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35)
- 2023(5859)
- 2022(4829)
- 2021(4457)
- 2020(3539)
- 2019(8158)
- 2018(7799)
- 2017(14631)
- 2016(7958)
- 2015(8659)
- 2014(8582)
- 2013(8504)
- 2012(8107)
- 2011(7763)
- 2010(8189)
- 2009(7696)
- 2008(7806)
- 2007(7369)
- 2006(6552)
- 2005(5749)
- 学科
- 济(37535)
- 经济(37491)
- 农(23368)
- 业(22988)
- 管理(18815)
- 农业(16068)
- 企(14159)
- 企业(14159)
- 中国(12300)
- 业经(11739)
- 地方(11452)
- 方法(9511)
- 制(9196)
- 学(8540)
- 体(7449)
- 发(7175)
- 农业经济(7166)
- 数学(7027)
- 人口(7007)
- 财(6996)
- 数学方法(6937)
- 融(6352)
- 金融(6350)
- 发展(6155)
- 展(6128)
- 理论(5935)
- 策(5689)
- 银(5665)
- 银行(5659)
- 行(5491)
- 机构
- 大学(121705)
- 学院(120838)
- 济(49116)
- 经济(47989)
- 研究(45465)
- 管理(42852)
- 理学(36174)
- 理学院(35637)
- 管理学(35055)
- 管理学院(34794)
- 中国(33557)
- 京(29026)
- 科学(26146)
- 农(23615)
- 财(22958)
- 所(22732)
- 研究所(20351)
- 中心(20157)
- 范(19700)
- 师范(19629)
- 北京(19163)
- 江(18237)
- 财经(17952)
- 业大(17560)
- 农业(16827)
- 经(16146)
- 师范大学(15975)
- 院(15594)
- 州(15076)
- 经济学(15005)
- 基金
- 项目(76516)
- 科学(60665)
- 研究(59364)
- 基金(55367)
- 家(47726)
- 国家(47210)
- 科学基金(40118)
- 社会(39497)
- 社会科(36974)
- 社会科学(36966)
- 基金项目(29470)
- 省(28506)
- 教育(25956)
- 划(24999)
- 编号(24884)
- 自然(23542)
- 自然科(22869)
- 自然科学(22864)
- 自然科学基金(22413)
- 成果(21902)
- 资助(20949)
- 发(17654)
- 课题(17362)
- 重点(17229)
- 部(16908)
- 国家社会(16274)
- 性(15765)
- 制(15277)
- 创(15172)
- 教育部(14704)
共检索到1915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冯晓英
2009年以来北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这场由政府主导的乡村社会变革,对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概括北京"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基础上,对"城中村"改造的作用给予了积极评价,同时指出"城中村"改造周边地区可能面临更深的发展困境,应通过合作治理寻求解决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社会问题的治理之道。目前北京已经具备了实现流动人口聚居区合作治理的基本条件,可以在"市区政府是主导、乡村组织是枢纽、社区成员是核心、社会团体和社会单位(企业)是支撑、专业NGO是助推器"的合作治理框架下,以生活设施改造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为突破口,统筹兼顾尚待城市化地区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 流动人口聚居区 合作治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承智 张旺锋 武炳炎 梁博
居住和就业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职住分离现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人口集聚指数、GIS空间分析及Logit回归分析等方法,利用北京市"六普"及实地调研数据,来获取外来人口集聚型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及职住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流动人口集中于城市拓展区,呈"环状圈层"分布特征。2近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普遍较长,职住分离较明显,相应通勤时间也较长;远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较短,以就地工作为主,由于远离城市核心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较差。3家庭就业人数、未成年及老人数、住京时长、收入、受教育程度、行业、交通工具选择等对其通勤距离具有显著影响。上述结论可为研究城市弱势群体工作居住空间结构、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通勤 流动人口 职住分离 城中村 北京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承智 张旺锋 武炳炎 梁博
居住和就业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职住分离现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人口集聚指数、GIS空间分析及Logit回归分析等方法,利用北京市"六普"及实地调研数据,来获取外来人口集聚型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及职住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流动人口集中于城市拓展区,呈"环状圈层"分布特征。2近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普遍较长,职住分离较明显,相应通勤时间也较长;远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较短,以就地工作为主,由于远离城市核心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
关键词:
通勤 流动人口 职住分离 城中村 北京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可石 邰浩
城中村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但以往的城中村改造中,流动人口的安置问题却经常被忽视,进而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本文首先总结概括了流动人口的居住特征与需求,继而提出了一套兼顾流动人口居住需求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并应用于深圳市五和、坂田、杨美三个城中村的改造规划中。最后,从政府、开发商、居民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与保障措施。作为我国城中村改造的一次有益实践,本文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城中村流动人口和城中村改造的理论体系,兼具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汪丽 李九全
