体意味。但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中"的语义并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在先秦子学时代,"中"既有政治含义,也有伦理道德与哲学本体论的意义,在两汉的经学语境中侧重于政治规范意义,到了宋明时期则更多地成为一种道德哲学的概念,而在晚明的何心隐那里又重新成为一种直接指向君主的政治话语。"中"概念的意义演变与儒家士人与君权的关系以及他们的自我认同密切相关。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揭芳  陈丽鸿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它的提出既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深入把握,也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其中,创新发展理念是对传统“日新”思想深入而全面的传承与弘扬;协调发展理念是对传统“贵和”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科学发展与升华;开放发展理念是对传统“重交”观念的弘扬与丰富;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与创新发展。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潘新民  
从知识形成角度,当前知识观上流行一种"知识建构论"。反映在学校教学中,与之紧密相联的知识获得观,随即强调知识不具有传授性,只有通过建构式学习,学生才能获得知识。细究此说法,显然与长期教学实践探索出来的教学规律不相符。分析这种学习观的出现,其理论根源就在于过分肯定了"知识建构论"的教学意蕴,而忽视了"知识建构论"自身固有的理论局限性。坚持以辩证唯物认识论为指导,反思"知识建构论",则有益于重新认识知识形成和获得的机制。反映在学校教学中,则有助于澄清对知识传授的误解,以及认清知识传授与学生建构式学习观念之间相得益彰的教学意蕴。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祝刚  王语婷  
后殖民主义转向是国际上比较教育学最近几十年重要的研究与发展趋势。作为批判文化学的三大重要理论基础,新东方主义、“亚洲作为方法”与南方理论为比较教育学的后殖民主义转向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它们从知识社会学的视野批判了目前“西方作为方法”的全球学术等级结构,促进了国际知识生产的“去西方化”和民主化。比较教育学的后殖民主义转向可丰富比较教育学多元的“参考体系”,打破全球化背景下“东方—西方”与“南方—北方”之间的知识等级秩序;讲好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教育改革经验;丰富比较教育学的理论研究视角,促进学科研究范式的更新;加快构建以“亚洲作为方法”和以“中国作为方法”的比较教育学知识生产体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石健壮  李森  
知识的本质观是关于知识本质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方法论观点。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是近代以来,对中国知识教育及教育学研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观点。当前,由于其知识信仰的本质主义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产生背景—现代性及其理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超越于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以其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知识本质观进行了彻底地反思、批判与解构。然而,这种知识本质观仍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点,必须对其产生的核心背景—后现代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现代性超越于二者,在包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合理要素的基础上,兼容知识的相对性、动态开放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情境性、共识性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