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11)
2023(11480)
2022(9701)
2021(8850)
2020(7276)
2019(16363)
2018(16087)
2017(31133)
2016(16977)
2015(19052)
2014(19151)
2013(19060)
2012(17517)
2011(16125)
2010(16554)
2009(15850)
2008(15538)
2007(14569)
2006(13251)
2005(12205)
作者
(50580)
(43076)
(42401)
(40538)
(26689)
(20654)
(18923)
(16432)
(16243)
(15106)
(14879)
(14220)
(13931)
(13700)
(13480)
(13277)
(12342)
(12278)
(12195)
(12034)
(10813)
(10697)
(10363)
(9876)
(9735)
(9641)
(9471)
(9416)
(8641)
(8317)
学科
(79802)
经济(79706)
(54448)
管理(48861)
(47209)
(32606)
企业(32606)
农业(31494)
方法(26393)
数学(22646)
数学方法(22462)
地方(22387)
业经(21266)
中国(20533)
(19147)
(17979)
(16277)
环境(15592)
(13917)
(13280)
(13068)
贸易(13053)
(12672)
(12288)
银行(12267)
(12131)
金融(12127)
(11795)
地方经济(11574)
(11258)
机构
学院(254968)
大学(250313)
(110470)
经济(108247)
管理(94245)
研究(90891)
理学(80234)
理学院(79329)
管理学(78129)
管理学院(77672)
中国(70990)
(61007)
科学(55573)
(53251)
(50642)
(46764)
农业(46419)
业大(43277)
研究所(42043)
中心(42015)
(41173)
财经(38782)
(34947)
(34188)
师范(33904)
经济学(33471)
北京(33074)
(32149)
(31964)
(31169)
基金
项目(167819)
科学(133135)
研究(125361)
基金(121967)
(106864)
国家(105916)
科学基金(89995)
社会(82325)
社会科(77713)
社会科学(77697)
(66862)
基金项目(64550)
自然(55429)
(55157)
教育(54797)
自然科(53914)
自然科学(53901)
自然科学基金(52918)
编号(50858)
资助(47974)
成果(40926)
(39090)
重点(38580)
(37542)
(36458)
课题(35249)
国家社会(34950)
(34544)
(33536)
创新(32487)
期刊
(134806)
经济(134806)
研究(77045)
(63725)
中国(56445)
农业(43180)
学报(41015)
科学(38812)
(38766)
管理(32298)
大学(31985)
学学(30523)
业经(26590)
(26354)
金融(26354)
教育(24188)
技术(21500)
(21225)
财经(20098)
问题(19319)
经济研究(18231)
(17375)
资源(15156)
农村(15068)
(15068)
(14708)
农业经济(14572)
世界(14256)
经济问题(13326)
技术经济(12965)
共检索到396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雄  张立峰  
【目的】讨论华北农牧交错区以退耕为特征的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演替与增进机制,为区域保持持久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提供思路和技术依据。【方法】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退耕后的生态系统中,退耕子系统的生物生产力比农作子系统降低38.34%~72.3%,其主要功能应偏重社会性的资源环境生产力,使理想中的"退耕-还草-养畜-赚钱"的良性循环难以实现。伴随退耕子系统的分化,农作子系统在自然与社会资源等方面汇集叠加,为退耕区域生态系统启动经济生产力新属性的阶跃奠定了基础。实证研究表明,通过退耕子系统与农作子系统的再度耦合,以及通过同田块创造以水肥为中心的微域生境分化与作物生产耦合,可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雄  窦铁岭  冯丽肖  张维宏  张立峰  
【目的】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区退耕林地大面积荒芜资源无效流失的问题,通过榆树幼林-南瓜带状间作,达到林地高效利用与生态-经济效益协同增进的目的。【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榆树幼林与南瓜间作后,瓜蔓覆盖地面,显著提高了南瓜行间和榆树林地的土壤水分含量,林-瓜间作地水分的利用效率较单作提高了23.7%~163.3%;间作改变了南瓜行间杂草群落自然演替的方向,一年生杂草成为优势物种,其饲用营养物质的含量和产量较林带间杂草显著提高。间作比单作南瓜增产24.4%,榆树生物量累积提高28.4%,杂草增产144.4%,南瓜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23.2%。林-瓜间作比单作土地利用效率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志华  安萍莉  郑大玮  妥德宝  
以历史资料为依据 ,分析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武川县近 5 0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化及其对系统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近 5 0年内该地人口增长了 1.6倍多 ,耕地面积增长了 0 .6 3倍 ,小牲畜数量增长了 9倍多。认为人口增加是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本原因 ,不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是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退化的直接原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耿鑫  胡实  肖玉  王训明  
为完善土地规划评估指标、挖掘东北农牧交错区生态建设潜力,在明晰2001—2018年东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分别以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三种生态功能为优先发展目标,结合CLUE-S模型提出了三种土地利用格局规划方案。结果显示:(1)2001—2018年研究区ESV总量增长9.69%,其中调节、支持和供给服务功能年均占比分别为67.25%、21.88%和6.74%;(2)三种规划方案对区域ESV提升明显,其中支持服务优先情景下ESV总量提升5.84%,高于供给服务(2.66%)和调节服务(5.19%)优先情景;(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环境适应性不同,研究区西北部、西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更适宜造林和退耕,ESV总量和支持服务价值的提升潜力较大,而北部和东南部地区更适宜开垦农田,供给和调节服务价值提升潜力较大。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是保障区域生态与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充分考虑政策与环境适应性等因素,对东北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优化,将为当地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志华  安萍莉  刘亚玲  郑大玮  妥德宝  
随着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的退化 ,生态系统的功能相应退化。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研究表明 :194 9— 1995年间 ,粮食单产与农作物光能利用率一直维持在 730kg·hm-2 和 0 0 8%的较低水平 ,天然牧草产量及其光能利用率则不断下降 ,分别由 82 5kg·hm-2 和 0 0 5 %下降到 375kg·hm-2 和 0 0 2 % ,农田养分输出大于输入 ,生态系统趋于退化。 1996年后这种状况有所缓解 ,粮食产量、农作物光能利用率转向上升 ,农田养分输入转向大于输出 ,农田生态系统开始得到恢复 ,但天然牧草的情况仍不容乐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夏哲超  潘志华  张璐阳  周蒙蒙  潘学标  妥德宝  赵沛义  