基于空间剥夺理论,选取123份网络文帖,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方法并借助SPSS 17.0软件分析西安城中村改造中流动人口的空间剥夺结构。西安城中村改造加剧了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空间剥夺,从资源、情感和机会三方面形成了多重剥夺结构。在资源空间剥夺中,主要产生了由居住、餐饮、娱乐、购物构成的生活类型空间剥夺;情感空间主要体现在与梦想、氛围、怀恋、热闹、亲近等词汇相关的诸多方面,并随着其物质载体的消逝而产生了情感空间剥夺;机会空间剥夺表现在降低其社区资源的可接近性,主客观博弈的结果决定了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去留。在此基础之上,对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康达西 殷洁
基于南京市红庙小区的调查数据,对城市中心区流动人口的居住、生存状况以及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城市中心区流动人口聚居空间呈现出异质化、混杂化的特征;流动人口在经济能力、居住方式、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层面与本地居民处于区隔状态,社会融合程度较低;在居住空间区位变化和多样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下,城市中心区流动人口的经济发展潜力较高,其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外扩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中心区 流动人口 聚居空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美风 汪德根 杨仪璇
新时代背景下,外来人口聚居区是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进程的重要平台和促进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区域。外来人口聚居区空间识别方法是开展外来人口聚居区相关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文章集成人口统计数据和高清遥感影像数据,构建了基于人口空间化的外来人口聚居区空间识别方法。基于此,以北京市海淀区为案例区,对社区尺度外来人口聚居区进行了识别,并采用分层抽样法对外来人口聚居区识别结果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基于人口空间化的外来人口聚居区识别方法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魏立华 阎小培
城市规划、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对“城中村”问题、现象及改造措施进行了大量研究,也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见解,但均是从“单体城市内部”进行考虑,忽视了“城中村”作为“流动人口聚居区”而存在的长期性与合理性。本文从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和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出发,分析了人口流动的必然性和长期性。鉴于农民工等为大城市流动人口主体的现实,文章重点剖析了农民工进城以及进城之后选择“聚居”的内在要求;此外“城中村”因其城乡分割的制度、优越的区位优势、提供低收入住房而成为“天然的流动人口聚居区”。
关键词:
非正式移民聚居区 “城中村” 中国城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于溪 王梦园 董欣 陈欣 路金霞
近年来,随着城中村改造的大规模推进,流动人口的安置工作已成为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然而,现阶段的政策和研究多采用自上而下的视角,缺乏基于城中村居民个体行为空间选择的"理性"视角。因此,文章基于贝叶斯决策树,模拟和预测了城中村拆迁之后流动人口搬迁选择过程中的偏好、决策路径及其内在机制,发现流动人口择居的首要选择是向更外围的城中村"蛙跳式"迁徒。现阶段,由于保障房资源稀缺、配置不均、"门槛"较高、对流动人口照顾不够等因素,保障房难以替代城中村成为流动人口的下一个归宿。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目前保障房建设及相关政策实施的状况,证明了政策偏差的存在,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和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波
在北京的韩国人数量逐年递增,已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聚落群体,其中以望京的"韩国村"最具代表性。基于实地调研所得第一手资料的实证性研究,探讨望京韩国人聚居区的现状特征、对原社区的影响以及衍生出的社会、文化问题,并就社区整合提出解决对策,以推进全球化背景下的社区和谐管理新机制的探索。
关键词:
流动人口聚居区 韩国村 社区整合 望京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盐田区是深圳市土地资源少,旧城区和城中村比例较大的一个行政区,全区各城中村的私房多是80年代及90年代初建设的,一些房屋年久失修,有的已成为危房,存在安全隐患;大多数城中村无统一规划,建筑密度较大,布局混乱,村容村貌和卫生状况较差;大量私宅出租,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拥挤,消防隐患严重,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2004年3月,盐田区城中村(旧村)改造办公室(简称区城改办)获批成立,同年10月加挂区重建局牌子,专门负责全区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衡宇 过伟敏
通过对杭州市城西若干城中村移民聚居空间的考察,从租居空间、商业空间和休闲活动空间三个层面分析了城市移民生活空间的自组织特征及其具有的积极性与弱势性,审视了移民聚居空间的现存价值。通过分析其内在矛盾与发展动力,认为应积极促进该类空间的转型,逐渐消除移民聚居空间的弱势性,以改善其城市融入的多元困境。但这一转型过程应在尽量不增加移民居住和管理成本的前提下进行。否则,过高的生存和生活成本将会迟滞移民的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
移民 聚居空间 自组织 价值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宪法
城中村改造实际上是政府与城中村的居民就其手中的土地的支配权和使用权所做的一笔交易。这个交易能否达成,关键要看价格,城中村改造的难点就在定价上。
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 土地交易 定价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余航 郑风田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近郊何各庄村城市化改造调研,疏理其对村庄民居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以乡村四合院文化经济的创新做法,分析其能够克服传统历史文化和原始乡村文明保护与农村房地资产资本化后农民增收二者之间矛盾的原因,指出其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 文化经济 房地资产资本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崔明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融入城区,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存在,使得城中村在改造过程中并没有被完全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于是,城中村具有着农村和城市的双重特征,在改造过程中面临着土地产权不清晰、集体资产处理难、社会管理较复杂、流动人口安置难等问题,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造成本会越来越高,这势必成为制约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突出问题,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城中村 改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