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82)
2023(8514)
2022(7083)
2021(6733)
2020(5491)
2019(12693)
2018(12629)
2017(23792)
2016(13355)
2015(15373)
2014(15526)
2013(14911)
2012(14035)
2011(12680)
2010(13180)
2009(12894)
2008(13493)
2007(12544)
2006(11308)
2005(10667)
作者
(38646)
(32409)
(32240)
(30714)
(20923)
(15561)
(14669)
(12462)
(12301)
(11918)
(11068)
(11029)
(10566)
(10523)
(10447)
(9912)
(9554)
(9513)
(9450)
(9414)
(8476)
(7885)
(7836)
(7522)
(7420)
(7279)
(7250)
(7179)
(6544)
(6347)
学科
管理(51702)
(51258)
经济(51142)
(46134)
(43411)
企业(43411)
(22503)
方法(21782)
(17578)
数学(16744)
数学方法(16439)
(15975)
财务(15939)
财务管理(15909)
企业财务(15285)
中国(13876)
理论(13580)
业经(13401)
(12727)
(12674)
(11841)
体制(10790)
(9991)
银行(9978)
(9634)
金融(9631)
(9443)
(9099)
(8934)
教育(8570)
机构
大学(204062)
学院(200028)
(77585)
经济(75690)
管理(73534)
研究(63817)
理学(61940)
理学院(61245)
管理学(60166)
管理学院(59776)
中国(51457)
(45161)
(43329)
科学(36836)
财经(34221)
(32475)
(32104)
(30796)
中心(29131)
研究所(28053)
北京(27632)
(27329)
师范(27060)
(26305)
(25900)
财经大学(25325)
业大(24426)
经济学(24195)
(22853)
师范大学(21806)
基金
项目(118727)
科学(93468)
研究(90081)
基金(86042)
(73407)
国家(72736)
科学基金(63042)
社会(57145)
社会科(53917)
社会科学(53905)
(45233)
基金项目(44445)
教育(44163)
自然(39354)
自然科(38419)
自然科学(38409)
(38030)
自然科学基金(37763)
编号(36953)
资助(35517)
成果(33596)
(27544)
(27450)
重点(27043)
课题(26565)
(24593)
教育部(24522)
(24429)
大学(23457)
项目编号(23444)
期刊
(95727)
经济(95727)
研究(65541)
中国(45815)
(41202)
管理(31827)
学报(30844)
教育(29589)
科学(27498)
(24719)
大学(24659)
学学(22816)
(20808)
金融(20808)
财经(19786)
技术(18298)
(16959)
农业(15759)
经济研究(13786)
业经(13052)
问题(12326)
财会(11133)
会计(11081)
(10721)
(10454)
图书(10380)
理论(9483)
技术经济(9068)
现代(9001)
国际(8965)
共检索到3216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周涵婷  
我国新《公司法》第183条对公司司法解散有过明确规定。虽然这一规定对公司法体系的完善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运用中,在处理诸如预期改变或者因继承、受赠而获得股份的问题上,现有的法律仍将眼光放在"投资时间"这个相对较狭隘的概念上。对此问题,法律应更多地考虑公司经营管理情形的改变,从而保护小股东的合理期待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尚海明  彭雨  
通过对130个司法案例进行分析,本文发现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对183条解散标准的理解不一,一些法官在案件中将《司解(二)》第一条理解为"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细化标准;在判决是否解散公司时,由于调解原则不能弥补替代性措施的缺失,法官过度依赖"公司是否正常经营"标准,股东利益并未得到充分保护。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为公司法183条与《司解(二)》第一条的关系定位不清晰,解散标准过于模糊与司法解散替代性措施的缺失,未来的制度设计应当从细化解散标准和提供替代性措施两方面展开。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孙阳  
公司法第182条规定的强制解散公司的三个必备条件,每一个都可以衍生出许多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未能有效地解决具体裁判标准不明确,观点亦不统一的难题,立法改革势在必行。在分析问题和借鉴域外立法发展的基础上,建议了立法改革思路。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王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确立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规定当股东滥用公司控制权,利用有限责任来逃避债务时,由股东承担连带责任。本文从实践出发,论述了公司法人人格制度滥用在税收领域的表现、在税法中引入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就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税法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陈南男  
2005年《公司法》确立判决解散制度填补了我国公司立法的空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对该制度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细化,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尚存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仅对公司僵局、股东利益和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三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判决解散的司法适用有所裨益。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周健宇  
