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04)
- 2023(16310)
- 2022(13236)
- 2021(12380)
- 2020(9898)
- 2019(22609)
- 2018(22785)
- 2017(42580)
- 2016(23614)
- 2015(26903)
- 2014(27314)
- 2013(26585)
- 2012(24833)
- 2011(22635)
- 2010(23353)
- 2009(21594)
- 2008(21430)
- 2007(19930)
- 2006(18275)
- 2005(16919)
- 学科
- 济(103228)
- 经济(103110)
- 业(64235)
- 管理(59029)
- 农(51473)
- 企(41280)
- 企业(41280)
- 中国(34461)
- 农业(34418)
- 方法(33450)
- 地方(29226)
- 数学(28523)
- 业经(28189)
- 数学方法(27872)
- 制(22118)
- 学(21911)
- 财(20455)
- 发(18898)
- 银(18685)
- 银行(18654)
- 行(18067)
- 融(17659)
- 金融(17651)
- 理论(17318)
- 贸(16889)
- 贸易(16869)
- 易(16239)
- 体(15727)
- 环境(15191)
- 发展(14847)
- 机构
- 学院(340589)
- 大学(335165)
- 济(135333)
- 经济(132107)
- 研究(123909)
- 管理(121464)
- 理学(101421)
- 理学院(100197)
- 管理学(97925)
- 管理学院(97328)
- 中国(96958)
- 科学(76492)
- 农(74540)
- 京(74125)
- 所(64596)
- 财(63074)
- 研究所(57807)
- 中心(57367)
- 江(57268)
- 农业(57062)
- 业大(55084)
- 范(49809)
- 师范(49289)
- 北京(47341)
- 财经(47323)
- 州(45844)
- 院(43969)
- 省(42746)
- 经(42438)
- 技术(39707)
- 基金
- 项目(214134)
- 科学(166795)
- 研究(161794)
- 基金(149316)
- 家(130342)
- 国家(129125)
- 科学基金(108869)
- 社会(99816)
- 社会科(93906)
- 社会科学(93880)
- 省(88064)
- 基金项目(77489)
- 教育(74449)
- 划(72671)
- 编号(69038)
- 自然(67398)
- 自然科(65788)
- 自然科学(65777)
- 自然科学基金(64524)
- 资助(60572)
- 成果(57963)
- 发(52140)
- 课题(49999)
- 重点(48988)
- 部(45887)
- 创(44056)
- 发展(42035)
- 展(41348)
- 创新(41161)
- 年(40511)
- 期刊
- 济(171996)
- 经济(171996)
- 研究(107358)
- 中国(86395)
- 农(76682)
- 学报(56560)
- 科学(51589)
- 农业(51364)
- 教育(50511)
- 财(47826)
- 管理(45836)
- 大学(43556)
- 学学(40532)
- 融(38650)
- 金融(38650)
- 技术(33688)
- 业经(33124)
- 业(25612)
- 经济研究(24710)
- 财经(24115)
- 问题(23546)
- 经(20883)
- 版(19272)
- 图书(19265)
- 世界(17134)
- 技术经济(17049)
- 农村(16767)
- 村(16767)
- 统计(16335)
- 坛(16106)
共检索到5553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强
我国发达地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其基本原因是这些地区农村工业化的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即由原来“乡村办企业、自己用土地”的模式,转变为产业用地流转、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通过招商引资兴办企业的模式。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农村企业经营模式转变和工业化方式进步在用地方式上的表现。适应农村工业化方式转型,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是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基本保证,也是在发达地区实现耕地保护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农村工业化 集体建设用地 土地流转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晗 邵彦敏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更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土地银行"模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土地互换"模式、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专业农场模式等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典型模式作案例,总结出关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的重点,即: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政府发挥好引导和扶持作用、拓宽利益联结和共享机制、实现土地流转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土地流转 模式 创新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邢建国
模拟BOT: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业化的推进●邢建国[副教授苏州大学管理学院苏州215006]模拟BOT的必要性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其本意是指政府部门为吸纳私营资本或国际财团参与公共工程建设而采取的一种...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楼惠新 张建新
土地制度就是调整各社会阶层的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的关系。我国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有 :城郊型、一般农村型、产业结构调整型、土地整理型 ;认为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土地流转的因素主要是制度和效率、人口压力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产权主体、农地制度绩效、土地产权市场、户籍制度 ;提出了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定位
关键词:
土地流转 流转方式 制度定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仇叶
不同于一般的农地制度创新,沿海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属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范畴,其核心是土地开发权的界定问题。乡村工业化既推动了土地开发权从国家向集体转移,也影响了这一权利的配置方向。本文研究发现,不同乡村工业化模式形塑出不同的土地制度,珠三角的外资充裕型、苏南的外资竞争型、浙江的内生资本稀缺型工业化模式,分别产生了保护股民利益的土地共有制,强调政府统筹能力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与有利内生资本积累的"公有私占"的土地制度类型,三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性工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这表明,评价土地制度的绩效,必须着重考虑具体的工业化模式。当前,中国正处于全球资本竞争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仍然需要发挥土地集体所有制统筹土地开发权的优势,为建立服务于工业发展的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保障,同时,也应当加强土地的再分配功能,保护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提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合法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润秋 高松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存在严重的资金时差悖论,导致难以利用集体土地本身进行融资,土地整理融资难反过来又成为阻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瓶颈性因素。