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16)
- 2023(4405)
- 2022(3606)
- 2021(3690)
- 2020(2890)
- 2019(6428)
- 2018(6572)
- 2017(10313)
- 2016(7002)
- 2015(8004)
- 2014(8268)
- 2013(7281)
- 2012(7043)
- 2011(6593)
- 2010(6854)
- 2009(6197)
- 2008(6191)
- 2007(5818)
- 2006(5236)
- 2005(4866)
- 学科
- 教育(20169)
- 济(16035)
- 经济(16013)
- 管理(14280)
- 中国(12280)
- 业(10984)
- 企(10248)
- 企业(10248)
- 理论(9764)
- 学(8376)
- 教学(6460)
- 方法(6102)
- 业经(4846)
- 农(4742)
- 发(4738)
- 财(4660)
- 技术(4495)
- 研究(4465)
- 思想(4339)
- 和(4275)
- 政治(4193)
- 发展(4147)
- 展(4024)
- 思想政治(3909)
- 政治教育(3909)
- 治教(3909)
- 文化(3888)
- 德育(3870)
- 制(3858)
- 地方(3629)
- 机构
- 大学(99986)
- 学院(93881)
- 研究(36322)
- 教育(29034)
- 范(25756)
- 师范(25654)
- 管理(25228)
- 济(25206)
- 经济(24270)
- 京(23365)
- 科学(22548)
- 师范大学(21116)
- 理学(20901)
- 理学院(20424)
- 中国(20390)
- 管理学(19741)
- 管理学院(19516)
- 所(18910)
- 研究所(17091)
- 江(16638)
- 北京(15882)
- 中心(14352)
- 财(14243)
- 技术(14080)
- 农(13666)
- 州(13465)
- 职业(13152)
- 院(12751)
- 业大(11917)
- 教育学(11194)
- 基金
- 项目(55125)
- 研究(47485)
- 科学(43794)
- 基金(35428)
- 教育(30855)
- 家(30439)
- 国家(29939)
- 社会(27066)
- 社会科(25127)
- 社会科学(25118)
- 科学基金(23938)
- 省(23122)
- 成果(22394)
- 编号(22216)
- 划(21741)
- 课题(19301)
- 基金项目(17444)
- 年(16718)
- 规划(14295)
- 重点(14119)
- 部(13870)
- 资助(13822)
- 自然(13614)
- 项目编号(13554)
- 性(13381)
- 自然科(13198)
- 自然科学(13192)
- 自然科学基金(12955)
- 发(12863)
- 教育部(12511)
共检索到1594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正彪
在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语言不仅是人们用来相互沟通的重要工具,也是用来体现一个族群的民族性的重要依据。因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到科学的传承与保护,民、汉双语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本文认为,双语教育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不但具有原真性意义,而且还为跨文化沟通提供了族际交流的语言条件。无论是在实现多民族语言保护和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还是在构建"美美与共"的族际文化共享社会环境等方面,双语教育都在发挥着应有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双语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语言文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普丽春 袁飞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个人、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构成文化传承的教育主体,共同传承和创造着一个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特色和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普丽春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表现,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财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其历史发展和教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价值特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正彪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人类的普遍关注。虽然民族文化知识进校园与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致的,但此项工作的落实还必须通过立法的途径才可得到全面的实施。具体的事例说明:立法手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学校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永兵 龚自力
技艺水平研究的不足导致了我国少数民族技艺类非遗认定标准和名录入选的争议,也不利于其传承人的认定和授艺。技艺形成的逻辑路径是基于传承人行动能力范式下的工作活动中涉及知识的构建。显性化表述的工作诀窍知识是我国少数民族技艺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可以成为当前少数民族技艺类非遗项目评选和传承人认定中的关键性指标和技艺研究的方向,可以为学艺人的培养提供知识来源和文本依据,加快学艺人的成才效率,推进非遗的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提供现实个案。未来我国少数民族技艺类非遗中的工作诀窍知识应该是以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为核心,工作过程为载体,非遗传承人为主体,专家学者为主导进行开发。其实施路径是首先描述传承人的能力,然后找到工作诀窍知识点,进而开发出工作诀窍知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爱琴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跃与发展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传承。我国民族文化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学校教育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基础,通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的价值选择及其合法性分析,提出重建公共教育权力体制、实现教育主体多元化;建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方位、多层次教育传承体系;改革教育评价体制;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网络资源开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普丽春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形成了大量独特的文化。其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民族存在的基础,既是其先民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教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形式。因此,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应肩负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学勤
〕地方高校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方面有着地缘、文化、人才等诸多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大学生校园活动等诸多层面建构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体系。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和良好效应。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朱祥贵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自治权实现的关键是法律保护。国际法确立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地位,建构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体系,设定了国家的尊重、保护、实现义务。国际立法需要进一步从权利主体、内容、国家义务、救济等方面深化与完善。
关键词:
少数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育自治权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朱祥贵 李金玉
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正处在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青少年缺乏传承激情和动力、部分项目教育传承功能萎缩、传承场地建设面临困难等困境中。要打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现实困境,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工作的法律保护,在教育传承立法体系与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法律法规制度创新。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余澜 杨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教育的文化环境,民族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途径,民族教育立法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我国民族教育立法在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存在不足,必须树立科学的民族教育立法指导思想,既注重少数民族接受主流文化的权利的保护,又重视民族教育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同时还必须明确民族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为民族教育立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民族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立法完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常超
生产科技化、信息数据化、文化多元化是当今社会的显著特征,伴随移动网络科技的持续发展,在网络信息平台上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物质生活条件在持续改变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之时,同样也在潜移默化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是全球化发展越需要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以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为核心内容,探讨社区教育在中华民族文化保护中的优势及现实意义,为传统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凝聚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非物质文化 社区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普丽春
少数民族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和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过程以及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应肩负起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炜 陈能幸
文章引入世界遗产保护本真性理论,通过以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嘹歌为例,提出了要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及其思路。希望通过对这一具体研究对象的剖析,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嘹歌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并以此为鉴,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若干思路和经验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