2014年3月1日起施行的新《公司法》,其中的公司司法解散制度规定仍存在起诉条件过于严格、法定解散事由语焉不详、恶意诉讼防御机制缺失等问题。本文以日、德、英、美、中五国的公司法为比较蓝本,围绕公司司法解散的适格原告、起诉条件、法定事由、滥用诉权的防御措施等要件,从立法规定、体系构建和程序设置的异同上进行比较,在借鉴法治发达国家司法解散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若干建议。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崔鸿祥  薛峰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全国拖欠 工程款金额已达到三千多亿,数字惊人。笔者在承办建设施工合同纠纷案件的实践中体 会到,要保障拖欠工程款问题快速有效解决,必须进一步完善司法审价制度。本文分析了 司法审价制度的重要性,现行体制的缺陷,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宋养琰  
公司法人制度是企业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为使公司法人制度在法定范围内有序和有效地运作 ,必须处理好公司法人和股东的关系 ,公司法人和监事会与经理层的关系。公司法人是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公司法人财产权是依存于公司法人制度的。公司法人制度形成之后 ,财产的所有权分解为出资者所有权和公司法人财产所有权。前者是抽象的或虚拟的所有权 ,后者是具体的或实在的所有权。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 ,强调的应是公司法人财产所有权 ,而不是出资者所有权 ;由此建立起真正的现代化的产权制度。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楼玉华  
一.问题的提出鉴于公司中持多数股份的股东侵犯持少数股份的股东之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理论界对少数股东权益的法律保护手段和救济措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对资本多数决原则的限制、设立独立非执行董事、对股东大会决议的监督、派生诉讼以及强制公司收买少数股东的股份等。但对少数股东请求解散公司之诉讼则关注颇少,而且我国的公司法不论是在法律规范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对这方面的规定和保护都还是空白。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少数股东的解散请求权又急待保护。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镇  
我国现行法律对公司解散、清算中股东权益保护问题尚缺乏直接、体系化的规定。本文从《公司法》、《企业破产法》、外商投资企业相关法律法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等规范性文件的具体规定入手,重点分析、评述了现行公司法规范体系中与公司解散、清算中股东权益有关的规定,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公司解散、清算中股东权益保护问题提供规范性分析基础。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徐思秋  
在企业解散过程中,涉及劳动者劳动合同何时终止,清算组雇佣的人员与被清算企业关系等问题。相关问题在理论界有一定的争议,值得研究和商榷。企业解散的,劳动合同终止,员工劳动合同终止日应以企业经营资格受限之日为参考;对于企业决议解散并雇佣人员从事清算工作的情况,由于企业经营资格受限,不具备安排雇佣人员从事所营业务的条件,宜认定双方之间为劳务关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相昌  
公司法人制度赋予公司以独立的人格,一方面使公司股东在经济活动中承担有限责任,降低了股东投资风险,调动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股东承担有限责任,也为股东利用公司法人资格、规避法律、逃避契约义务、损害债权人利益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从理论上探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内涵、特征、适用情形和条件,在实务中结合我国现实条件,提出构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建言,将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公司法人制度,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顺利确立。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杨磊  
本文以K集团向M公司整体出售T事业部背景下的员工安置问题为案例,集中讨论了企业如何运用"七步法"模型,预防因企业解散清算而可能引发的劳动争议问题。通过对本案例的阐述与分析,文章揭示了在中国当前法律、人文环境下,企业在解散清算过程中,员工安置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说明企业如果能够尊重客观规律,重视运用"七步法"模型,在"合法、合理和合情"的原则指导下,完全可以做到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妥善解决员工安置问题,节约运营成本,从而实现劳资双赢。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姜晓萍  
始于70年代末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质是企业制度的再选择,即用现代企业制度来改造和代替传统的企业制度。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形式,它不仅打破了公有制内部以及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垄断堡垒,促使资源、产权的自由流动和大规模投资的迅速形成,而且有利于产业结...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力  王景福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继而提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表明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从生态红线的内涵、特征出发,研究生态红线的实施意义和筑牢生态红线的保障措施,并以深圳为例,论证生态红线的制度建设。生态红线是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的生命线,筑牢生态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格局。筑牢生态红线,一要依靠科学研究,通过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合理规划红线范围,二要靠机制创新,完善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实施严格的生态红线管理制度,创新生态红线保护利益补偿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