现有流转模式难以协调各种利益,不能对流转各方产生足够激励,变相征地的方式削弱了农民的土地持续收益能力,未能真正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同质、同价、同权"。因此,应根据利益协调的原则创新制度设计,以地权激励引导社会资源投入,促进集体建设用地顺畅流转。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梦琳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实质是政府和农民的参与程度和作用力度不同。政府主导型与农民自主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在节约交易费用和保障农民权益方面各具优劣,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环境与内部治理结构和集体土地产权结构决定的。为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实现利益分配结构的合理化,应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立法支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进行协调和博弈,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等方面进行制度选择与创新。
关键词:
土地管理 集体建设用地 模式绩效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迎春 尹君 张贵军 王彦魁
本文通过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范围、形成过程、社会功能以及流转要求等方面的分析,对比转权模式与保权模式两种流转模式制度创新思路,提出了选择转权模式作为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 集体建设用地 转权模式 保权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保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赋予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平等的地位和相同的权能。我国发达地区在实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诸如苏州模式、南海模式、芜湖模式、湖州模式、重庆模式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促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时,要重点做好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登记制度,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建立公平有序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公平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完善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工作。
关键词: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经验借鉴 实现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乔颖丽 王艳华 吉晓光
以西部12省(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认为,区域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过载的人口和脆弱的生态系统遏制了资源优势、人文贫困甚于收入贫困、农村及农用基础设施更薄弱,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较低与自我积累能力差、投资更为不足。优势则包括政策、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结构比较优势。据此提出区域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资金集聚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邱爽 周明友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要大得多。如何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模式的选择应坚持生态、富裕、文明等基本方略。部分农村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供欠发达地区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新农村建设 模式选择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宋智伟
本文结合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支付结算的现状,分析欠发达地区支付结算存在的缺陷,探讨农村支付结算的发展取向与模式选择,并就构建新型农村支付结算模式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支付结算 发展取向 模式选择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杜党勇 蓝海林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发达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政社合一、管理的集体资产总量大、主要经营业务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特点,具备了进行公司化改造”的条件。经济发达地区公司化改造的途径有:政社分离、推行股份合作制和建立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关键词:
发达地区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公司化改造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柱智
由于多样化的制度创新,农地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表现得多种多样,是制度变迁研究的核心议题。发达地区农村的地权变革实践超出现行提倡地权个体化的土地法律和政策范围,需要从理论上作出新的概括。实证研究表明典型发达地区农村普遍经历了地权"再集体化"变革的过程。不同地方由于条件不同,村社集体统合农地的主体也不同。北京农村表现为村级公司统合,珠三角农村表现为合作社统合,苏南农村表现为政府统合,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地权关系和地权统合机制。这一变革具有综合性的效应,表现为提升农地利用效率,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有效治理。地权再集体化的形成需要多重必要条件,其中:集体土地所有制是制度前提,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的宪法意义上的土地制度;村庄内部"结平衡账"是治理基础,治理机制的优化促使农民普遍接受地权集体化;地方政府的支持是政治空间,推动着有效的制度创新不断扩散。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当充分汲取发达地区经验,审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地权个体化改革的问题,从强化集体土地所有制、落实集体所有权层面找到完善农地制度的路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牛影影 赵凯 孙晶晶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是农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高效合理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提高土地配置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本文以北京、成都、重庆及天津等四个典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为切入点,分析评价各个模式的优点、缺点及其制约因素,提出一种基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激励的新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为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流转模式 产权激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