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38)
2023(5074)
2022(4216)
2021(3841)
2020(3295)
2019(7057)
2018(7143)
2017(13028)
2016(7303)
2015(8211)
2014(8505)
2013(8212)
2012(7628)
2011(7105)
2010(7220)
2009(6831)
2008(6579)
2007(6248)
2006(5581)
2005(5078)
作者
(22444)
(18923)
(18800)
(17918)
(11687)
(8825)
(8510)
(7254)
(7232)
(6709)
(6547)
(6291)
(6085)
(6084)
(5974)
(5691)
(5558)
(5499)
(5323)
(5223)
(4938)
(4630)
(4567)
(4451)
(4340)
(4154)
(4142)
(4058)
(3888)
(3723)
学科
(28749)
经济(28708)
管理(21384)
(20756)
(13861)
企业(13861)
方法(11270)
(11202)
中国(10326)
数学(9201)
数学方法(9089)
农业(8122)
(8094)
(7361)
业经(7011)
(6908)
理论(6875)
(6497)
(5660)
劳动(5641)
教育(5511)
(5234)
银行(5220)
(5159)
金融(5151)
(5086)
地方(5034)
(4879)
贸易(4877)
(4810)
机构
学院(111413)
大学(111183)
(44998)
经济(44032)
研究(39252)
管理(39134)
理学(32773)
理学院(32408)
管理学(31800)
管理学院(31594)
中国(29413)
(24078)
科学(24048)
(21429)
(21059)
(20762)
研究所(18793)
(17970)
中心(17029)
财经(16796)
业大(16694)
农业(16546)
(16358)
师范(16157)
(15096)
北京(15082)
(14305)
经济学(13909)
(13733)
师范大学(12790)
基金
项目(70375)
科学(54865)
研究(52515)
基金(49886)
(44025)
国家(43596)
科学基金(36509)
社会(33392)
社会科(31502)
社会科学(31496)
(27802)
基金项目(25291)
教育(24405)
(23226)
自然(22186)
编号(22147)
自然科(21703)
自然科学(21693)
自然科学基金(21285)
资助(20473)
成果(18657)
课题(15887)
重点(15761)
(15291)
(15137)
国家社会(14032)
(14000)
创新(13164)
项目编号(13133)
(13083)
期刊
(55836)
经济(55836)
研究(35434)
中国(26415)
学报(20431)
(19691)
科学(17078)
(17003)
教育(16077)
大学(15470)
管理(15195)
学学(14415)
农业(13081)
技术(10272)
业经(9911)
财经(9591)
经济研究(9383)
(8734)
金融(8734)
(8424)
问题(6967)
(6797)
图书(6588)
(6386)
商业(6218)
技术经济(5418)
(5074)
论坛(5074)
业大(5070)
统计(5051)
共检索到1758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刘凤义  刘子嘉  
劳动力再生产过程表现为劳动者对生活资料的消费过程,随着生产力发展,劳动力再生产出现了以集体消费为内容的非商品化趋势。非商品化的集体消费方式通常直接通过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再分配而实现,但在不同生产关系下,劳动力再生产中的集体消费的性质有很大区别。本文通过构建集体消费理论框架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集体消费背后的分配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谓的福利国家制度中出现的集体消费现象背后,实质是有利于资本的再分配方式,劳动力再生产质量和水平并没有提高;而我国的集体消费方式实质是有利于劳动力再生产的分配方式,是朝着劳动者共享剩余劳动成果的方向迈进,体现了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共享发展理念。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许毅  苌景州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出发,客观而全面地论述了教育投资的作用、地位和属性。指出,教育及教育投资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条件和部门,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它在总体上可视为一种既具有生产性但又不属于物质资料生产、因而又具有消费性的投资活动。作者认为,明确地了解这些,对于我们制定教育投资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作者提出了对合理的教育投资规模的概括性评判标准。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平  郭冠清  
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需要和所处的以劳动力"贫困积累"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特点,马克思将"劳动循环"论证直接置于"资本循环"之中,没有对劳动力扩大再生产这一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命题进行深入探索,也没有对劳动参与剩余价值分配进行研究。本文在对马克思有关劳动创造价值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基础,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为导向,结合中国的实践、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以"知识生产与知识消费一体化"为特征的知识生产部门的劳动过程、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的分享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基础,对知识部门的创新发展与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松龄  
劳动力价值是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劳动力作为劳动者的资本,而不仅仅是商品,才有可能实现劳动力的内含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马克思指出的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劳动力作为劳动者的资本的条件。现有的分配制度和混合所有制难以实现劳动力所有者的全面持股,需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全体劳动力所有者持股,减少或挤出不劳动的资本所有者持股,建立马克思指出的以劳动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劳动力成为资本的条件才能具备。劳动力作为劳动者的资本,能够有效发展劳动力的再生产,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殷林飞  高靖  
劳动力再生产模式是指具有不同内容的劳动力再生产方式。各种类型主体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可以包含多种类型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这些模式实质上构成了劳动力再生产的混合模式。从劳动力再生产混合模式的角度看劳动力市场分割,我们会发现,处在不同分割市场中的劳动力具有异质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资本可以利用其成本的不同,混合雇佣具有不同劳动力再生产模式的劳动力,来实现追逐超额利润的目的。劳动力再生产混合模式理论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等诸多现象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易昂  
由于缺乏制度性约束,我国劳动力再生产的空间分割在造福经济的同时,也导致了城乡分割、城市分割和区域分割的多元分割现象。地方政府间的策略行为是我国劳动力再生产的空间分割形成的重要因素。但除了地方保护主义因素之外,还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迁移和城乡户籍制度等分割因素。其中,劳动力市场分割,可以分为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分割。本文以边界效应理论为基础,对劳动力再生产空间分割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评价地方政府中介机制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简单模型,并提出了完善和解决劳动力再生产空间分割问题的合理化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守义  吕致莹  
