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78)
- 2023(12278)
- 2022(9594)
- 2021(9049)
- 2020(7271)
- 2019(16492)
- 2018(16172)
- 2017(30963)
- 2016(16470)
- 2015(18386)
- 2014(18200)
- 2013(17111)
- 2012(14960)
- 2011(12950)
- 2010(12618)
- 2009(11106)
- 2008(10502)
- 2007(8818)
- 2006(7296)
- 2005(6296)
- 学科
- 济(64418)
- 经济(64349)
- 管理(46732)
- 业(44243)
- 企(36801)
- 企业(36801)
- 方法(29635)
- 数学(25697)
- 数学方法(25317)
- 中国(19483)
- 农(18681)
- 财(16711)
- 业经(16319)
- 农业(12625)
- 理论(12506)
- 地方(12081)
- 学(12079)
- 制(11302)
- 务(10896)
- 财务(10850)
- 财务管理(10829)
- 贸(10375)
- 贸易(10365)
- 企业财务(10302)
- 技术(10277)
- 易(10065)
- 和(9968)
- 银(9247)
- 银行(9238)
- 环境(9199)
- 机构
- 大学(219802)
- 学院(219402)
- 济(88006)
- 经济(86356)
- 管理(85771)
- 理学(74744)
- 理学院(73990)
- 管理学(72537)
- 管理学院(72117)
- 研究(67063)
- 中国(50138)
- 京(44044)
- 财(40776)
- 科学(39684)
- 财经(33410)
- 中心(32214)
- 江(31948)
- 范(31090)
- 师范(30804)
- 经(30586)
- 所(30465)
- 农(30144)
- 业大(29902)
- 经济学(28244)
- 研究所(27866)
- 北京(26566)
- 州(25605)
- 经济学院(25544)
- 财经大学(25131)
- 师范大学(25018)
- 基金
- 项目(155977)
- 科学(125012)
- 研究(118370)
- 基金(114467)
- 家(98676)
- 国家(97832)
- 科学基金(85965)
- 社会(76883)
- 社会科(72911)
- 社会科学(72895)
- 省(60720)
- 基金项目(60354)
- 教育(56581)
- 自然(53648)
- 自然科(52462)
- 自然科学(52453)
- 自然科学基金(51482)
- 划(51074)
- 编号(48237)
- 资助(44362)
- 成果(38550)
- 重点(35549)
- 部(35104)
- 创(33490)
- 发(33474)
- 课题(32947)
- 国家社会(32895)
- 创新(31252)
- 教育部(31138)
- 人文(30336)
共检索到3109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段恒耀
名校集团化办学是基础教育领域旨在学校改进的实践创新。布迪厄实践逻辑理论为审视和解读这一实践创新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提供了新视角。场域、资本、惯习之间的互动形成了实践逻辑。名校集团化办学促成了优质资源创生、学校发展共治、学校间关系重塑的教育新场域。政府、学校、家长等实践者依据所拥有的政策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象征资本进行着互动和交换,并影响惯习发生改变。政府应从行政管制逻辑转变为协同治理的共治逻辑,学校应从"帮扶填谷"的补差逻辑转变为各美其美的共生逻辑,家长应从"名校符号崇拜"逻辑转变为理性选择逻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向东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理论逻辑的特性限制着理论对实践的把握,使得将实践活动纳入"理论话语"时面临着可能"失真"的危险。布迪厄在社会学研究中提出了"实践逻辑"并将其视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对于教育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实践逻辑"是在实践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活动中"生成"的逻辑。深入了解教育实践,摆脱"经院认识论"的羁绊,考察纯粹认识论赖以成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就有可能在理论上重建各种具体教育活动的实践逻辑,并且在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修订和完善理论。
关键词:
教育研究 方法论 实践逻辑 理论逻辑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胡晓
本文借鉴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对目前会计双语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强调实践理论中各属性交互作用的规律,从时间设定、课程关联、惯习培养等方面探讨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群的构建模式与过程实现。
关键词:
实践逻辑 双语课程 会计专业 课程设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闫兵 杜时忠
本文基于布迪厄"实践逻辑"的视角,探究"时间"的即时性、紧迫性、不可逆性,"惯习"的内在性、持久性、驱动性,"场域"的独立性、关系性、斗争性对教师道德敏感生成性的制约问题,并试图提出教师道德敏感生成性的可能路径,包括清楚认识道德实践中"时间"的瞬息变化、积极探索面临道德问题时已形成的"惯习"的内在运行轨迹和切实处理好德育"场域"中的各种关系等。
关键词:
道德敏感 实践逻辑 制约 布迪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石中英
教育实践的逻辑是教育实践行为的一般形式、结构或生成原则,是各种教育实践样式得以可能并共同分享或遵循的内部法则。习性赋予教育实践以历史性,情境不断地改变着实践的意向,时间和空间的结构也与实践行为有内在关联。教育实践不是一种纯粹理性活动的过程,它有其自身独特的逻辑。基于这种实践逻辑的认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重新思考和定向。
关键词:
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 实践逻辑 实践感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龙宝新
教师教育是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成长问题是教师教育系统的原生点。理性主义专业成长观的内核是理论逻辑,其适切性正受到教师专业社区的质疑。教师的教育实践通过"行动中反映"进行,实践逻辑是其内生逻辑,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逻辑基点。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逻辑具有崭新的内涵——实践图式的创生、教育惯习的形塑、实践感的内驱、实践育师潜能的彰显、教师实践创造力的释放等勾画着未来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图景。
关键词:
教师专业成长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吕寿伟
实践在我国经历着庸俗化和神圣化两种截然相反的命运,但却制造了相同的结果,即实践和理论的脱离,这种脱离使得日常的教育实践不得不遵照实践者自身的经验逻辑。实践性是教育博士的首要特征,教育博士来自于实践,同时也为了改造当下的实践。教育博士要进行的教育实践绝不意味着经验的行动化或技术的操作化,而是遵从理论的逻辑、价值的逻辑和行动的逻辑,通过赋予实践以价值性和理论性而实现教育领域的创造性行动。
