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30)
2023(4113)
2022(3357)
2021(3363)
2020(2768)
2019(6424)
2018(6244)
2017(11445)
2016(6013)
2015(7097)
2014(6797)
2013(7064)
2012(6792)
2011(6517)
2010(6364)
2009(6104)
2008(6105)
2007(5389)
2006(4864)
2005(4658)
作者
(17166)
(14453)
(14369)
(13831)
(9372)
(6917)
(6436)
(5654)
(5594)
(5203)
(5037)
(4912)
(4780)
(4709)
(4703)
(4490)
(4279)
(4254)
(4051)
(3824)
(3651)
(3443)
(3384)
(3332)
(3316)
(3188)
(3143)
(2889)
(2817)
(2810)
学科
(32266)
经济(32236)
管理(15051)
方法(13790)
(13409)
中国(12923)
数学(12247)
数学方法(12199)
(9970)
企业(9970)
(9162)
贸易(9155)
(9039)
(7121)
(6269)
(6125)
(5977)
业经(5694)
关系(5579)
(5569)
银行(5569)
(5469)
(5331)
金融(5330)
(5190)
(4699)
环境(4598)
(4503)
农业(4387)
(4347)
机构
大学(101113)
学院(95668)
(51106)
经济(50544)
研究(39879)
管理(32646)
中国(32068)
理学(27312)
理学院(26965)
管理学(26747)
管理学院(26551)
(22635)
(22467)
科学(20633)
(20013)
经济学(18370)
财经(18312)
研究所(18160)
(16948)
经济学院(16454)
中心(16145)
北京(15218)
(13914)
师范(13862)
财经大学(13696)
(13552)
科学院(12521)
(12292)
(11981)
社会(11862)
基金
项目(57845)
科学(46782)
基金(45506)
研究(44311)
(39803)
国家(39542)
科学基金(33035)
社会(31643)
社会科(30152)
社会科学(30145)
基金项目(22620)
教育(19904)
资助(19274)
自然(18416)
自然科(18027)
自然科学(18022)
自然科学基金(17759)
(17319)
中国(16589)
(16487)
编号(15676)
(15316)
国家社会(15061)
成果(14362)
教育部(13616)
重点(13407)
(12684)
人文(12206)
社科(12105)
重大(12055)
期刊
(55759)
经济(55759)
研究(37297)
中国(19822)
(16942)
学报(14438)
科学(14250)
管理(13102)
大学(11464)
财经(11321)
(11131)
学学(10471)
经济研究(10366)
教育(10297)
(9967)
(9677)
金融(9677)
(9641)
世界(8820)
国际(8722)
问题(8193)
农业(7843)
技术(6672)
业经(5753)
(5355)
技术经济(5182)
图书(4851)
经济问题(4719)
(4374)
论坛(4374)
共检索到1544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蒋永福  
中国人在几千年文明旅程中积累有极其丰富的治学思想,这一思想遗产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热爱学习的优良传统,是这一思想遗产形成、积累和代代相传的深厚历史基础。在这一思想遗产中,闪烁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之光,照亮着历代学者的为学之路。文章把古代中国人的治学智慧,归纳为十个方面,分别为:学为明道,这是古代中国人的治学宗旨所在;立志正心,这是古代中国人治学的心理与品德基础;经世致用,这是古代中国人治学的修己治人目标所在;勤奋钻研,这是古代中国人治学的基本方法;博约相济,这是古代中国人治学的宏观策略;善疑善问,这是古代中国人把治学引向深入的重要门径;尊师重友,这是古代中国人治学的基本途径;涵泳自得,这是古代中国人治学的基本要领;学有次序,这是古代中国人治学的基本规则;以学为乐,这是古代中国人治学的乐趣所在。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蒋永福  
古代中国人有极其丰富的治学思想,这一思想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前文基础上,阐述了古代中国人治学智慧的三方面,分别为:学有次序,这是古代中国人治学的基本规则;涵泳自得,这是古代中国人治学的基本要领;以学为乐,这是古代中国人治学的乐趣所在。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蒋永福  
古代中国人的治学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前文基础上阐述了古代中国人治学智慧的四个方面,分别为:博约相济,这是古代中国人治学的宏观策略;勤奋钻研,这是古代中国人治学的基本方法;善疑善问,这是古代中国人把治学引向深入的重要门径;尊师重友,这是古代中国人治学的基本途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浦玉生  
“商场如战场”被中外推崇为经典之作的《孙子兵法》在当今社会巧于借鉴,同样好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新三十六计”为见仁见智者展现了一幅精妙的现代社会商场百态图。仁者智者自有取舍。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德  王玉芹  