水是北方农牧交错带最关键的生态环境因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状况与环境动态。文章从生态缺水的角度,以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为例,探讨了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缺水是造成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2006年武川县天然草地、灌木、乔木、农作物生长季平均耗水量分别为150.3mm、193.4mm、213.3mm、158.6mm,最小生态缺水量分别为93.1mm、38.2mm、251.5mm、96.6mm,植被生态系统继续向退化方向演替。合理调整植物品种结构,配置有限的水资源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芳  冯开文  
该文基于农牧交错带存在的经济生态问题及农牧结合的特征,在政府对"退耕还草"的农户给予补贴的最短期限即将届满的情况下,应用博弈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如果因国家减少退耕补贴,农户退耕收入少于种植农作物的收入时,农户基于自己的利益与生存需求是否愿意继续退耕的迫切问题。结果表明当国家降低补贴标准,农户退耕收入少于种植农作物的收入时,农户不愿意在原退耕的基础上再退耕。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文俊  王兵  牛香  宋庆丰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土地沙化尤为严重,该区自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量化该区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该区内退耕还林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所属森林生态站等的数据资源,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LY/T 2573-2016),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评估了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得到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1263.07×108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增建,文奇,刘东维  
我国农牧交错带是农耕产业与牧养产业交汇的地带,是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两种文明相互交融所形成的特殊的民族经济地理区域。其地理位置大致从大兴安岭东麓的夏绿阔叶林地区,经辽河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祁连山东段至青藏高原东南缘,形成一个弧形的狭长地带。跨越12个省(自治区)的160个县(旗、市),总面积约116.74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地面积57.4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5.19万平方公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学勇  李玉霖  
为推动中国生态系统综合评估,促进中国生态系统的网络化研究与区域综合研究,2006年5月10日~11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在北京举办了“生态系统评估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孙鸿烈院士、李文华院士和傅伯杰、刘纪远、欧阳志云、谢高地、赵学勇、曹敏、张仁华、岳天祥、邵全琴等十余位专家在会上作了主题学术报告。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于秀波、姜鲁光、侯西勇、潘明麒、王斌、王进欣等同志根据专家讲稿协助整理了部分文稿,现将经孙鸿烈、李文华等专家亲自修订过的文稿择要刊出,以飨读者。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高清竹  何立环  黄晓霞  江源  
在利用NOAA/AVHRR数据得到海河流域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的基础上,采用Costanza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测算方法,评估了海河流域上游农牧交错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10年海河流域上游农牧交错带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损害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2.5%~2.7%,达到4.18×107~4.90×107美元。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令  贺慧丹  未亚西  杨永胜  罗谨  李红琴  李英年  周华坤  
为探讨三江源农牧交错区植被群落演替、土壤固碳及水源涵养能力对退耕还草措施的响应,以青海省过马营镇退耕还草封育示范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实地监测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地经退耕还草措施后,植被群落演替、土壤固碳及持水能力的变化状况。结果显示,1)退耕还草11年后,其植被群落盖度、平均高度、植物分层及地上生物量均达到原生植被水平;而Shannon-Wiener群落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达到原生植被的80.9%和97.5%。2)退耕还草11年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波  赵海霞  郭卫华  刘辉  张新时  
在皇甫川流域生态及自然地理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同步进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等政策运行情况和农户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在农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皇甫川流域农业现状的相关矩阵分析,研究了当地农牧业在生态和经济上的不合理性,以及面对冲击发展草产业、推行圈养舍饲的必要性与对策。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孙芳  章杏杏  孟凡艳  
通过对处于农牧交错带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3县农户的实地调查,应用农户2006年的家庭生产经营与其他行为的实际数据,分析政府退耕补贴政策行为对农牧交错带农户收入的影响。结论为:无论在退耕补贴期内政府执行原退耕直接补贴标准,还是在补贴期限届满后执行新的补贴标准,农户因退耕而获得的直接补贴与种植牧草收入之和大于在退耕地种植传统农作物的收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甘超华  马礼  南秋菊  
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重建的切入点,在实际操作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对当前退耕还林还草的社会经济特征、政策安排、协调机制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区域粮食适度自给定位、部门协调机制创新、产权制度改革、区域产业专业化分工、适度生态移民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进行政策优化调控的主要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