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30)
2023(13414)
2022(11246)
2021(10079)
2020(8220)
2019(18451)
2018(18019)
2017(33967)
2016(18186)
2015(19784)
2014(19510)
2013(19424)
2012(18452)
2011(17083)
2010(17433)
2009(16251)
2008(15863)
2007(14522)
2006(13387)
2005(12357)
作者
(54776)
(45573)
(45423)
(43070)
(29264)
(21913)
(20570)
(17593)
(17576)
(16351)
(15938)
(15026)
(14998)
(14569)
(14140)
(13892)
(13496)
(13187)
(13184)
(13109)
(11554)
(11507)
(11059)
(10743)
(10475)
(10225)
(10017)
(9889)
(9165)
(8872)
学科
(97907)
经济(97732)
管理(47833)
(45630)
(36666)
企业(36666)
方法(31455)
中国(28060)
地方(26766)
数学(24414)
数学方法(24198)
(23939)
业经(22831)
(19448)
(17192)
农业(16354)
地方经济(16081)
(15476)
贸易(15463)
(15263)
理论(14978)
(14857)
(14659)
(14322)
金融(14319)
(13910)
银行(13870)
(13476)
环境(13446)
(13393)
机构
大学(269393)
学院(268563)
(118932)
经济(116682)
研究(101167)
管理(95587)
理学(80812)
理学院(79759)
管理学(78431)
管理学院(77910)
中国(75338)
科学(60363)
(58074)
(53413)
(52197)
(48297)
研究所(46981)
中心(43994)
(42053)
财经(41625)
业大(39085)
(38797)
师范(38378)
(37612)
农业(37484)
经济学(37394)
北京(37262)
(35359)
(33562)
经济学院(33262)
基金
项目(170049)
科学(133638)
研究(123787)
基金(122632)
(107881)
国家(106857)
科学基金(90069)
社会(83520)
社会科(78234)
社会科学(78206)
(66945)
基金项目(64205)
(56103)
教育(55669)
自然(55276)
自然科(53991)
自然科学(53975)
自然科学基金(53023)
资助(48704)
编号(48340)
(42550)
成果(40525)
重点(39014)
(36993)
(35112)
课题(35017)
国家社会(34573)
发展(34140)
(33606)
创新(32720)
期刊
(146692)
经济(146692)
研究(89175)
中国(60281)
学报(46297)
(45728)
科学(41520)
(40361)
管理(38049)
大学(35139)
学学(32904)
教育(32124)
农业(30593)
(27015)
金融(27015)
经济研究(24505)
业经(23044)
财经(22742)
技术(22201)
(19810)
问题(19076)
(16164)
(15372)
技术经济(14577)
世界(14134)
(13646)
国际(13618)
商业(13363)
图书(12829)
科技(12101)
共检索到4307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吕政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理论都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一只无形的手,自动地调节着社会再生产的过程。这种调节,主要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由价格杠杆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供给与需求,并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推动生产要素和市场份额向优势企业集中,刺激和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能够自动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效率的最大化。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同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或者同样的政策环境下,有的国家、有的地区经济发展很成功,有的则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匡瑛  石伟平  
教育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英国的"绅士文化"导致学术学习与职业学习的割裂";经验主义"倡导岗位学习;折中调和主义使高职改革的步伐徘徊不前。"实用主义"和"平等、自由"的文化传统造就了美国普适性和开放性的高职教育。"职业主义"、宗教和州文化主权铸就了德国注重实践、颇具特色的双元制高职。非亚非西的奇特文化形成了日本高职教育上的独特模式,而拿来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又导致其处于两难的境地。澳大利亚文化传统中的包容性和"留精去糟"为其高职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从文化的适应力、抗震性、类型、结构和属性几个方面比较各国的文化传统,可以得出在高职地位、取向等方面的差异。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凤林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俊  
本文通过对德国社会结构的分析和关于职业的文化传统的论述,试图剖析德国年轻人选择双元制职业培训的深层原因。初步发现,德国的许多年轻人之所以选择双元制职业培训,一方面由于其进入大学学习的可能性不高,而双元制所带来的教育回报属于中等水平;另一方面是因为双元制的培训能够帮助年轻人较好地融入社会,并培养人们对于相关职业的认同感。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顾坤华  顾坤华  
"苏商"的崛起和发展特别是率先创办实业和创建新式学校,构成了近代中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是以张謇和荣氏兄弟等为代表的"苏商"风貌,崇尚实业、中西合璧、交汇融合、经世致用、重教崇文、兴办实业、兴办教育,形成了新的境界,铸就了工商精神,折射出爱国恤民的思想,走出了一条自己发展的道路,堪称民族工商业的翘楚,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对抵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促进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新苏商"的活力形象一步步渐行渐近,日益清晰,作为一个崭新的商业群体迅速崛起,被称之为"苏商复兴"。"苏商"精神的理性动力是江苏人千百年来奋斗努力创造出的一种区域文化和人文精神,...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嘉璇  
闽台传统歌谣直白质朴、平易上口,题材大多是以反映闽台民俗生活、表达人民思想心声为主,从闽台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歌谣《一只鸟仔》的方言特性、人文特征和民族性等方面着重探析作品当中蕴含的地域文化特性,以局部放眼整体,剖析传统歌谣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角色。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于萍  
黑色旅游是旅游者通过对死亡与灾难等黑色事件的发生地、纪念地或模拟构造的黑色旅游情景的游览,从而满足受教育、猎奇和受刺激等目的的另类旅游体验活动。文章在探讨黑色旅游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对黑色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是对黑色旅游发展的有益探索。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文  
针对30年来阳朔人的社会文化生活受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本文以对阳朔的社会调查结果为依据,解释了阳朔现象,对阳朔旅游的发展及其影响做了分析,对发展模式进行了评述,并与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和美国的阿拉斯加的旅游发展及其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比较。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杨瑞霞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魏晓莎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发展讨论的热点,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离不开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比较成功的追赶型经济体的日本及韩国、新加坡,在二战后实现了经济起飞并成为发展中国家成功实现赶超的典范,其政府和市场关系也经历了从政府干预弥补"市场失灵",到政府过度干预导致新的"市场失灵",再到政府和市场的互嵌共生的过程。从东亚经济体转型发展历程中总结有关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经验,思考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两只手"的边界选择,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赵平  
再论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野三坡旅游发展跟踪调查□刘赵平一、野三坡概况及历史材料简介野三坡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境内,北部和北京房山接壤,距北京市中心约100公里。由于交通和历史方面的原因,这里虽毗邻首都,长期以来却与外界隔绝,在80年代...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周立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情类似的大国,近些年在国家发展上,进行着龙象之争。本文对比中印两国农村发展的基本情况,认为需要由"向西看",到"相互看"的镜头重新对焦。依据对印度农村的调查,展示了印度多元而不合一、如影随形的贫困、信仰即生活等印度社会特征。对比了中国多元且能合一、土地革命传统以及受限制的社会生活等基本差异。通过"三只手"的分析框架,即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社会的"第三只手"甚至机体的不同组合,探寻龙象之争中"三只手的共同舞蹈"。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周立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情类似的大国,近些年在国家发展上,进行着龙象之争。本文对比中印两国农村发展的基本情况,认为需要由"向西看",到"相互看"的镜头重新对焦。依据对印度农村的调查,展示了印度多元而不合一、如影随形的贫困、信仰即生活等印度社会特征。对比了中国多元且能合一、土地革命传统以及受限制的社会生活等基本差异。通过"三只手"的分析框架,即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社会的"第三只手"甚至机体的不同组合,探寻龙象之争中"三只手的共同舞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