本文根据古代的管理智慧,阐述了用人的辩证思维,认为打天下时要唯才是举,坐天下时需要的德才兼备之人;空降兵与子弟兵有不同的优劣势,应坚持两手抓的用人方略;根据德与才的关系,提出应重用君子、改造或利用小人、淘汰愚人;针对“奴才”和人才各自的特点,提出要培养带点“奴性”的人才和有才干的“奴才”的方针;要用人所长,避其短;最后指出如何处理好君与臣、教与练、功与过、同与异的关系。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佳南   王延飞  
“智慧情报”意指情报领域的智能化,包括情报手段智能化和认知服务智能化。文章对智慧情报所涉及的诸如知识检测、知识发现、知识创造和知识工程等概念工具与实施手段进行阐述,通过对智慧情报的事实刻画来展现情报专业智慧,提出运用“情报智慧”迎接“智慧情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程广文  宋乃庆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人为的和为人的实践活动,“为人”表明教学活动应具有确定性;“人为”表明教学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复杂”表明教学活动必须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而这个过程则意味着教学活动开展必须具有实践智慧,亦即教学智慧。教学智慧生成于具体教学情景,同时表征于具体教学行为,它与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具有某种共同性,但更多的则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性。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使得教学智慧成为教学活动的必然要求。教学智慧是“教学经验”、“理论修养”(包括“学科修养”)和“德性”的整合结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晁乐红  
根据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基本原理,本文拟从道德的视角分析当前中国人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宜的消费理念。指出消费一直被视为“恶”的历史原因,结合我国国情阐明了“节俭”作为一种美德的必要性,最后探讨了我国消费者被扭曲的人格特征的形成原因和成为“上帝”的具体措施。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卢现祥  
制度观对于一国制度的形成和实施有较大的影响。关系经济、等级制及缺乏民主与法治对中国人制度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非正式约束对正式约束的替代,权力可以凌驾于制度之上,正式规则之外的潜规则及制度实施中的软政权现象,其共同的根源来自于权力没有受到制约。中国人的制度观与欧美国家民众的制度观有较大的差异,这也是我们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方面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放  
略论中国人口问题四川联合大学人口所王放中国自7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计划生育以来,人口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0年到1994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从33.43‰。下降到17.70‰,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58%下降到1.12%,总和生育率从5....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跃生  
在人类历史上,农业文明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伴随着农业的兴起,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并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发展。这种情形在世界各主要文明国家都曾出现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人口发展除了受农业文明的影响外,更多地受到自身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吕红平  
传统文化对人口转变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象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对人口转变的作用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中国人口控制工作的巨大成就,实际上就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包含了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有利因素的作用;但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口转变过程的完成也有难以估量的障碍。因此,正视传统文化,并合理地利用和批判地继承,将有利于加速实现中国人口转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岚  
在人口学中 ,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平均死亡年龄是全体死亡者的平均年龄 ,而平均预期寿命是通过生命表方法计算出来的 ,它可以真实地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计算古代中国人的平均死亡年龄应该计算同一时期所有死亡人口的平均年龄 ,既包括正史、地方志、名人年谱和人名大词典里收录的名人 ,也包括平民百姓 ,尤其是死亡率较高的婴幼儿。只有这样计算出的平均值才是准确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