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50)
2023(2843)
2022(2199)
2021(2375)
2020(1811)
2019(4248)
2018(4334)
2017(6292)
2016(4823)
2015(5569)
2014(5807)
2013(4802)
2012(4722)
2011(4522)
2010(4910)
2009(4384)
2008(4459)
2007(4285)
2006(4024)
2005(3944)
作者
(11235)
(9248)
(9087)
(9069)
(6030)
(4458)
(4357)
(3849)
(3583)
(3505)
(3260)
(3139)
(3111)
(3103)
(3057)
(2935)
(2848)
(2778)
(2710)
(2708)
(2687)
(2359)
(2241)
(2232)
(2202)
(2193)
(2177)
(2026)
(1924)
(1884)
学科
教育(19231)
(10821)
经济(10811)
中国(10512)
管理(8104)
理论(7699)
(6239)
教学(5961)
(5187)
(4460)
企业(4460)
(3793)
思想(3717)
发展(3562)
(3483)
政治(3464)
(3439)
研究(3420)
高等(3368)
改革(3247)
思想政治(3244)
政治教育(3244)
治教(3244)
德育(3218)
方法(3107)
学校(3039)
(2890)
教育改革(2810)
学法(2784)
教学法(2784)
机构
大学(68725)
学院(61966)
教育(27078)
研究(25791)
(21352)
师范(21317)
师范大学(17731)
(16829)
(16567)
经济(15889)
科学(14095)
管理(13620)
(12867)
中国(12658)
北京(11933)
(11649)
研究所(11510)
职业(11436)
理学(10697)
教育学(10537)
理学院(10407)
技术(10380)
(10089)
管理学(10040)
管理学院(9874)
中心(9737)
(9200)
(8776)
职业技术(7793)
教育学院(7777)
基金
研究(32314)
项目(31537)
科学(26170)
教育(24357)
基金(18775)
社会(17472)
成果(17191)
社会科(16134)
社会科学(16129)
编号(16070)
课题(15280)
(15011)
国家(14680)
(13712)
(13396)
(13306)
科学基金(11517)
规划(10765)
(9794)
(9649)
项目编号(9553)
(9214)
研究成果(9136)
重点(8900)
(8866)
(8829)
教育部(8818)
阶段(8810)
年度(8620)
基金项目(8547)
期刊
教育(47104)
研究(34575)
中国(22896)
(22268)
经济(22268)
职业(11043)
技术(9295)
学报(8882)
(8590)
大学(8227)
技术教育(7094)
职业技术(7094)
职业技术教育(7094)
科学(6987)
学学(5700)
高等(5620)
财经(5500)
(5444)
论坛(5444)
管理(5169)
成人(5047)
成人教育(5047)
高等教育(4922)
(4842)
(4781)
(4513)
图书(4360)
(4025)
金融(4025)
发展(3959)
共检索到1127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荣德  
卢瑟福是20世纪培养诺贝尔奖科学家人数最多的杰出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高等教育观包括:面向世界,选拔人才;注重基础,严格要求;学会思考,深入研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等。其观点和成功经验值得我国高等教育界重视和借鉴。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沈广斌  
发展性高等教育观是对传统高等教育过度功利化的批判,它坚持在人本主义观照下,关注高等教育当重视学生发展性的应然价值,认为师生的发展性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逻辑起点,发展性是一流大学的最适表征和共性追求。发展性高等教育观自现代大学诞生之日起就初显雏形,它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经验总结,新的高质量高等教育观亦是其当代遵循。发展性高等教育观日渐成为指导当下高等教育实践的有效选择。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周平  
通识教育就是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共同科目课程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大学生具备基本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它强调了人的自主性,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力求协调教育过程中的博与专的关系。通识教育源自美国,其人文精神和全方面培养人的理念和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给我们新时期的高等教育观念以启迪,在应对教育全球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翁史烈  
当前 ,我国经济形势和科教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这些新问题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人才观和教育观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翁史烈教授从新时期人才观内涵、工程教育的核心、营造大学的智力生态环境、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深化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多渠道筹资与多元化办学六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是翁史烈教授于 2 0 0 0年 1 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高教所所作演讲的录音整理稿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胡显章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保星  
《耶鲁报告》所赋含的自由教育理念为美国新共和主义高等教育观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美国新共和主义高等教育观既承继了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学校的自由教育传统,又使这一传统融入美国飞速发展的社会洪流之中,并确保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以不丧失自由主义教育传统为前提。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志刚  
高等教育观念创新在高等教育创新中居于核心和首要地位,是高等教育创新的先导性因素。高等教育观念创新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发展性、超前性和实践性特征。知识经济时代的严峻挑战,科学技术发展综合化趋势的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内在要求,是高等教育观念创新整体化取向的主要原因。树立高等教育观念创新的整体意识,加强创新主体与实践主体的互动与对话,实现三级教育观念创新的整合,构建高等教育观念创新的社会支持系统,是进行高等教育观念创新的整体化策略选择。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振天  
20世纪后半叶,随着国际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质量问责、质量认证、质量评价、质量管理以及质量保障等活动日趋活跃,高等教育质量研究也进人新阶段,甚至一时成为显学。然而,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以至不同个体却都有着自己的思考、看法或观点。这种思考、看法或观点,便构成了所谓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质量观不同,对同一高等教育活动及其质量的判断也就不同。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祖超  夏婷婷  
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育发展的精神实质、教育基本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探寻了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和依据,从而提出了“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命题,认为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包括“三个基本内涵”,具体体现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四个服务”和“五个统筹”。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洪才  
大众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个性平等 ,它要求改变高等教育价值观系统 ,在人才观上接纳多维度的评价标准 ,在知识观上接受个性建构原则 ,在知识价值观上以价值理性养成作为根本目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伟  
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为人的利益服务。教育是由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就不能不带有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观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是人性高于神性、人权高于神权的教育观,是走向进步的教育观,是合目的的、走向文明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柯华庆  
杜威秉承皮尔斯的实效主义哲学,强调理性认知对于理性目标的实现作用。实效主义教育观将理性目标、有效手段和实际效果统一起来,概括了实用主义教育观、工具主义教育观和实验主义教育观的优点,同时摒弃了其缺陷。在实效主义教育观看来,教育仅仅是一种工具,它的价值在于有效地服务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的教育目标,学校和教材只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在现代社会,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董宝良  
论陶行知的中西教育观●董宝良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中西教育观进行整体的全面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因为陶行知的中西教育观是其教育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他能在从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和全面教育各次运动中留下教...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唐爱民  
道德的相对性不等于道德相对主义。相对主义道德教育观有其自身难以僭越的悖逆。它不能在事实上和逻辑上得以确当地圆说 ;不能担保学生获有普遍性、恒定性的道德观 ,不能承领学生葆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道德观。道德相对主义导致了道德的解体、道德价值的混乱和学校道德教育价值的窄化、形式化 ,使道德教育成了“弃德”或“没有道德”的教育。德育学理论必须审慎地处理道德相对性与道德相对主义的紧张关系 ,消除不必要的歧异与视差 ,以获致对其的完整把握与辨证理解。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曼丽  
本研究将尝试性地从教育哲学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等视角探究通专结合的合理性。本文的分析框架是 :首先 ,根据教育哲学中关于教育目的、内容及培养模式的选择最终取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二因素的基本原理 ,将分别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对其必然性进行哲学分析 ;其次 ,本文还将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及要求 ,进一步说明“通专结合”在未来社会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最后 ,给出本研究简短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