非金融部门深度参与金融活动是当前经济金融化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家庭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生产行为日益受到企业内外部金融化的影响,这显著影响了家庭消费及其劳动力再生产,进而影响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金融化主要通过影响生产环节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分配环节对金融资源的占有情况以及消费环节劳动者的消费能力来影响劳动力再生产,进而对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产生影响。其中,金融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劳动者的家庭消费结构,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产生了积极影响,但这并未改变资本对劳动的影响关系,反而让这种影响更为隐蔽。在新的形势下,应合理引导并激发金融化对劳动力再生产和国内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正面影响,消除其负面影响,从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马慎萧  
在资本主义金融化转型过程中,金融资本不仅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价值的直接生产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控制,而且对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进行了有效控制。劳动力再生产的金融化一方面缓解了工人工资不足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但另一方面,也持续加深工人家庭的被剥削程度。本文讨论了金融信用系统的扩张对资本限度的超越、对劳动力再生产矛盾的暂时延缓,在此基础上说明了劳动力再生产金融化的逻辑与形式,并通过分析美国工人家庭部门的现实来描述金融化条件下资本对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劳动力再生产金融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指出金融化条件下的工人家庭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同时,资本主义通过劳动力再生产的金融化企图实现持续经济增长与积累,这一目的无法达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善奇  
现代市场经济中住房商品逐渐演化出两种属性,既可以作为用于居住的消费品,也可能成为人们投机的资本品。政府在制定房地产政策时,对于住房商品性质定位不同,政策实施效果也截然不同。本文通过对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大学派对住房商品属性定位的比较分析,认为住房最基本的属性应该是满足劳动力再生产基本居住需要的,即"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与西方经济学中普遍把住房作为投资或投机品的流行观点存在显著差异。本文进一步对美国新自由主义时期的住房政策进行分析,发现自由放任的住房政策导致的住房商品资本化使劳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元良  
对脑力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脑力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根本前提。按劳分配的基本作用有两条:一是补偿作用,即对那种付出较多劳动的劳动者,社会必须给予较多的报酬,以补偿他们的劳动耗费,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保证;二是鼓励作用,即社会承认那些为社会付出较多劳动的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并给予物质鼓励,鼓励他们更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劳动。但长期以来,我国广大脑力劳动者,特别是中年脑力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没有获得适当的物质补偿,劳动力再生产缺乏切实的物质保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朱方明   曾钰婷   贺立龙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是防范返贫风险,关键要义是培育脱贫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动力。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从劳动力再生产角度分析指出,精准脱贫迈向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劳动力再生产数量与质量根本性提升的过程,亦是脱贫人口由满足生存需要走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升过程。脱贫人口由劳动力简单再生产、一般扩大再生产到高质量扩大再生产的阶段性跨越,即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构筑,要求劳动力的持续提升与劳动条件的持续改善以及劳动条件与劳动力的科学配置。然而,现实中脱贫人口不仅容易触发返贫风险,而且可能陷于劳动力简单再生产导致脱贫而不富,劳动力与劳动条件的低水平均衡束缚了脱贫人口内生可持续发展动力。因此,促进脱贫人口由精准脱贫向共同富裕迈进,应当基于“生产—交换—分配”三大关系,构建“制度—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具体路径,保障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韧性、有效性与稳定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向阳  
家庭"积累—消费"结构是透视农民家庭再生产的显性微观窗口。既有研究主要从农民家庭"结构—伦理—功能"视角对农民家庭再生产进行分析,难以解释丰富的农民家庭再生产实践。基于典型案例的研究表明:通过梳理农民家庭"积累—消费"结构的内在差异,以劳动力结构与家庭资源配置为基本维度,可对农民家庭再生产类型做出如下划分:维持型、内向改善型、外向发展型与有限发展型家庭再生产。研究发现农民家庭再生产类型是劳动力结构与家庭资源配置综合作用的产物,内在规定了不同类型家庭强弱不均的家庭发展能力,进而决定了其经济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的复杂图景。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黄映晖  张正河  
本文以河南省为例 ,深入分析了农村改革后二十年来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的变化情况 ,得出如下结论 :1 983~ 2 0 0 3年 ,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成本总量呈显著上升的趋势 ;生活费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稳步下降 ,文教娱乐费、医疗保健费和工时费的比重却明显提高 ,其中文教娱乐费上升幅度最大。比较而言 ,城乡劳动力再生产成本仍存在较大差距 ,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成本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林国光  
对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应予重新理解。就人身自由论,始于简单商品经济的整个商品经济中,劳动力都是商品;就所有制关系看,它只能决定劳动力商品的表现方式、交换方式及体现的经济关系平等与否,而不能成为劳动力是否商品的决定因素。因此,应按劳动力商品关系原理,大力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潘慧  
劳动力市场的完善与竞争程度 ,既影响到接受教育消费者寻找工作的难易与满意程度及可能获得的收入水平 ,又影响到潜在的接受教育消费者与尚未完成教育消费者对未来教育消费的决策。本文在分析我国改革以来劳动力市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了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 ,发展教育消费的对策建议 :( 1)培育市场机制 ,加强市场在配置劳动力中的作用 ;( 2 )打破所有制、地区和城乡界限 ,真正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 3 )将发育劳动力市场与发展教育消费相互配合 ,理顺劳动力参与率 ,均衡劳动力市场供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