关键词:
教育博士 教育实践 价值实践 理论实践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于海燕 祁占勇
于海燕、祁占勇在《职教通讯》2014年第19期中撰文,从满足社会和人发展需要的视角进行反思,得出职业教育具有务"实"的实践特点,同时也发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实践偏失。对此,作者结合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实践逻辑理路提出对策建议。职业教育的实践问题是与情境相联系、与具体的时空有关的问题,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因而,务"实"成为职业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特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欢 张烨
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互联网技术普及,世界范围内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进一步催生了在线教育兴起,MOOC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更明确地了解"慕课"的本质内涵及价值,应探求"慕课"的物质特性和实践逻辑,从根本上把握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慕课"构成要素,并进而从技术层面探寻"慕课"的教育实践逻辑,以期对"慕课"体系本土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
“慕课” 物质属性 实践逻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金海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为分析校长领导的行动逻辑提供了一种理论范式和分析框架,据此可以推理出校长的领导行为是学校场域、符号资本及校长惯习相互作用的结构化的产物,这一行动逻辑对认识、理解现实学校中多样化的校长领导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校长领导 行动逻辑 实践理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郝娜 黄明理
第三次分配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创新之举,是一种高度依赖道德力量推动社会成员自愿分配资源的特殊模式,其生成蕴含理论逻辑、文化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方面,第三次分配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按需分配理论的人本逻辑与公平正义原则,在反思当前生产及分配方式内生矛盾的过程中重塑了分配的叙事议题及框架。文化逻辑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观念嵌入城乡、社区与圈层内所形成的乡土文化中的“爱乡”情结、社区文化中的“爱邻”情结以及圈层文化中的“爱人”情结,构成第三次分配走出西方“慈善悖论”的文化基础与内生的道德动力。实践逻辑方面,第三次分配以开创“先富带后富”新路径、协调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精准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动因,是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考察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逻辑,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第三次分配这种特殊模式“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实现”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按需分配 共同富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汤正仁
马克思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基本架构。由于各国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背景不同、国情不同、道路不同、起点不同,决定了"自由人联合体"不具有统一模式,而像其他社会有机体一样,具有历史性、成长性和阶段性特征。中国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形成"自由人联合体"的雏形,随着她的成长、壮大、成熟,正在向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联合体"迈进。
关键词:
自由人联合体 历史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从“实践逻辑”的视角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会发现教育理论与实践间的隔阂、脱离是双向的,有一定的必然性。同时,教育理论与实践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也是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应进行真诚的合作、对话,而非相互埋怨、疏离,并应展开基于问题情境的沟通、交流。
关键词:
实践逻辑 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沈尤佳 陈若芳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之路经历了从“效仿欧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自力更生”再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的历史演进过程,实现了对“以殖民掠夺为实现资本积累和扩张手段”的西式现代化、通过“非暴力”谈判方式取得政治独立和依附发展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并在发展推进中形成了以生产方式现代化为内核,兼顾人口、资源、环境、分配、物质生产和思想意识发展的独有理论内涵。未来现代化实践中,应以史为鉴、以理为纲,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坚持以创新、绿色发展谋和谐,以协调、共享发展谋共富,以创新、开放发展谋和平。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于金富 郑锦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客观的必然性。它是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传统中形成的,是由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职能形成的,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中,既要根据我国历史传统和国家制度的特征进行历史性与制度性分析,又要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系统分析与科学总结,从中探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基本逻辑,从而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为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