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46)
- 2023(5877)
- 2022(4798)
- 2021(4368)
- 2020(3568)
- 2019(7631)
- 2018(6973)
- 2017(13176)
- 2016(7307)
- 2015(8099)
- 2014(8100)
- 2013(8076)
- 2012(7573)
- 2011(6739)
- 2010(6823)
- 2009(6328)
- 2008(6544)
- 2007(5921)
- 2006(5104)
- 2005(4582)
- 学科
- 济(35773)
- 经济(35745)
- 管理(25374)
- 财(21829)
- 业(19979)
- 企(16419)
- 企业(16419)
- 地方(14833)
- 方法(12343)
- 财政(12153)
- 数学(10533)
- 数学方法(10465)
- 中国(10263)
- 政(9808)
- 务(8914)
- 财务(8907)
- 财务管理(8867)
- 地方经济(8536)
- 企业财务(8493)
- 农(8472)
- 学(8235)
- 制(7691)
- 业经(6806)
- 环境(6321)
- 农业(5693)
- 体(5686)
- 融(5338)
- 金融(5336)
- 理论(5329)
- 银(5120)
- 机构
- 学院(109111)
- 大学(109080)
- 济(45005)
- 经济(44114)
- 研究(38313)
- 管理(37407)
- 理学(31953)
- 理学院(31497)
- 管理学(31008)
- 管理学院(30797)
- 财(30502)
- 中国(28279)
- 科学(24674)
- 京(22400)
- 财经(20474)
- 所(19830)
- 经(18372)
- 研究所(17712)
- 江(17230)
- 中心(16626)
- 范(16438)
- 师范(16340)
- 农(15485)
- 经济学(15024)
- 财经大学(14781)
- 北京(13916)
- 院(13884)
- 业大(13839)
- 经济学院(13687)
- 州(13584)
- 基金
- 项目(72317)
- 科学(57599)
- 研究(53086)
- 基金(52940)
- 家(46538)
- 国家(46178)
- 科学基金(39418)
- 社会(35611)
- 社会科(33893)
- 社会科学(33884)
- 基金项目(28065)
- 省(28065)
- 自然(24098)
- 划(23846)
- 教育(23468)
- 自然科(23450)
- 自然科学(23442)
- 自然科学基金(22973)
- 编号(20573)
- 资助(20398)
- 重点(17072)
- 成果(17053)
- 发(16612)
- 部(15785)
- 国家社会(15569)
- 课题(14752)
- 创(14672)
- 创新(13869)
- 性(13742)
- 科研(13577)
共检索到1683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崔满红
20多年来,在财政理论研究领域,在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但是在区域财政理论研究方面成果很少,至今没有形成一套比较规范的可以指导区域财政理论研究的基础理论,作者提出区域财政效应功能区的理论假设,其正确与否姑且不论,其目的主要在于推动区域财政理论研究的展开和进一步深入。
[期刊] 改革
[作者]
田代贵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按照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立足不同功能区分工、发展战略和模式不同,结合不同功能区的现状、财政收支情况以及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对财政收支的影响因素,制定并实施推动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措施。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财政政策 公共服务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雷 陈少英
财政平衡是推进协调发展、弥补区际差异、实现分区治理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财治国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重要产物。然而,当前财政平衡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很多还停留在直接干预和政策驱动阶段,存在法律工具和政策工具的结构性失衡,容易导致政策与法律、政府与市场等关系的错位。解决问题的思路应当是立足现代财政制度的法治逻辑,一方面提高手段措施的法定性,将区域财政平衡从功能区建设的政策性规范统筹到直辖市事权与支出责任改革的法律性规范中,明确共同事权和委托事权的划分模式,改变转移支付与事权配置脱节的情况;另一方面需要理顺收入层面的税收分享和支出层面的责任分配,改变收益分配与支出责任划分脱节的情况,提升财政治理中数据算法的应用。通过收支改革为手段的平衡机制寻求功能区建设的法治进路,提升权利保障的实效性品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安勇 原玉廷
研究目的:剖析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演化特征,并实证检验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法、空间面板滞后模型。研究结果:中国创新效率整体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但地域分异明显;区域创新效率具有典型的空间集聚特征;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阻碍了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且该效应在东西中部三个区域依次减弱;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挤占企业创新资金投入、扭曲企业家创业精神以及引发权利寻租等路径实现的。研究结论:缓解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及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必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变现有政绩考核机制;同时应完善土地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徐建军 星焱
本文利用1985~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根据不同的区域划分标准,实证研究了财政支农资金对粮食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1)按产销状况划分,我国粮食主产区财政支农力度和粮食边际产出效应均明显高于非主产区。(2)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中部、东部地区财政支农的粮食边际产出效应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但是二者的财政支农力度却低于西部地区。(3)各地区财政支农的粮食单位产出效应正在逐步收敛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财政支农 粮食 边际产出 单位产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安平
财政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是有关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建立了一个包括政府投资、银行贷款、价格指数和东中西部人均产出等变量的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通过比较投资和贷款冲击的脉冲响应,发现:①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对东部的作用强于中西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效应;②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大;③1978年后,两种政策的作用都有所增强,货币政策对中西部,特别是对西部的影响明显增加。其含义是,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应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在注重财政政策的同时,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董秀良 漆柱
财政政策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对财政政策的区域非均衡效应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建立了一个包括政府投资、宏观税收、私人投资和东中西部人均产出等变量的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分析表明,我国政府投资的财政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效应,而宏观税收政策区域差异效应不明显。其政策含义是:为了缩小东中西部三地区的经济差距,必须改变单一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资的投向的调整力度,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玉波
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农民集体势必成为与地方政府相互争利的土地供给者。从国家致力于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盘活巨大农村建设用地资源、保障农民财产性收入、土地财政模式构成等方面系统分析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影响土地财政机理。选取农村建设用地与土地财政数据,采用关联系数方法,结合区域临近原则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将二者在31省(市)的关联度分为高度、中高度、中度、中低度、低度5个区域。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国有用地供应面积、平均土地出让价格评判出农村集体与地方政府建设用地供给竞争程度区域差异;测算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面积及可入市系数、面积使不同区域地方政府减少的土地出让规模及收益程度;考查土地出让金弥补地方财政赤字情况、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减少地方财政来源对公共设施建设支出影响区域差异;评判地方债务规模、财政收入与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减少地方政府出让金对地方政府债务影响的区域差异,进一步演绎出各区域破坏式的政府财政增收与融资行为。从国家制度层面改革与规划引控、征收物业税、允许与规范地方政府发行债券、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与指标异地流转等方面,构建不同区域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影响土地财政兴利除弊调控政策。
关键词:
农村建设用地 入市 土地财政 区域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晓光 朱晓东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将使财政的投资方向、投资结构及其资金管理方式发生新的改变。文章以主体功能区战略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影响为切入点,探讨了林业生态建设与财政政策的关联关系。分析表明:林业生态建设与财政政策正向相关,且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本在不断提高,其向纵深发展的难度加大。在此基础上,侧重于从施行主体功能区战略过程中林业生态建设对财政政策需求的角度,从资金投入、权责划分、转移支付、横向援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财政补贴六个层面提出了财政支持林业生态建设的政策建议。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煜明 阳建辉
构建货币调节、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响应机制模型,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利率调节、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效应。结果表明:在当前经济体制下,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比较明显;经济增长本身具有空间效应;利率上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东至西依次减弱,财政政策冲击呈现出东强、中弱、西强的区域差异性规律;财政政策和货币调节效应存在区域互补性与趋同性。决策者应在"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宏观政策下,实施有区别、有倾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关键词:
货币调控 财政支出 结构VAR 通货膨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喜 蒋薇薇
资本流动是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从基础设施建设、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以及地方政府的"攫取之手"分析财政分权对区域资本流动的影响机理,并利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5—2011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财政分权和区域资本流动的关系。研究发现,财政分权抑制了区域资本流动,有必要通过完善财政分权体制来缓解其负面效应,以促进区域资本流动和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
财政分权 区域经济 资本流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晶
货币财政政策是现代国家干预经济的两个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关于它们的研究文献数不胜数,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对两政策实施后的区域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结合目前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已经存在明显差距的现实,通过两地区的简约化模型对1978~2004年间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东部和中西部两个样本地区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财政政策确实存在区域不对称效应,特别是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区域影响差异。
关键词:
货币财政政策 区域效应 简约化模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玉波
新型城镇化还需要土地财政发挥正向作用,加之农村建设用地低效、隐形市场的存在以及国家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土地财政必然驱动农村建设用地入市。选取2001—2015年土地财政与农村、城镇建设用地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区域临近原则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将我国31个省份(未含港澳台地区)土地财政驱动农村建设用地入市作用程度由高至低划分为7个区域。驱动程度最强的区域农村建设用地入市潜力相对于国有土地出让面积的替代作用最小。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对于农民财产性增收贡献、增加区域生产要素及推动经济增长、减少地方
关键词:
土地财政 农村建设用地 入市 区域正效应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郭晔
在具有总量效应的同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产业效应方面各自表现如何?本文运用1990-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东部与中部地区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具有产业效应,而西部地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应均不理想,同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三次产业的效应都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并且,结合相关理论,文章从产业和区域两个层面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出产业间在增量资本产出率和政府扶持力度以及区域间在银行集中度和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存在的差异,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